天下第一寺-五台山佛光寺

去年8月去晋北,我们走完朔州,往南去五台山。五台山所谓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供奉文殊菩萨,主要能看的是寺庙。细查五台情况,各种书籍和资料中介绍的现在有40-50个寺庙。除了五台山里面台怀镇一带的寺庙,通常的说法台外——即五台山五个主峰外,还有八个寺庙也属于五台的寺庙范围,其中北边繁峙有觉山寺和秘密寺两个,这次没打算去。西边的佛光寺、南禅寺是最想去看看的寺,另外西边还有定襄的洪福寺、南禅寺附近的延庆寺、五台县城的广济寺和五台古路上的尊胜寺。这六个寺庙。想用一天半转一遍,一网打尽。

在五台县城没看成关门的广济寺,吃了一顿午饭,去佛光寺。佛光寺是这次看五台山诸庙的首选。如雷贯耳的大名,天下仅存的三座唐代古建筑之一,早上刚看的南禅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是现存历史最早的了,另外还有芮城广仁王庙(天下三大唐构——芮城广仁王庙),但有说平顺天台庵也算半个。佛光寺唐朝的泥塑,梁思成、林徽因等先辈对于佛光寺神奇的再发现。一个个看点都要勾引你去。虽然上午刚看了南禅寺,感觉特别好,但对佛光寺的期望更高。

佛光寺在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的佛光山山腰,东距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也有30公里。北魏太和二年(478年)北魏孝文帝路经此地时,说是“机缘具足,佛光显现,瑞相万千”(忽悠呀),他当即命人在此建佛堂三间,以资供养,佛光寺由此得名。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灭佛,佛光寺也被毁。后佛光寺得以重建。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从五台县城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佛光寺,寺在去五台山景区的半路上,从这里到五台山西门不远。

停好车,从一个斜坡上去,松荫掩映中就看见佛光寺门殿的红墙,比起南禅寺这里还是有一些游客,但绝没到你有点烦的地步。

山门既是天王殿,清代建筑,额匾上书大佛光寺。

进山门,一眼看去,比之南禅寺这里带着三分雍容,三分优雅和三分气势。百十米开外是一个十几米高的平台,上下几棵大松树遮天蔽日,树丛中隐隐约约看见那唐代的东大殿。

面路当中是一座很大的唐代经幢,高4.9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上书幢之建立年代及姓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庚子十九日戍午立。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

南侧原来是观音殿,后毁。明崇祯时始建伽蓝殿,清康熙年间重修。面宽三间,殿是十八尊伽蓝神泥塑。

文殊殿在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

殿门上三块木匾,明弘治年间的“清风远播”、明万历年间的“丛林第一”、清康熙年间的“古今一照”。要按此题匾,明代时候就很推崇这稀有的唐代遗存了。

殿内很空阔,只中间佛坛上有七尊金代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

文殊殿的有名之处在于梁架比较特殊,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建筑风格特征。

北墙和两侧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245尊。

往前去东大殿,大殿被浓密的树丛挡住。

要上十多米的高台,高台下是一排窑洞。看上去像台的一层。

很陡的台阶,走到一半,东大殿的牌匾就露出来,上书佛光真容禅寺,看来是故意给人以震慑感。

大殿前又是一个唐代经幢,比寺门里那个略矮,高3.2米,和大殿同一年建立,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这个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的依据。

迫不及待地进大殿,现存的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满殿彩塑目不暇给,一米高的大佛坛,宽至五间,深约5米。佛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另加上南梢间窗下1尊,共36尊。一个唐代彩塑博物馆!!

佛坛上中间是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二胁侍菩萨、二供养菩萨七尊彩塑。

再往两边各是,弥勒佛、阿弥陀佛,围绕以四胁侍菩萨、二供养菩萨。

南北两梢间分别以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围绕以二胁侍菩萨、牵象、牵狮者、童子。 佛坛前沿两端的护法二金刚、韦陀以及女弟子宁公遇、共4尊。

殿内后墙和两山墙,有明宣德四年(1429)补塑的五百罗汉像,现仅存261尊。

殿里的彩塑古意盎然,神采奕奕,保存得相当好,但看着颜色很新,据说上世纪1931年寺僧重新绘过,还好没有太多的修毁。

一阵激动的彩塑盛宴,在管理人员不许拍照的呵斥和有碍观瞻的铁栏杆中,所有人都厚着脸皮在拍照。但单反是不好意思用了,只能用手机,手机真是个好东西!!殿内内槽眼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60余平方米。殿内板门、门颊留附了大量题记,多为唐、五金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看来当时到处瞎题的人也很多呀。

虽然依依不舍,还是出了殿门。大殿坐东朝西,背靠佛光山,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殿前的平台上松荫蔽日,爽风微熏,使人半醉。

向西视野开阔,透过寺庙的屋脊,远山近黛尽收眼底。不得不叫你心态渐平,物欲俱消。

一个上海的哥们和我聊起来,他居然不是第一次来了,这次他是从上海飞到五台机场,然后打了一个车专门又来看佛光寺!!可是言语之间他还是很激动。是呀,目睹如此神物,有心者都同于此情。

再看建筑,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四阿顶,坡度缓和,广檐翼出,尽显唐代建筑的大豪气派。

广檐翼出,说是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

注意看那飞檐。

当年梁思成、林徽因等先辈,根据敦煌石窟第61窟唐代《五台山图》中看到的“大佛光之寺”,按图索骥,不远千里,要找到唐代的遗存,跑到这偏僻的野山里,这小小的豆村。他写道“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山西这座名山,探索古刹。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

那正是日本鬼子侵华的年代。梁先生他们看来是憋着一口气,谁说唐构只有日本有,看看这中国的大佛光寺,如此大的体量,正如梁先生说“在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代的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们是独一无二的。”

敦煌石窟第61窟唐代《五台山图》

网摘图片,侵权立删

到大殿的南边,一口明代的铁钟。

南墙外是那个比大殿还早的祖师塔,梁思成先生判断为北魏时期所建,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时,佛光寺的唯一留下建筑物,也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塔是砖砌六角形。塔座由逐级收分的六层青砖砌筑,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三层。上置六角形塔身,高8米,正面开有扁平的拱券门,顶上饰以莲瓣形的火焰,室内供有无名、慧远两位祖师的塑像。

祖师塔旁边还有一经幢,各种资料无提及,看来年头短,不值一谈。

另外,寺外东西山坡上还有唐墓塔四座,金塔一座。唐贞元十一年(795)建的大德方便和尚塔;唐会昌四年(844)建的志远禅师塔;唐天宝十一年(752)建得无垢净光塔;唐长庆四年(824)建的解脱禅师塔(花塔),此塔旁边是金泰和五年(1205)造的杲公塔(花塔)。可惜没有时间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佛光寺   敦煌石窟   彩塑   殿内   文殊   大殿   唐代   寺庙   菩萨   建筑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