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的辛弃疾,穷极一生也未能实现理想抱负

康熙:“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辛弃疾文韬武略,堪称一代英才,可惜有这么好的人才赵宋皇帝不用,若是辛弃疾这样的人搁在周宣王、汉光武那个时候,必定能成一代伟业。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也产生过英雄的时代,岳母刺字的岳飞,从二十岁起先后四次从军,最终成就了伟业和英名;南宋末年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压根就没想当英雄,最后却成了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南宋中叶的辛弃疾,也就是本文主角,也是从小就想当英雄,奈何一生都没有机会成就大业,实现理想抱负。不过,政坛上无所作为的他,却在词坛上开辟了新天地,建立了一番伟业!

岳飞影视形象

南宋名臣文天祥

一、伟大的人生目标

英雄,总是以国家的战略目标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紧密相连。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胆略的超群,更在于他一生是为民族、为民众、为国家的共同愿望而奋斗。

辛弃疾的人生奋斗目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恢复”——恢复中原,恢复失地,恢复故国,恢复一统江山。而这,也是南宋时代民族民众的共同愿望。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正逢南宋国土沦陷,对金国俯首称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从小就深切感受到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所以立志当英雄,拯救被压迫被欺凌的同胞,实现国家一统。为了实现打败金兵收复失地的战略目标,他一直都在等待机会,起兵抗金。

辛弃疾

公元1161年冬,机会终于等到了,金主完颜亮准备举兵百万南下侵宋,完颜亮出兵前加紧搜刮民脂民膏,强令汉民族百姓提前预交五年的租税,当时遭受堪称奴役之苦早被盘剥一空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民怨沸腾,义勇之士纷纷起兵反抗。辛弃疾此时也凭借声望率众两千,投奔起义队伍规模较大的一支耿京的部下,很快得到耿京的信任,担任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机密,这个时期辛弃疾的文韬武略大才越来越突出。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金主完颜亮率部攻渡长江时内部意见不合,自己被部下乱箭杀死,金兵主力部队全部撤回北方。新登基的金世宗对之前起兵反抗的义军下达大赦令,明确说了“上山的是土匪,下山的是百姓”,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则一概不追究责任,不得不说这新上任的金主完颜雍确实挺聪明,这个方法导致北方义军大部分纷纷溃散。

辛弃疾

但是辛弃疾不一样啊,虽然年轻但是实战经验确实老道,他敏锐地觉察到部队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于是建议耿京率大部队直接投奔南宋。就在辛弃疾向宋高宗已经面陈归朝之愿返回山东向耿京复命途中。接到线人来报,说大部队有人叛变了,线人详细说来事由,才得知是同为耿京部下的张安国叛变了,这时营中已经大乱,多达25万官兵的军队已然快要土崩瓦解,刚有点起色的战略资本和军事力量瞬间化为泡影,辛弃疾心想这也没办法给宋高宗交代啊,加上仓促的变故,让辛弃疾心急如焚。

这原来还有25万军队作投名状,现在赤手空拳回到南宋,没有任何政治资本。可是真正的英雄,不仅能循常,更善于虑变。辛弃疾做出惊天的决断:亲率身边仅有的50人马,直接在叛徒张安国归金的必经之路埋伏,不久之后果真碰到了张安国部,辛弃疾怒火中烧,直捣黄龙,活捉叛徒张安国,准备献给南宋行在,以彰显他过人的胆识!最终辛弃疾一行昼夜不停,千里奔驰,将张安国送到临安正法。

辛弃疾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成功打响了回归南宋的名声,孝宗皇帝得知后,立即召见了辛弃疾,对其赞赏有加,从此深加信任。

辛弃疾回到南宋后,仕途虽不如预期,但总体上还算顺利,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近20年后,不光自己感觉到了危机,加上朝中谏官的攻击下,心力交瘁,最终还是在自己规划建造的的稼轩定居,而且一住就是后半生。

二、军事的攻守战略

辛弃疾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具有超强的战略眼光和预判形势的能力。辛弃疾的预言,不是星象学家的神机妙算,而是根据金朝固有的社会矛盾激化后做出的病理诊断。辛弃疾最忧虑的是,金朝亡国之后,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更大更剧,所以特别提醒南宋朝廷当局要把应急预案做好。可南宋君臣根本就没当回事,1204年,辛弃疾入朝面见宁宗皇帝时又提醒,金朝不久必乱必亡,本朝应提前做好准备,应对金朝灭亡后更大的军事危机。可是当时的君臣,都浑浑噩噩,没有人理睬辛弃疾的担忧和建议。

辛弃疾

正是在这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辛弃疾不断地为国家为朝廷规划“恢复大计”,提出攻守之策。可惜的是,辛弃疾提出的多项“恢复大计”,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应,更未实施。他清醒地意识到,“独患天下有恢复之理,而难为恢复之言。盖一人醒而九人醉,则醉者为醒而醒者为醉矣;十人愚而一人智,则智者为愚而愚者为智矣。”(《九议》),正因为辛弃疾明明看到了北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所以,他一生感到特别的压抑和痛苦。

三、词中大家

辛弃疾作为南宋的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主要还是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爱国热情和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主。

辛弃疾书法

著名学者梁衡评价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辛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有的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有的又表达出他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由此可见,他的文学造诣也是极高的。

四、结语

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对大将姜维的评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笔者认为,能文能武的辛弃疾相比姜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称文韬武略。

奈何啊奈何!生不逢时,可悲可叹!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文韬武略   壮志   伟业   南宋   部下   朝廷   抱负   部队   理想   民族   英雄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