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

哈佛爸、牛津妈、常春藤学姐、清华北大本硕加中科院博导爸爸……近年来,打着此类名校标签的育儿账号在各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对此,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并在近日得到教育部公开答复。

教育部表示,委员所提建议具有参考意义,将组织专门力量,抽取线上培训机构和重点网站平台,就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双减”政策要求情况,持续不间断开展线上巡查监管,指导各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

可见,“名校父母”线上灌输育儿“鸡汤”的套路,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这种套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互联网表演行为,还构成了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冲击。从尊重个体表达权的角度出发,若真是从名校毕业的父母、学长,有着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育儿感悟,应允许他们分享自己的育儿故事、心得体验。至于他们的育儿理念是否科学、合理,则需要家长增强识别能力。可很多此类账号往往在放水养鱼一段时间后,攒够了粉丝和流量,便植入各种广告,穿插直播带货,其原本公益性的分享内容变了味儿,充斥着种种刺激内卷的话术。

那些臆造“名校父母”的自媒体账号,凭借“开局一张嘴”,分析教育政策、“分享”教育理念,制造并贩卖焦虑以求流量。他们对教育理念、政策虽有一定了解,却时常南辕北辙;有些博主甚至在房地产中介商的支持下,做着学区房概念的垂直销售。

其实,对假冒“名校父母”的“鸡娃号”的治理并不难,平台在审核账号时,依法核实博主的真实身份即可。真正难的是如何净化那些追求超前教育、唯分数、唯名校的思想土壤。这种土壤从未消失,只是从20多年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转身披上了互联网的大衣。“还记得当年小姨买这本书时刚怀孩子,这本书的许多内容被她借鉴,对尚未出世的孩子寄予厚望。懵懵懂懂的我借来一阅,全当励志。多年以后我在复读班碰到一个叫刘亦婷的女孩,我淡淡地说:‘你的名字让我想起了那个哈佛女孩。’她无奈地说:‘当年父亲看了那本书,立马给我改名刘亦婷。’”有网友用黑色幽默评价此书。

多年来,不少家长依旧对顶尖名校抱有花非花、雾非雾的幻想,这背后可能是信息的不对称,还有可能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智慧——育儿奔着名校去,结果肯定不会差。这清醒的成本核算,以及有限的现实选择权,让人在对名校心生向往的同时,有着遥不可及的无力感。如此看来,种种“名校”鸡汤,还是少喝为妙。

教育是复杂、动态的,家庭、学校、社会同时用笔墨为孩子的人生着色。尤其是家长得破除这样一种执念:孩子进了名校才能有大好前程,自己只是个教育的投资人、旁观者。早在20世纪,鲁迅先生就曾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我们的新人物,讲恋爱,讲小家庭,讲自立,讲享乐了,但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先前的人,只知道‘为儿孙作马牛’,固然是错误的,但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任儿孙作马牛’,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更大的错误。”

做家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反思、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顺性率真的身心发展。越是早日从“名校”焦虑中解脱出来,就越能腾出精力放到陪伴孩子上,助他(她)成长为独立思考、人格丰满的人。(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名校   父母   哈佛   教育部   儿孙   套路   焦虑   账号   理念   家长   孩子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