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于是我问我的心》:“每一次采访,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堂写作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要不要辞职去写作?如何把故事讲完?如何面对读者对作品的误读?

个人生活体验在写作中有什么用?阅读对写作有什么意义?

百万畅销书作家的写作经验?千万点击的热门电视剧改编原著是如何产生的?

国际大奖的剧本原著是如何炼成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创作的关键是什么?

……

为每一个写作迷茫者发问,问的是智者,也问的是自己的心。

近期,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是我问我的心:我所经历的写作课》,是青年作家、资深编辑简洁的采访手记,收入了其与阿来、毕飞宇、迟子建、邓一光、陈楸帆、马伯庸、韩松落、林少华、林婉瑜、路内、岩井俊二等国内外24位作家的对话。

出于作家的身份,作者特别关注了这些人物在写作和创作上的经验和秘籍;作为资深编辑,作者对于投稿者的困惑有着精准而独到的观察,针对这些困惑提炼了具有共感和针对性的提问。本书将这些名家珍贵的写作方法和创作经验提炼出来,对于有志于写作的读者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内容。

著名作家毕飞宇告诉简洁,“我的小说比你们写得好一点,没有任何秘密,只是因为我在小说上付出的时间比你多得多,把有关文学的才能发挥得比你充分,如果你用了跟我一样多的时间,一样的经历,你会写得比我好。”著名作家迟子建提醒作者,“一个作家如果不书写人性的复杂性,就是放弃艺术追求,作品就会流于单薄。”著名作家鲁敏也会告诉她,“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让我们包容一种‘不正确’,就像你讲的冒犯或某种不合作、不妥协的姿态,我觉得文学就是让我们有这种最大的尝试。虚构就有这个好,它可以把这点做到极限。”

每一位对话者都有各自的经历与体验,“这些不同年纪、写作风格各异的作家,在追溯自己写作的精神血统时,都清晰地指向了一个作家从何处寻找自己真正想写的命题”。对于简洁而言,采访是一条途径,其目的的核心则是:保持内心深处对文学和写作的求索欲。

当然,也正是通过采访及其反馈,解答困惑、建立信心、获得确认,从而坚定了简洁的写作之路以及认知、确信自己文字的重要性。毕飞宇赞赏称,“简洁是一个很好的记者,敬业,行事风格质朴,文字漂亮。”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简洁的采访几乎像一根隐秘的线索,贯穿了我生活与写作最重要的转型期,这种双向的交流让我领悟到某种使命感,关于文学、人生以及更广阔的世界。这很美好,尤其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著名诗人林婉瑜表示,“简洁的访谈,带来新一代的阅读思考。她以现代的、新鲜的观点去和文学作品对话,让读者感受到经典作品里、动人迷人的能量。”

“记录那些让我对写作有所感悟的写作经验”,于是有了此书。但此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曾经的采访、证明自己曾经与这些所憧憬的作家有过对谈的一本采访集,而是一本以我的视角重新解读和整理的‘写作课’”,因为简洁意识到,“我在上这些‘写作课’时,是如何得到滋养,又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建立了如今写作的信心”。

“我写下这本‘写作课’的初心是,我不过是千万普通写作者中的一个,但既然将向这些作家提问的机会给了我,我便想尽己所能,将我所经历和感悟到的串联起来,将我脑中散落的星图的发现记录下来——这些星子曾经帮我解脱出写作的黑洞,也在今天继续解释着我于写作的困惑,那也许对看到这些记录的人有所得——甚至他们能发现我未能诉尽的发现也不一定。”这就有了简洁本书后记中所写,“这本书里带给我的,我也愿它带给每一个写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人民出版社   诺贝尔   采访   此书   原著   简洁   困惑   信心   作家   读者   编辑   经验   发现   作者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