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钱垫出高个头”,别让身高焦虑伤了孩子身体 - 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爸爸在为小男孩测量身高。图/IC photo

有些孩子一米八的高个头,竟然是爸妈拿钱垫出来的?

近日,有媒体梳理发现,为了让孩子长高,愿意大把花钱的家长不在少数,当物理增高方式起不到作用时,药物变成了另外一个快捷途径。在一些地方,被俗称为“增高针”的生长激素广受追捧。与此对应的是,2012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还只有8亿元,10年时间扩张10倍之多,如今已在100亿元以上。

关注孩子的身高,是人之常情。以高为美,是古今中外较为一致的审美观。如今,身高也成为最受关注的个人条件之一,其重要性不比学历、家庭出身等其他个人条件小。因此,对儿童身高越发集中的关注,也催生了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

对儿童身高的关注是否理性,取决于干预是否适度和科学。

遗传、膳食、睡眠、运动等,都是影响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合理搭配膳食、保持足够的睡眠、科学安排运动等经典举措,对绝大多数孩子都很管用。

当然,也有极少数孩子因为性早熟和生长激素缺乏而影响身高。但这些疾病的诊疗很专业,用药也很精细,切不能自我诊断和随意服药。对此,家长们还应及时发现患病苗头,并找正规的医院和医生诊疗。

然而,当前家长对孩子身高的关注和干预,普遍存在过度和非理性现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份调查显示,近一半家长希望儿子能长到175至180cm,近四成的期望身高在180cm以上,低于175cm的只有一成。超过一半的家长希望女孩身高在165至170cm,低于160cm的仅有2%。

这些数据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普遍期望过高。巨大的期待之下,则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行为。比如,据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一位担心儿子身高偏矮的家长,其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

身高焦虑猛如虎,倘若任由这种焦虑在心中蔓延,容易“咬伤”孩子的健康。与“倒挂双杠”“吊砖拉伸”等拔苗助长式奇门怪招所导致运动损害相比,做断骨增高手术等,对孩子身体造成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

此外,性抑制剂和生长激素在一些地方的黑市上卖得很火,受到不少家长热捧。但实际上,孩子的性发育过程不能随便用药品干预,假如药不对症,可能反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而且,将生长激素当“增高针”注射,不一定会增高,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不让身高关注变成身高焦虑,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家长理应时常反思,自己对孩子身高的关注和干预,是基于科学和理性,还是被周围气氛裹挟、被内心不断滋长的焦虑情绪牵着鼻子走。

除了家长要做维护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十分关键。消除社会各方面对于身高的歧视与偏见,才可能为身高焦虑釜底抽薪。

也需注意到,当下,增高产业俨然已成为一门好生意。不少商家先贩卖焦虑,再高价兜售“增高针”,就能大把赚钱。因此,对刻意制造身高焦虑并从中渔利等行为,有关部门也应该严格管束。

当然,还应鼓励更多正规医院开设身高门诊,为“矮小症”等疾病提供科学诊疗,对持有糊涂观念的家长进行劝导,用规范的身高诊疗服务,将借身高焦虑牟利的黑市生意挤出市场,保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撰稿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刘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焦虑   身高   孩子   生长激素   黑市   膳食   个头   理性   儿子   家长   身体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