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长生药害死,唐太宗为何相信印度僧人?关键是印度长生术太有名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本来不相信神仙之说,他曾嘲笑秦皇、汉武的求仙举动。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到了晚年,唐太宗就是因为服食印度僧人的长生不死丹药而亡。

为何唐太宗要服食丹药,而且是印度的不死丹药,到底印度的不死丹药有何不同?

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唐太宗为何要服丹药?


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壬午,他对大臣说:

“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徐福入海求仙药。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仙,乃将女嫁道术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可见他对长生求仙之事的虚妄性是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的。


但是,由于长期的戎马征战和国事操劳,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之李唐皇室可能还有一种家族遗传疾患“气疾”或“风疾”,导致太宗很早就出现了疾病缠身的状况。

太宗早在30岁左右时,就已经罹患“气疾”,而且在贞观十年(636年)前后其病情可能曾一度非常危重,以至长孙皇后都感到非常绝望;到晚年又转成严重的“风疾”。其症状是畏暑怕热,喜清凉。

所以,至晚从贞观七年(633年)开始,太宗就已经注意服药养生。

太宗早在贞观七年(633年)36岁时,就命人在河南府颍阳县(今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采钟乳,以为贡品。此举显然是为了满足太宗服食养生之需。据说此地所产钟乳品质甚佳,在隋朝时就是贡品。

钟乳,又名石钟乳,向来为道家和养生家所重视,被视作药石中之上品。

据孙思邈《千金翼方》言:

“石钟乳,味甘,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肠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炼,服之令人淋。一名公乳,一名芦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山谷及太山,采无时。”

太宗下令进贡钟乳的颍阳县就位于嵩岳少室山范围之内。


孙思邈在书中还专设有《飞炼》一卷,首列“飞炼研煮钟乳及和草药服疗”六首:

一曰炼钟乳法,可镇心益气;二曰研钟乳法,丸散任意服之;三曰崔尚书乳煎钟乳,主治积冷上气,坐卧不得,并疗风虚劳损,腰脚弱,补益充悦强气力方,纳牛乳一大升煎之;四曰服钟乳酒方;五曰草钟乳丸方,曹公方主五劳七伤,损肺气急,主疗丈夫衰老,阳气绝,手足冷,心中少气,髓虚腰疼脚痹,身烦口干,不能食。服之安五脏,补肠胃,能息万病,下气消食,长肌和中方,炼蜜丸服用;六曰服软生乳方,此乳力减者倍服之,永不发。

大概是他服食钟乳之后,大概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的,所以他才会将钟乳当作养生佳品赏赐给大臣。

比如:

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以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切谏时政得失,特赐钟乳一剂,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而高季辅也正是因为身患风疾,而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废疾于家,最后病卒的。

虽然不知太宗所服食的钟乳为何方,有论者以为,中医草药多用水来煎服,印度用药特点则多用牛乳、蜜、酥等为主而水为辅来煎煮,这正是由孙思邈书中药方炼制的特点,看来太宗所采用的这两个方子显然有受来自印度的制药之法的影响。


2、唐太宗服食丹药的后果


有人根据高丽方面的史料,认为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征辽,攻打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时中了靺鞨士兵的箭伤,所以后来才有太宗让那罗迩娑婆造延年药之事,原是想治疗自己的箭疮;更有人据此“大胆”推定,太宗中的还是毒箭。


那罗迩娑婆(又作那罗迩娑婆寐,梵文Narayanasvamin)是一位来自印度的长年婆罗门僧,正是他为唐太宗炼制的延年药,致使太宗服食之后不治身亡。

其实,所谓高丽史料中有关此一时期的记载,大多是其后人根据中国方面的史料演绎加工而成的,尤其是在为了表现其民族的“英勇”时,更是不惜歪曲史料,甚至将唐太宗描写成被射成瞎子的惨相,因此其真实性已大打折扣,本不足为信。

另外,单从太宗在贞观七年(633年)就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开始服食“延年益寿”的金石钟乳来看,其推定也就不攻自破了。

至于太宗在征辽归途中所得“痈疽”,则是因为在长期服食钟乳的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

据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载:

“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

所谓五石散的主要成分也有钟乳,其他为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等,主要功效是壮阳、强体力,治阳痿。但该药的毒性很大,服食不当常会引发“痈疮陷背”、“脊肉乱溃”的副作用。

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如《北史·长孙道生传》载:

“长孙道生之孙子彦(道生之孙),“末年石发,举体生疮,虽亲戚兄弟以为恶疾”。

晚唐时期的宣宗,也是在服食丹药后,出现中毒症状,“疽发于背”而驾崩的。


又据《册府元龟》卷四十六《帝王部·智识》载:

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再次向唐高宗举荐那罗迩娑婆时,遭到拒绝,高宗对侍臣说:“朕观其狼戾狷急,恐竟无益。口云合药成,欲服时,须断食三日,服药令吐后,还断食服药遣三利(痢),令人极瘦困,然后与药,即换肌肉,始得长生。”

这也是服食长生药后产生的毒副作用的一种反应。

正是因为服药之后产生了慢性中毒症状,导致“肤泽消槁”,“极(度)瘦困”,以致出现了“痈疽”(大概就是“换肌肉”、“换骨”)的症状,这才是太宗相信并服食那罗迩娑婆造延年药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什么毫无根据的“箭伤”或“箭疮”。


3、为何唐太宗要相信印度僧人的不死丹药?


太宗晚年之所以相信。从印度来的方士那罗迩娑婆,主要是在“崇外”心态的作怪下,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空前开放与兼收并蓄的伟大时代,外来文明对唐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向达先生就曾说过:

“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而已也。”

由于太宗从贞观七年(633年)开始就留意服食养生,历十余年而未见奇效,随着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就不免对这位外来的婆罗门产生幻想;另外,太宗被这位外来方士的自我吹诩给蒙骗了。

那罗迩娑婆“自言寿二百,有不死术”,引起了太宗的极大好奇,这才开始让他造长生之药。从实际情况来看,太宗对此事的态度也是非常认真的,他“命兵部尚书崔敦礼护视,使者驰天下,采怪药异石,又使者走婆罗门诸国(求药)”。

最后历年炼制而成的延年药,太宗服食之后,不但毫无“异效”,而且还引起了严重的毒物反应,“苦痢剧增”,结果在弥留之际,连当时的名医都束手无策。


这也可算是古代因“崇洋”而引发的一个悲剧!

高宗即位以后,曾有人建议杀掉那罗迩娑婆,“又恐取笑夷狄”,最终还是将他放还本国。不久,那罗迩娑婆重新回到长安,又遭遣返。

王玄策上奏说:

“此婆罗门实能合长年药,自诡必成,今遣归,可惜失之。”

最后,那罗迩娑婆竟客死于长安。


4、印度的长生药究竟是什么?


随着佛教的东传,印度长生术作为印度医学中的一朵奇葩,在传入中国之后,与本土固有的长生思想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产生了特别巨大的社会影响。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有关神仙和长生不老的思想,从战国到秦汉时期,还先后形成了几次求仙和寻找长生不老药的高潮。

印度也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有关长生和长生不老药的传说。

温特博士说:

在印度早期文明莫亨焦——达罗(约公元前2400—前1700年),遗址中发现:

“拥有古代东方最好的卫生设施,它可以为其浴室和排水系统而自夸,并且无疑影响到个人卫生。守护长生不老药的万丹塔里神,成了求得男性生殖力、长寿以及保证得到它们的医疗术的智慧源泉。他以妙闻的形象,作为医药的神圣权威而赫赫有名”。

印度著名科技史学家苏巴拉亚巴教授也说:

在印度早期经典《梨俱吠陀》(Rgveda)中至少有120首赞美诗中,提到了一种“不老药”或“不死草”soma(音译为苏摩,或须摩),这种长生不老草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也有5处描写到,称为hama(音译为豪摩,或胡姆)。

这种长生不老药的使用,起源于印度和波斯。它可能是一种生长在山区、茎部多汁的植物,与牛奶混在一起,会成为兴奋性饮料;它也可能是一种具有致幻作用的蘑菇。


巫白慧先生认为,苏摩是一种树名,即著名的苏摩树;神格化后,成为“苏摩树神”。苏摩树汁是醉人的酒,通常称之为madhu(蜜味的饮料),但人们最喜欢叫的名字是insu(晶莹的密滴)。

苏摩汁令人饮后产生兴奋的力量导致它被看作是一种能让人获得长生不死的神圣饮料。

因此,它被誉为“不死甘露”(amrta),所有的神性生物都爱饮它,藉以求得永存不死的境界。它不仅把长生不死赐给神仙,而且也授予凡人。苏摩还有治病的力量,不论什么病,他(人格化的苏摩)都能医治。人们压榨苏摩(豪摩)树茎取汁,其汁黄色,和以牛奶。

豪摩(hama),在印度是苏摩(soma),是一种醉人的植物。信徒为使自己蒙恩和他的神受益而饮用豪摩汁。它构成了植物王国里的所有生命的强力。

有两种豪摩:

一种是黄豪摩或金豪摩,这是早期的豪摩,当用于祭祀时,它是能治百病的植物。另一种是白豪摩(the white Haoma)或Qaokerera,生长在Vouru-kasha海的中部,被一万能治病的植物环绕着。饮用了白豪摩的人,当即复活,成为永生不死者。


5、印度不死药传入中国路线


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Ayurveda),意即“长生之术”,又称生命吠陀或寿命吠陀。据陈明教授研究,“长年方”(或为“长生方”)为生命吠陀的“八支”(astanga)之一,原词词源为“味、汁”,即指soma所榨出的汁,等同于甘露(a-mrta,不死药)。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先生分析,按照赞美诗的用词来说,此种植物的液汁,据信可以医治身体和精神上的百病而致永生。

他还引用美国汉学家德效骞的研究说,可能是月氏民族通过陆路,将这种被印度人称作苏摩(soma),波斯人称作豪麻(haoma)的不死植物或不死观念传布到中国,从而把它和长寿法中的金丹联系在一起,促使中国人产生了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念头。


饶宗颐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也撰文指出,战国时期燕齐地区出现的长生不死、羽人神仙等观念,可能与印度《吠陀》中的a-mrta(不死)观念和长生不死之汁soma息息相关;到21世纪初,他又进一步提出,波斯《火教经》的haoma即是梵文《吠陀》的soma。

自波斯大流士(公元前521—前486年)时代以来,塞种(Saka)有善饮haoma(soma)之一族,曾散居于中国西北的西王母之地,可能是他们将不死之药传入中国。

另外,唐初为太宗合长年药的印度婆罗门那罗迩娑婆,“深明Soma之义,故敢以长生不死药进”,王玄策又向高宗推举,“可见唐初一般人确有承认婆罗门的Soma为不死药之事”。

李约瑟先生也提到:

在古代世界有一条长生不老思想西传的中转线,即由波斯和阿拉伯居中传递到西方的路线。

反之,印度的长生术和长生药也正是循此路线而东传入华,并对唐代的养生延年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印度长生师究竟是什么人?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

玄奘去印度取经时,在著名的那烂陀寺,“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

因此,在来华的僧人中有许多精通养生和医道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在来华的这些印度医师、长生师中,不只是有佛教僧人,而且还有其他各种身份的人。


美国著名汉学家谢弗(Edward H.Schafer)曾说:

“与唐朝之前的六朝相比,唐代对外国药品的需求量非常巨大。……既然唐朝人大量需要外来的药物,当然同时也需要外来的药剂师。所以唐朝的贵族阶层,狂热地崇拜来自天竺的奇人异士,法术精深的瑜珈师以及善能密咒总持的僧人。

这样一来,通过一种混合了许多宗教因素的,与时代风气(虽然在汉代已经有例在先)臭味相投的,想入非非的炼丹术,那些携带仙丹妙药的佛教徒和湿婆教徒,就都被看成了与唐朝本土的炼丹术士、服食药饵者相类的外来的奇人异士。”

由此可见,汉唐时期,来华的印度医师、长生师的身份非常复杂,正是他们将印度(也有波斯)的各种医术、长生术和长生药物传入中国,对唐代社会上盛行的求仙学道之风起了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印度   僧人   贞观   生药   波斯   长生不死   婆罗门   方士   长生不老   中国   有名   植物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