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次的放下,直至最后一无所有

周末,我从遥远的武汉回到深圳,看到儿子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他打了个招呼,他甚至头也没抬,叫了一声“爸”,眼睛一直没离开过手机屏幕,双手不停地在轮流点按着——他和一帮同学、玩伴在联网玩“我的世界”。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十六岁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再也不是那个叼着奶瓶、成天跟在我们身后、爱哭爱闹的跟屁虫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世界;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会远走高飞,会上大学、谈朋友、参加工作、结婚成家……这个小时候和我们须臾不能分开的小男孩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说实话,明白这一点确实有些失落,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是舍不得放手,你失去它的速度就越快;就像握着一捧沙子,你握得越紧,沙子流失得就越快。

现实中有多少这样的例子?对子女过分的宠溺和掌控,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就的不是废物就是逆子,这和失去他(她)们又有何异?

2008年,我经历了我的原生家庭的第一次生离死别。那年5月,我母亲被诊断罹患脑瘤,不过所幸是良性的。医生吩咐我们赶紧做手术,我们一刻也不敢耽误,安排母亲在长沙的湘雅医院住院做了手术。一个月以后,母亲治愈出院了。医生说手术很成功,我们也都千恩万谢、欢天喜地地接母亲出了院,回到了大妹在我们老家县城的家里,我也在医院和母亲告别,回到了深圳。

可是我回到深圳之后不到一个月,有一天大妹打电话给我,说是母亲因为晕厥又住进了长沙的医院。我匆匆从深圳飞到长沙,看到的却是躺在ICU重症监护室里的母亲,头发剃光了,嘴上套着呼吸机,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除了靠呼吸机维持的不自主呼吸外,她已经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了。终于,医生将我们叫进办公室,以一种沉痛的语气无奈地宣布母亲因为术后恢复不好而导致脑部大面积积水,最后酿成脑死亡。那一刻,我们竟然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这一切。

我们叫了回老家县城的救护车,一路上我用双手泵着简易呼吸机,维持着母亲的生命迹象。我们还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母亲安置在县城医院的ICU病房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的一个在医院工作的高中同学告诉我,再住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父亲也希望让母亲回乡下的老家,早点入土为安。

我们又叫了救护车,仍然是我用双手泵着简易呼吸机。当车子驶到了老屋门口,我们合力将母亲抬下救护车,将她安放到了生前就寝的床上。我松了手,就在那一瞬间,母亲呼哧的呼吸声一下子消失,起伏的身体归于平静。看到母亲的生命在我的放手之间倏忽而逝,我感觉似乎是我扼杀了母亲的生命,我悲痛得不能自已。

母亲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释怀。我在想,如果我们当时换一家医院给她做手术,或者换一种治疗方案,也许还可能还会多活一段时间——哪怕一年甚至几个月——那种突发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烈,那种挥之不去的愧疚和负罪感也可能会减轻许多。

有朋友便劝慰我,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当父母亲年岁渐长,我们每个人都将会面对他们逝去的现实,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时间是最公平的,成长的最大代价就是我们终将会失去我们最珍惜和最习以为常的东西,包括亲人和亲情。如果母亲泉下有知,也不愿意看到我这样活在痛苦和懊悔之中。

我有一个移动硬盘,里面存储了我这些年来的大部分照片和视频,可是有一次不小心将它们中的大部分删除了,而且无论如何都恢复不了,这着实令我懊恼和后悔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我只好在手机的云端相册里陆陆续续地找回了一些。

都说年纪大了就喜欢念旧,我也不能免俗。时常会拿出家里那一摞厚厚的旧相册,或者打开电脑里存储的照片和视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或者编辑一下发到家族群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份缅怀,也是一种牵挂。

可是这么多的照片和视频突然一下子丢失了,感觉我和我的家人过往的人生经历似乎一下子成了一片空白,无论如何都让人觉得有点难受;但是转念一想,虽然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但是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呢?

我在深圳这些年,有过不记得多少次的搬家经历了,每搬一次,东西就多出一些,到最后已经是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终于在最近一次搬家的时候,妻子下定决心要扔掉其中的一些东西,那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过程,但是当最后看着新搬的家里清爽整洁的样子时,我对于当初的舍弃便再也没有任何的悔意了。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是这样写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那是一种神仙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尔的“断舍离”我认为还是可以做到的。

丰子恺的《丰子恺:无宠不惊过一生》一书中有一句话:“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如此,甚好。”——惟其有“不念过往”的勇气和智慧,才会有“不惧将来”的底气,也才会有“甚好”的结局。

“放下”原是宗教用语,出自《指月录》,原文如下:“世尊因黑氏梵志,献合欢梧桐花,佛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吾今两手俱空,更教放下个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放身命处’。梵志於言下悟无生忍。 ”

听起来似乎很玄虚,我的理解,“放下”一说不仅是佛教的一个哲学观点,同时也是佛教修行的一个方法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力图把人从生活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的哲学是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即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人生命运、道德行为等等问题,当然也包括宇宙起源、世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

而佛教修行的六种法门分别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修行这六种法 门,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其中,禅定是指菩萨能够于任何情况下都心不散乱,能够静虑悟解事物的实相,这就需要“放下”的智慧。

最近在看南怀瑾大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当然是看得一知半解的,但是里面的几句话却引起了我的深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些话大概的意思是:世间一切纷繁复杂的外在表现都是短暂而虚妄的,你所见到的其实并不是你所见到的样子;我们应当放下一切执念,“透过现象看本质”,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无限接近事物的“真如实相”(如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理”。

整部《金刚经》就是教导大家去追求世界的终极意义,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撑与动力,来摆脱一切烦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老子的《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佛教强调的是自身的修为,是一种“内视”的宗教;而道教强调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点内外兼修的意味。但是两者对于不执着于事物外在形式、不被纷繁复杂的物质生活所迷惑,直达世界的本源和内在规律这一点倒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佛教才教导人们“放下”,道教提倡“无为而治”。

因此,放下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放下不是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也不是躺平摆烂、唾面自干,更不是没心没肺、六亲不认,而是一种洞察本质、遵循规律、顺其自然、顺应潮流的思想和行为;放下也是一种修行,是对自身的约束、自律和救赎;放下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宽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道教   佛教   人生   长沙   救护车   深圳   神仙   世人   母亲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