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一生致力于齐国发展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影视图片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并且派管仲带兵堵截住鲁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然后两家联合众臣立他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齐国的君主,在齐桓公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水平和军事能力!他在政治方面中能够重用管仲,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后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强化集权,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站在天子大义的角度(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

书中图片

纵观历史每个君主的成功,他都是优越于常人政治水平和军事能力而齐桓公为齐国的发展主要在两个方面:

1在军事方面,推行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措施即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居民既是民众,又是兵士,既要从事各自的职业,又要于春秋二季进行军事训练。官吏们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统领;既管行政,又管军事。这样就扩大了兵源,提高了战斗力。

2桓公和管仲针对春秋以来井田制破坏,私田兴起,国家赋税收入日益减少的情况,改革旧的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办法。即在广大农村对土地进行普查,根据土地的肥瘠和数量,规定应交纳贡赋的多少。同时,还提倡即山铸钱、煮海为盐,鼓励发展盐铁业。此外,又设“轻重九府”之制,根据年岁的丰歉和人民的需要,来集散货物,以调剂物价的贵贱,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影视图片

上面只是齐桓公致力于齐国自身的发展,因为只有把国内发展起来才能与其它诸侯国不管他谈判还是战争都处于优势。对于外面齐桓公无不表现出来霸主地位如:九合诸侯之柯地会盟、九合诸侯之戈地会盟、九合诸侯之幽地会盟、九合诸侯之救援燕国、九合诸侯之召陵会盟、九合诸侯之在洮会盟、九合诸侯之葵丘会盟。

影视图片

九合诸侯之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并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巅峰。

不管对于国内还是国外齐桓公的的政治水平和军事能力无不体现出来,这也成为了齐桓公能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放在大一统时期,齐桓公历史地位不一定比秦始皇差。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

影视图片

且历史对齐桓公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如晏子:“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立,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于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

叔向:“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

这是小编个人观点,欢迎指出不足之处谢谢关注一下[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齐国   管仲   国君   公孙   春秋战国   公元前   君主   诸侯   霸主   致力于   军事   历史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