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官员出差“吃住行”是如何报销的?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如果要在公司内部选择一个最不愿打交道的部门,财务部基本上可以高票当选。

在不少企业里,每次的月底报销很容易演变为一场折磨彼此的拉锯战。一些闻所未闻的奇葩规定往往会在这一刻让人焦头烂额。

因此,经常出差的人都会有一个习惯,无论在途中做了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索要发票,而且要把这些票据进行妥善的保存。

否则一旦发生遗失,报销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扯皮。

发票

幸亏有了发票和电子支付的凭据,报销才变得没那么烧脑繁琐,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可以搞定。

这不禁让人有了一个疑问,古代中国官员出差的吃住交通是如何报销的呢?

要知道,发票可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才诞生的。在此之前,任何消费行为都是没有凭证的。

这样的话,官员出差归来要如何证明消费的合理性?

官差

发达的驿站制度

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其实在古代有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不提供报销,没有报销自然也就不需要凭据了。可没有报销的话,古代官员都是贴钱出差吗?

正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朝廷派遣官员外出办事,怎么可能让他们自己花钱,自然有一套完整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古代官员在外出办差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花销的,自然也不需要报销。

出差过程中的花费基本上就是交通和吃住这几个方面,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驿站来解决。后者会给出行的官员提供精良的马匹,丰盛的饭菜以及安居之所,全程不需要官员花一分钱。

官员剧照

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设置驿站,它可不是官方招待所这么简单,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职能。

不仅可以给官员提供居住之所,还负责文书的分发和信息的传递。

这个制度在唐朝被发扬光大,不仅设置了陆驿,还有水驿和水陆结合的驿站。根据官方的史料,当时全国一共有1639个驿站,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了两万名,由兵部的驾部郎中进行统一管理。

至此以后,历朝历代都在不断拓展驿站的规模,到了明朝末年,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甚至明朝的灭亡都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崇祯胡乱削减驿站的规模。

驿站

随着驿站规模的扩张,它消耗的朝廷钱粮也越来越多,给中央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熟悉财会的人都知道,如果不在报销制度上加以限制,出差人员的花销很可能是个无底洞。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统治者对驿站制度进行了调整,对每个官员能享受到的招待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品极高的官员自然可以享受到好酒好菜,而普通官员的饭菜就要简朴很多。

明朝在这方面有着细致的规定,不仅考虑官员的品级,还要参考是否过夜。比如其中一条就是:不过夜者,正官一员支分例米三升,从人支米二升;过夜者,正官一员支米五升,从人支付三升。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有疑问了,既然驿站可以提供免费的食宿,那会不会有人冒名顶替来享受这个福利呢?

驿站

符牌入住的便利

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多朝代都时有发生,毕竟驿站的管理者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官员。古代也没有照相技术,无法制作信息完备、没有错漏的个人身份证明。对于这一点,朝廷其实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

首先,大部分官员在出外办差的时候都会开具相关的凭证。

在这份凭证中会清晰记录出差官员的身份,身高,大概外貌,携带的随从以及接待标准等基本信息,方便驿站官员查阅。

这些凭证都是朝廷机构专门制作的,除非有非常逆天的伪造能力,否则很容易就会被驿站官员鉴别出来。

而且古代并没有便捷的信息流通渠道,普通老百姓是很难获取朝廷官员内部信息的,即便想要伪造也不清楚相关内容。在信息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所谓的伪装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驿站

在封建王朝,冒名顶替朝廷官员可是数一数二的重罪,一旦被发现,很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情节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被问斩,最终牵连家族。

仅仅为了占一点驿站的便宜就去做这样风险极高、后果不堪设想的事情,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当然,这个制度也有漏洞,只要掌握朝廷的内部信息,并且后者不予追究的话,就可以轻易混入驿站之中。比如历朝历代官员家眷出行的时候经常会居住在驿站里。

而朝廷对于这种做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每个官员都因此获得了利益,自然没有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事情揭露给皇帝。驿站的官员对这些“官二代们”也会极尽礼遇。

官员剧照

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明朝中后期甚至已经成为王朝的弊病,外出官员及其家眷的铺张浪费给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可惜,此时的驿站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关系网,其中涉及的利益太多,几乎没有宰辅愿意去啃这个硬骨头。

直到著名改革家张居正担任首辅后,才着手解决这个弊病。万历三年,张居正制定了全新的《给驿条例》,对朝廷官员出差的接待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也明确了驿站的人员接待制度。

张居正的这项改革可谓立竿见影,它通行天下后,每年为朝廷节省近三成的公务费用。

只可惜此政侵犯了官僚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张居正去世后,很快便人亡政息。

张居正

特殊人群特殊办法

可以这么说,大部分朝廷公职人员外出办差都可以在驿站中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有一类人是例外的。

他们就是特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比如宋代的皇城司和明朝的锦衣卫。

这些人员在出外办差的时候,需要的花费往往是普通官员的好几倍。因为他们的行动路线并不是固定的,可能随时要去一些偏远的地方办理公务,而后者所处的地方很可能没有驿站。

其次,特务机构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帮助皇室和朝廷收集情报,往往需要大量的线人协助。而线人不可能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只有真金白银才能让他们付出劳动。

官员剧照

而且锦衣卫在刺探情报的时候多需要隐秘行事,基本不会光明正大地居住在驿站中,这样很容易暴露身份。

只有和普通人一样居住在客栈里,才能让被查的人或者势力放松警惕。

对这部分特殊人群来说,他们出差办公的流程和普通官员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锦衣卫外出之前会向相关机构提交报告,阐述自己的任务内容,同时附上办差需要的预算。后勤部门会根据办事人员提供的报告,下拨合适的经费。因此这个机构其实也没有报销,外出办差都是领多少、花多少。

官员剧照

然而,预算制度在今天都容易出现问题,在古代就更是漏洞百出了。

在明朝中前期,锦衣卫办事人员贪污办事银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朝廷屡禁不止。

为了杜绝问题出现,明英宗制定了新的制度,锦衣卫在外出办公的时候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司法人员协同监督。虽然没有彻底杜绝,但情况还是明显有了改善。

锦衣卫

官员为何自担成本

虽然古代的驿站制度让官员出行不必自掏腰包,但是在实际办差的过程中,很多官员还是会贴钱找客栈居住,全程对驿站过而不入,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很多驿站提供的饮食不佳,卫生条件也让人难以直视。位于荒郊野岭的驿站获取物资较难,因此菜品口感较差,也缺少人力去打扫卫生。

而位于大城市的驿站提供的饮食水平也很难让习惯了山珍海味的官员满意。

因为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在有限的预算下,食材的新鲜度和品质自然很难保障。

驿站

其次,大部分驿站的居住条件都是比较差的,和精心打扫的客栈根本不能比。因为历朝历代的驿站基本上都是铺兵管理的,这些粗人日常并不讲究,居住环境连差强人意都做不到。

而且很多驿站每天晚上都会有例行的打更,不少官员在入住后不胜其扰,根本无法安枕入眠。

最后,官员外出办事的时候为了获得更高的效率,也会放弃居住驿站。

因为后者的修建是比较刻板的,会严重限制行进路线的选择。

而且有的驿站之间距离很远,进入上一个驿站时间稍晚的话,就不能前进了,否则很可能午夜时分都到不了下个驿站。种种不便让很多官员视出差办公为折磨,因此宁可自己花钱寻找客栈居住,也不会考虑完全免费的驿站。

驿站

结语

如此看来,驿站制度的出现让古代官员外出办差变得极为方便,它不仅可以提供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还有免费的三餐提供。

有了这样的福利,自然就不需要考虑报销的事情了。

虽然没有现代便利的交通和优秀的技术,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是不可小觑的。

他们在诸多限制下开发了一个非常适配的制度,从根子上解决了“报销”这个千古难题。虽然过程中不免滋生腐败和浪费,但这已经是当时的最优解。


参考资料

《春明梦录》——何德刚

《中国古代邮驿史》——刘广生,赵梅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官员   明朝   古代   锦衣卫   都会   朝廷   中国   驿站   自然   人员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