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身平常的小镇青年,如何成长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

说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不得不提曾国藩。

他声名远扬,被誉为中国三个半圣人中的“半圣”,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他功勋卓著,创办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不过,也有人评价他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曾剃头”;因他处理天津教案,被当时老百姓骂成“卖国贼”。而且,儿时的曾国藩以笨出名,曾被房梁上的小偷嘲笑、奚落。

但就是这样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是草根逆袭的典范。

而这本《曾国藩传》全面地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和功绩,作者张宏杰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先后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简读日本史》《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十余部。

01 科举之路坎坷,尚拙永不放弃

曾国藩的仕途之路颇为坎坷,仅“秀才”这个最低一级的功名,他就考了七次。

梁启超曾评价道:“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文正是曾国藩的谥号,这句话说明曾国藩在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到底有多笨?在湖南乡下,流传着曾国藩儿时读书的一个笑话,说他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课文就不睡觉。

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诵《岳阳楼记》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们都睡觉了,再下来偷东西。结果,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醒来看见曾国藩还在背书。

听来听去,小偷都学会了,他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完,小偷从头背到尾,最后甩门,扬长而去。

虽然,这是个传说,但也说明了两件事,一是曾国藩确实用功,二是他确实很笨。

曾国藩身上有一股天生的倔强,他知道解决雄心和头脑的差距,只能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

高中进士的那一年,曾国藩二十八岁。这一路走来颇为艰辛,但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也就是崇尚笨拙。

这与我们现代人的理念不同,今人尚巧,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希望走捷径。

曾国藩却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02 曾剃头的由来

有人评价曾国藩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称他为“曾剃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曾国藩在长沙剿匪时留下的外号。

1850年底,咸丰皇帝即位不久后,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这支一开始不被人注意的队伍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一度从广西打倒湖南,又攻入湖北,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

为此,咸丰皇帝寝食难安,除了命令各地官员拼死抵抗外,还诏命曾国藩这样的在籍官员出山,兴办“团练”,以保卫乡里。

1852年,在家守孝的曾国藩接到了这样一封咨文,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不过,在好友郭崇焘的点拨下,曾国藩最终还是决定出来给皇帝卖命。毕竟从他当官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内圣外王、拯救天下之志。

一到长沙,曾国藩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他把全省各地民间团练武装召集到一起,加以训练,然后四处搜“剿”土匪。随着几次战役,各地土匪都不敢再出头活动。

之后,曾国藩又把工作重点放在除暴安良,打击地方黑恶势力上。

四个月的时间,曾国藩亲自杀掉了一百三十七人,他还命人制作了一批木笼放在车上,那些罪不至死的地痞流氓抓获之后,锁在木笼内游街示众。游完后也不让他们出来,直到站死、饿死为止。

自此,曾国藩成了“曾剃头”,他的铁腕和残忍令人闻风丧胆。

事实上,曾国藩杀的那些人,正是早些年就该处理的,但各地地方官不负责任,放任自流。本该严惩的人得不到惩处,反而四处游荡,所以才酿成了太平军起义。所以,曾国藩出面做“恶人”,对土匪痛下杀手,以绝后患。

另外,曾国藩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各地土匪嚣张,太平军势力横行,在这种情况下,要树立官府的威信,就要实行恐怖统治。

03 创建湘军,政治生涯中的双刃剑

说起曾国藩的伟绩,绕不开湘军。然而,创立湘军的过程,可谓困难重重。

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没有当过一天兵,没有半点行军布阵、带兵训练的实际经验。文人练兵,在大清史上也是头一遭。

不过,曾国藩排除万难,逐一解决了用人、筹饷、购置器械、建立制度等难题。他调动全部心力,苦练湘军。

他把自己当成了天下最后的希望,要用这支军队去挽救大清的危亡。所以,他练兵的宗旨是首站一定要胜。不真正练成,绝不轻易出兵。

可是,咸丰皇帝却不这么想。当太平军定都南京,发动声势浩大的北伐后,咸丰皇帝着急地坐不住了,命令曾国藩马上率炮船北上增援。

但此时的湘军技能还处于半生不熟状态,盲目出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曾国藩没有办法,只能用“拖”字诀来解决。就这样,他从1853年8月拖到了11月,期间多次上奏折说明情况,说明自己不动身的原因。

经过一年的时间,曾国藩初步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余人的湘军。

1854年,湘军首战惨败,曾国藩眼看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跳入水中寻死,幸亏身边的护卫及时相救。

就在曾国藩打算再找机会自裁的时候,传来另一路湘军在湘潭取得大胜的消息。这场胜利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湖南首胜,湘军士气大振,不久后又收复了武汉,迅速扭转了全国战局。

湘军的创建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仅改变了曾国藩个人命运的走向,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走向。

然而,随着湘军的不断壮大,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戒备心也越来越重,他先是收回湖北巡抚的成命,后又趁曾国藩回家守孝之时,解除了他的兵权。

曾国藩万万没想到,自己苦战数年竟落得这样一个结果。此时,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回了家。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圣人之言,曾国藩虽然耳熟能详,但没有真正做到。

于是,他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请大家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从好友的来信中,曾国藩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身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他逐渐意识到以前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等特点,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到达胜利的彼岸。

想通后,曾国藩写下一句自箴: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意思是大丈夫应当在绝境的时候图生存,在祸患中求幸福;古人处于困境的时候就修养道德,不发达的时候就著述立说。

对于曾国藩而言,被解除兵权算是人生大祸。然而祸是福之基,他宽慰自己在灾祸中不能自暴自弃,而应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久后,在同僚胡林翼的帮助下,咸丰皇帝再次任用曾国藩,命他办理浙江军务。

这次出山,曾国藩的改变令众人吃惊,待人接物,判若两人。对待同僚,他变得和气、谦虚了;对皇帝不再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咸丰皇帝对他的印象也有了好转。

就这样,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八年夏间再出视师,痛改前此客气用事之弊,以一勤字自勖。”

1864年6月,历时十二年的时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天平天国。

1872年3月12日,62岁的曾国藩因病去世。自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陨落了。

结 语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他通过自身的修炼,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传 (张宏杰全新增补版) 新增万字“曾国藩的遗产” ¥53.8 购买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完善自我,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乎寻常的人。

曾国藩从一个出身平常的小镇青年,成长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其人生精进的基石,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他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了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最终完成了从笨人到圣人的蜕变。


文/紫竹凌:多平台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太平军   太平天国   咸丰   木笼   房梁   团练   机巧   湘军   湖南   土匪   笨拙   圣人   出身   小镇   小偷   皇帝   平常   青年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