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一个小人物,但没有他,大秦就很难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头条创作挑战赛#

(长平之战)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最为瞩目,也是最常被人们提起的一场战役,是长平之战。

这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也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的国运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争,而那时节,战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就是东方的赵国和西方的秦国。

秦赵两国纷纷all in,想要来一把大的,谁赢了,谁就是战国角逐中最后的胜利者。

谁输了,谁就带着剩下的诸国们收拾行李,退出历史舞台。

秦赵对峙时,秦军兵多而稍强,赵军兵少而稍弱。

不过赵军虽然人少,但是却出乎意料地一直处于优势。

其中原因在于,赵军的守将,是一个叫做廉颇的人。

廉颇,赵国上卿,高级将领,长平之战赵国战时最高指挥官。

这位仁兄名声在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和李牧,王翦,白起齐名。

巧的是,秦军此时的统帅,正是该组合的另外一位成员,白起。

(白起 形象)

都是天花板级别的武将,怎么白起就不如廉颇呢?

其实,不是白起不如廉颇,而是廉颇有点克制白起。

白起统军最大的特点,是擅长进攻,而廉颇带兵最喜欢用的策略,是积极防御。

能打的碰上能守的,这可就实在是有点不妙了。

一来,士兵们的斗志是有限的,所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打仗有时候拼的就是个勇气,拼就是一个兵贵神速,秦军老是在城下这么耗着,长此以往,军心涣散,毫无斗志,这仗可就不好打了。

二来,秦军是倾巢而出,出函谷关而长途作战,既然是长途作战,那么无论粮草辎重还是兵器军械,那都需要从后方运输过来,大军驻军,消耗倍增,一旦后勤补给跟不上,那士卒就得饿肚子,士卒们一饿肚子,真要是上了战场,可就发挥不好,一旦发挥不好,那么秦军就有战败的可能。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他饿得慌。

兹事体大,这是关键性的战役,谁都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输掉。

但问题在于,虽然秦军急于求战,但廉颇却大搞坚壁清野,大手一挥,把城门一关,急得城门下望关兴叹的白起是相当上火。

《史记》: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你兵多将广,你是精锐,你是名将,那又怎么样呢?

(坚守不战)

你强任你强,我不和你打,你横任你横,我不和你碰。

我就这么耗着你,早晚有把你耗完蛋的一天。

朋友们,老实说,如果廉颇就这么耗着,还真有可能就把秦军给耗走了,原因无它,既然秦军连块墙皮都啃不下来,那么他们留在这里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很显然,廉颇有大将之风,成熟稳重,固若金汤,可白起也不是吃素的,强攻不成,他很快开始玩阴的。

《史记》: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廉颇的堡垒虽然坚固,但白起明白,越是坚固的堡垒,越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既然拿不下廉颇,那咱们可以打一打廉颇的领导,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的主意。

于是,秦军开始大肆散播廉颇要拥兵自立的消息,一经发酵,很快在赵国传得沸沸扬扬。

作为君王,他们似乎天生就会对这种手握兵权的大将有所怀疑和忌惮,所以赵孝成王很快有了想要换下廉颇的想法。

(郭开 形象)

就在赵孝成王举棋不定之时,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郭开同志出场了。

郭开,是赵孝成王的近臣。

这位仁兄对赵孝成王一顿洗脑,说廉颇拥兵自重,只搞防守而从不主动出击,明显是要积攒力量,图谋自立,所以廉颇肯定是不能用了。

赵孝成王一听着急了,廉颇不能用,赵国另外一位老牌名将马服子赵奢早就死了,那该把谁派上去呢?

郭开表示,大王不用担心,我听说秦人畏惧马服子赵奢的威名,马服子虽然死了,但马服子有儿子啊,您把他儿子赵括派上战场,到时候全歼秦军还不是手到擒来么?

郭开这个人,长相不算太好看,身形矮小,时常透露出一股猥琐的气质来。

但这个人的嘴皮子,是真的挺溜的。

他一顿胡诌,把赵孝成王说得云里雾里,失去了判断力,赵孝成王果然换下了廉颇,用赵括掌兵。

郭开当然不是赵括的粉丝,他如此推荐赵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在背后早就收了秦军的钱。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郭开原来是给秦国打工的。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轻敌冒进的赵括同志被白起切断粮道,围困四十多天,四次舍命突围均遭失败,最终战死沙场,赵军迎来了一场惨烈的失败。

(赵括 形象)

在这样触目惊心的惨败下,赵孝成王饮恨而终,赵悼襄王成为了赵国的新国君。

东方六国仍在,但他们已经再也无法阻止起行之有效的军队来遏制秦国的发展,大秦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个时候的赵国,基本上也只剩一口气吊着。

被临时换下的廉颇没有因为赵悼襄王的上台而迎来事业第二春,反而再度被冷落,削官贬职,连将军也做不成了。

事业无望,廉颇最终选择了投奔魏国。

老实说,廉颇的这个选择,实在是有点不尽如人意。

赵国也许对人才并不重用,但论起最不重用人才的国家,还得说是魏国。

魏国,堪称人才绝缘机。

全天下的人才当年都往魏国跑,结果又都很快被魏国赶了出来。

你比如,搞变法的商鞅,是魏国撵走的。

游说各国的张仪,是魏国撵走的。

顶级谋略家范雎,是魏国撵走的。

鬼才吴起,是魏国撵走的,剩下如孙膑,乐毅之流,都是魏国撵走的。

魏国很难辨明人才,何况这个时候的廉颇,已经有点老态龙钟了。

(廉颇 形象)

老将军啊老将军,你老了,恐怕是,不中用了。

岁数一大,自然声望就会跟着下降,所以在魏国,廉颇也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混得不声不响。

廉颇曾经说“我思用赵人”,意思是,他属于是被排挤出赵国的,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所以此刻虽然身在别国,但一直还想要为赵国效力。

恰好,这个时候的赵国,已经开始逐步被秦军合围,情势紧急,赵国没辙,于是只好派出使者前往魏国,想要请回廉颇。

姜,那还是老的辣,咱赵国,没您廉颇,那还真就不太灵。

使者到了魏国,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是体力仍然充沛,仍能统军作战,还专门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您看,我现在吃嘛嘛香,年轻人都未必干得过我。

赵国要请廉颇回国的消息很快被秦国所悉知,秦国一听坏了菜了,真要让廉颇回赵国,他再坚壁清野,坚守不出,到时候又会造成相持不下,拿不下赵国的局面,那可就真芭比Q了。

于是,秦军又找到了郭开,对郭开重金贿赂,让郭开想想办法,出出主意。

郭开,这是个老六,他立刻找到赵国出使魏国的使者,同样是重金贿赂,结果这位使者回赵之后睁眼说瞎话,对赵悼襄王是这样禀报的:

《史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臣到魏国见到了廉颇将军,他虽然已经年迈,但是饭量很好,只是吃完饭后跟我闲聊的间隙老是跑去如厕,一眨眼的功夫就拉了三次屎。

赵悼襄王一听,这廉颇的确是老了,消化系统都出问题了,这家伙这要是让他上了战场,紧要关头他再憋不住可怎么办?

于是,在郭开的干预之下,赵国终究还是弃用了廉颇。

(李牧 形象)

不过,即便没有廉颇坐镇,赵国还有一张底牌,那就是李牧。

由于李牧这位仁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赵国北部防御匈奴,所以知名度很低。

不过虽然知名度低,但李牧的水平不是盖的,只比廉颇强,不比白起弱。

此时,赵悼襄王已死,赵王迁即位。

这个时候的赵国,还有半口气,国土尽失,只剩下都城邯郸。

同为名将,李牧和前同僚廉颇,还是有一点心意相通的。

他知道,秦军来势汹汹,如果出兵,搞正面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如要保全邯郸城,唯有固守。

于是,李牧和廉颇一样,照旧选择了坚守不战,打算搞持久战,消耗秦军。

围攻邯郸的秦军将领,是王翦。

从当年的廉颇白起,到如今的李牧王翦,战国四大名将,到如今算是凑齐了。

王翦也是名将,他和老同事白起当然也十分有默契,当年白起靠反间计拿下了廉颇,那我王翦同样可以用反间计拿下李牧。

于是,王翦再一次地找到了郭开。

(王翦 形象)

郭开郭开,见钱眼开。

收了王翦重金的郭开果然十分靠谱,他立刻向赵王迁进谏,污蔑李牧有二心,结果,赵王迁误信谗言,很快捕杀了李牧。

唐朝有个叫做周昙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是这样的:

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

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

当年大秦攻占邯郸,覆灭赵国的岁月已经过去,但我仍然记得,奸佞之徒郭开收了秦人的好处,由此祸乱赵国。

如果当时廉颇和李牧两员大将能镇守赵国,赵王哪里会落得国破人亡的下场?

没有郭开,白起拿不下廉颇的四十万大军,那就很难打赢长平之战。

没有郭开,王翦搞不定李牧的坚守之策,大秦一统天下的道路还不知道要耽搁多久。

战国四大名将之间从来没有谁杀死过谁,谁打败过谁的战绩,这可倒好,区区一个佞臣,奸臣郭开,竟然就以这种滑稽而荒诞的方式,干掉了俩。

史书上没有记载郭开的后事,作者查了很久的资料,只在明人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找到了这么一个十分魔幻的结局:

请休假回赵,搬取家财,秦王笑而许之,既到邯郸,发窖取金,载以数车,中途为盗所杀,取金而去。

秦灭赵后,功成名就的郭开跟随秦军到了咸阳,打算在咸阳安家,于是又驱车回邯郸收拾金银细软,结果在返程路上被盗贼所截杀。

这当然只是历史小说,绝非正史,但作者以为,如郭开之流,恐怕也难有什么好下场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魏国   国君   秦国   史记   邯郸   小人物   名将   战国   使者   将军   形象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