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朝代无数,繁荣与衰亡是常有的事情,从这历朝历代兴衰的总体现实来看,每一个时代走向灭亡其实都是有预兆的,最典型的表现是朝政动荡引发多种规模的农民动乱,紧接着出现割据和混乱的局面。

比如在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的暴力统治,引发了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当然,后续这次起义并未成功,最终秦王朝被项羽刘邦推翻,此后双方用各自势力割据对峙了五年时间,汉朝末年也曾出现过农民起义和诸侯割据。

这种朝代末年引发的动乱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是非常凄惨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断不说,随时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不过地方藩镇现象并非都是坏处,比如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虽然引发了动荡的现象,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迁徙和技术革新。

一、唐末的大混乱局面

1.多方面尖锐的矛盾

任何战争都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之后爆发的,唐朝之所以出现安史之乱,和当时唐朝的具体情况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是在经济上出现了矛盾,要知道,唐玄宗在唐朝前期可是造就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也正因如此,导致了弊端的出现。

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让唐朝的社会迅速发展繁荣,尤其是在开元盛世的出现,为唐朝带来了空前的社会财富,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增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这就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当时的唐玄宗针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及时解决,经过长时间的恶化之后,原本的均田制被破坏,多数底层百姓甚至没田可耕,这就导致了普遍社会矛盾的出现。长时间的尖锐社会矛盾很快影响到了中央地区。

晚年的唐玄宗贪图美色,政治腐败,而土地兼并的社会背景直接导致了朝廷之中权臣的出现,在此条件之下,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开始一手把持朝政,李林甫之后,杨国忠上台。

杨国忠乃是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兄长,正所谓爱屋及乌,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很快就变成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局面。大唐朝政被杨家人所把持,杨国忠担任丞相,纵览天下朝政大权,这种情况让其他朝臣敢怒不敢言,内部矛盾开始出现。

此后安禄山认杨玉环为义母,实为与杨国忠争夺朝中大权,这件事情最终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导火线。不过这场巨大叛乱爆发的重要原因,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早在均田制被破坏的时候,唐玄宗就将原来分府兵制度变为募兵制度。军队成员不再由皇亲国戚来控制产生,而是直接从地方上招募,要知道,地方上的将军在当地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再被国家赋予权力,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战乱爆发

身处皇帝之位的唐玄宗很明显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种多重矛盾不断恶化的大前提之下,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利用朝廷募兵的漏洞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已经隐隐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

唐玄宗此时已经沉溺于酒色无法自拔,安禄山在此时受到唐玄宗的宠幸,兼得三大兵镇的军权,麾下人马达到了十五万之多,此时的唐玄宗天真的以为安禄山此举是为了制衡朝中宰相杨国忠,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约束。

最终在755年的时候,安禄山纠集重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地区起兵。长久以来安居乐业的人们不太相信战争的来临,甚至连唐玄宗也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但事实就摆在眼前,叛军很快就攻陷了河北省全境。

唐玄宗在确认消息之后仓促之下选择迎战,只不过当时唐朝的军队多是招募来的地头蛇,自己怕死不说,真打起仗来也比不上安禄山的军队精锐。所以在战争初期,负责平叛的唐玄宗一方节节败退,很快洛阳就被安禄山拿下。

安禄山的叛军很快攻下潼关,大军直指长安。唐玄宗派遣哥舒翰前往御敌,就当时长安的地理优势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屯兵固守,当时的哥舒翰也这样做了,很快唐玄宗却失去了耐心,强令哥舒翰出战,结果大败。

面对大兵压境,李隆基无奈出逃,群臣激愤之下,杀死了杨国忠,赐死了杨玉环。马嵬兵变之后,李隆基退位入蜀,太子李亨继位,带领群臣着手平叛。

睢阳一战,唐军打出了前所未有的魄力,坚守了十个月的时间之后大败叛军,歼敌无数,俘虏叛军将领六十余人。安禄山也被自己的儿子杀死,随后虽然有史思明的再次反叛,但是势力已经不复当初,761年之时,史思明身亡,唐军趁此进攻。

两年之后,原本属于史思明的叛军势力接连投降,为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二、安史之乱的多种影响

1.社会状况

安史之乱虽然在最后被平定了,但是这七年多的混乱时间里,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状况。首先就是对底层人民的影响,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唐朝社会底层的多数农民就因为土地兼并而没有土地,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大动乱就开始。

这六年间,无视人民百姓因为战火而无家可归妻离子散,原本有少量土地的农民也在战争中化为焦土,所以说这次动乱恶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动乱,此外,加剧了地方上的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对唐朝朝廷实力的削弱却是无法逆转的。此次战役之后,唐朝对地方上的掌控力就再一次降低,原本募兵制造成的地方军队势力并没有削弱多少,这就导致了战乱平息之后地方割据势力的进一步强大。

多数当时雄踞一方的藩王看到了朝廷衰落的现状,都会趁机在战乱刚刚平息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势力。比如河北地区李怀仙,河南地区的李宝臣,山东地区的李正已等等,都加些李唐皇室之名,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朝廷对此毫无办法。

地方上的根据造成了中央上的困难,由于当时超硬刚刚平叛,国内急需要建设,而藩王势力又无可奈何,只能采用加大税收的方式继续对农民进行剥削压迫。

另外,中原地区的混乱会加剧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当时不仅是中原地区的战火,连边疆的少数民族区域也出现了不稳定的状态。

2.安史之乱造就人口南迁

自古以来,我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处于北方地区,一旦因为改朝换代而引发战争,战火大多在北方持续。相对之下,南方地区就很少受到战乱的侵扰,再加上南方本来就降水量多,所以经常呈现出富足的状态。

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连年的战火让南方的平稳安逸更加凸显出来,而后来洛阳长安接连沦陷,唐玄宗无奈之下选择了入蜀避祸,这就更加促进了人民的向往。所以在安史之乱期间乃至平定之后,出现了大量的人口南迁。

其实这种情况早就发生过,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对于这些底层人民来说,他们并不贪恋权力和江山,一个安逸的环境可能就是最高的追求,所以在皇帝入蜀的同时,掀起了人口南迁的狂潮。

大致路线为沿着秦岭淮河前往蜀中,随后进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到达之后多居于当地的市井村镇,与蜀人处于一种杂居的状态,此外也会到达其他地方,比如苏州。

根据统计苏州在安史之乱以后,人口有相当的增长趋势,大约有二十万之多,苏州也是安史之乱以后北人南迁的主要场所。此外还有江西,江西同样也是南迁的重要地点,但相比于苏州,迁至江西地区的多位一些官僚士族家庭。

3.生产技术革新

虽然北方地区战乱较多,相比于南方却更加发达,所以安史之乱造就的北人南迁,在给南方带去生产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当时生产技术的革新,以当时的长江中下游为例,此地多位丘陵地形,而且此前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

随着北人南迁,为地广人稀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带去了精耕细作的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此外就是成都平原地区,在人口迁移之前,当地经常爆发洪灾,北人南迁为当地带去了许多先进的水利工程修建技术,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总结

总体来看,安史之乱带来的也不都是坏处,就南方来说,北方人南迁不但带去了劳动力,还革新了生产技术。

不过,过度发达也会物极必反产生矛盾,比如人口的大量涌入激化了当地的人地矛盾,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安史之乱   人口   叛军   动乱   战乱   朝廷   唐朝   势力   技术革新   地区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