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佛爷是怎样炼成的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八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并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之罪状、将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幼皇帝的执政大臣)肃顺斩首、命载垣和端华自尽、其他五大臣革职或充军。接着(11日),爱新觉罗·载淳正式登基,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至此,时年26岁的慈禧,夺得清廷大权,并实际掌控清政府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慈禧,叶赫那拉氏(慈禧是同治元年上的徽号),大名“杏贞”,乳名“杏儿姑”。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十七岁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晋封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同治帝(载淳)降生当天,慈禧“母以子贵”由懿嫔封为懿妃,次年又被封为懿贵妃。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时,因其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正值内忧外患(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她发表自己的意见。

咸丰十年九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让恭亲王奕䜣,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

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䜣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将奕䜣视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地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最后,奕䜣费尽周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一病不起。自感命在夕的时候,他打破清朝自雍正以后“不明立大子”的规矩,在病榻前立载淳为皇位继承人。在委任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顾命八大臣”。

咸丰在为皇太子选定辅弼大臣的同时,又给皇后和皇太子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并颁诏说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目的当然是,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奕詝驾崩。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顾命大臣为其定年号“祺祥”,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当时的中宫皇后慈安)并尊为皇太后(慈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

慈禧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揽权。她让人上奏“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所以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折子。

听闻慈禧欲垂帘听政,八大臣立即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虽然,两宫太后掌握着咸丰所赐的两枚印章,在政治上与八大臣势均力敌。但由于当时的热河行宫,全部都是“八大臣”的势力。慈禧费尽心思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

这时,正好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极不赞成。慈禧便串通了慈安,并且使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发回北京,与恭亲王奕䜣串通。

奕䜣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相比之下,身为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䜣,重用肃顺等人。奕䜣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咸丰逃亡热河,命令奕䜣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因为与奕䜣关系较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不准他随同前往热河。

基于此,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䜣和文祥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十月,奕欣经多次申请,才得以“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在大行皇帝的灵前一番哭祭之后,他谒见了两宫太后,并同两宫太后密谋了许久。最后,决议在北京发动政变。

奕欣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

在咸丰帝梓宫从承德回京时,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灵驾走了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就决定和载垣、端华等7大臣从小道赶回北京。

自信、失策的肃顺,没多想就留了下来,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回京。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了四天到京。

11月1日,慈禧刚到北京,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大早,奕欣就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并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同时,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于是,八大臣被杀的杀、贬的贬。其罪状当然不是对抗慈禧,而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因事发于“祺祥”时期,史称“祺祥政变”。又因1861年是辛酉年,所以也叫“辛酉政变”。

辛酉年12月2日,在慈禧的安排下,改年号“祺祥”为“同治”,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执政初期,慈禧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和列强支持,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实际上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期间,慈禧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养老。同治帝也想趁此机会让其离宫,以摆脱其干预朝政。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巨。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将他们全部革职。

为此,慈禧便借机对同治帝狠狠教训了一顿,并恢复了十位重臣的爵位和职务。结果,致使不谙世事、逞强好胜的同治帝,当头挨了一棒,开始亲政时的激情一落千丈。

心灰意冷、苦闷无聊的同治帝,开始频繁微服出宫,遍游酒肆、娼寮等。寻花问柳时不敢去公开、高档场所,专挑偏街陋巷污秽之地。久而久之,终染“难言之隐”,并于同治十三年一月十二日离世,终年只有19岁。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帝和慈禧的独子,并且没留下子嗣。因此,慈禧就高明、果断地宣布:把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的异母弟)之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并继立为帝。高,实在是高——子亡不过继孙仍过继儿。唯有如此,慈禧才能以母后的身份,再次垂帘听政。

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慈禧采取了种种手段,但朝中反对之声依然很高。因此,她终日闷闷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其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

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告诉慈禧:“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一观。” 慈禧听了也感到惊奇,便起驾前往。

慈禧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小李子急忙回禀:“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慢步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端坐在后殿中央(据说,那尊观世音,是李莲英让人按慈禧的模样塑造的)。当下,李莲英便高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仍故作不解地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等急忙答道:“就是太后您老佛爷您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等恭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

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皆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起,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便由慈禧一人垂帘。此后,到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亲政,15年之久的时间里,由于光绪年龄尚小,慈禧自是一直心安理得地履行着皇帝之职权。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亲政,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之后,在光绪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廷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然,由于保守派的强烈抵触、由于没有征得慈禧太后老佛爷的支持,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百日维新”失败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手中,光绪帝开始了漫长的瀛台囚禁。之后,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凤驭宾天”,老佛爷又代帝“训政”了十年之久。换句话说,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老佛爷掌控大清帝国几乎半个世纪。

慈禧老佛爷是怎样炼成的?“时无英雄(能被慈禧拿掉的就算不得英雄),使竖子成名”?还是慈禧老佛爷原本就有野心、有手段?难以论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老佛爷   热河   咸丰   光绪   垂帘听政   皇太后   同治   太后   大臣   慈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