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万年-观《大秦帝国之纵横》有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这部今年新播出的历史大剧我用碟机断断续续看完了,一段发生在两千三百年前的荡气回肠的精彩历史展现在我眼中,让人大呼过瘾,也倍生感慨。

君主个人的素质是一国兴衰的关键。一个国家遇上优秀的君主在驾驭则是幸运,若被昏庸甚至是暴虐的君主统治则是悲哀。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君主的竞争,遇明君则兴,遇常君则衰,遇庸君则亡。秦国的新一代君上惠文王赢驷胸怀宽广,知人善任,英明睿智,坚毅果敢,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颇有王者风范,秦国在他的统治下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赵国的武灵王赵雍年少持重,具有开拓精神,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使赵国由弱小一跃而为可与秦比肩的军事强国,齐国的威王、宣王,也已自身的雄才睿智使齐国傲视天下。

反观魏国国君魏惠王,贪婪阴险,为政不正,刚愎自用,使先辈创立的魏国霸主地位一再下降,昔日风光扫地。韩王玩物丧志,心胸促狭,精于算计,无大眼光,一味委曲求全,总看他国脸色行事,有便宜就捞,惹不起就藏。楚国怀王偏听偏信,没有主见,生生将一个地大物博的超级大国楚国弄得衰落,颜面扫地。燕国国君迂腐透顶,幻想将君主之位禅让给臣子,以博取美名,却给燕国带来祸乱。

列国的竞争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秦国能从被世人鄙夷的西部蛮荒小国而崛起,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高明的揽才观念,君主有眼光识人才,有胸怀用人才。先是商鞅事秦,锐意变法,打下富国强民的基础。继任的惠文王大胆启用魏人公孙衍、张仪、甘茂、魏章,不拘一格从底层士卒中选拔魏冉、司马错、白起为将,文臣尽展其谋,武将英勇无畏,方才成就了秦国的一番伟业。反观魏国,有人才张仪、公孙衍弃之不用,纵有惠施为相也难以人尽其才,人才流失,国家衰亡;楚国有忠臣芈原,处处受到掣肘,被君主猜忌,抱负成空,热血成恨,可叹可惜。

国家的兴衰还取决于正确的国策。战国有七雄,七雄之中有三强:秦、楚、齐,但有时国家的强弱靠的并非是兵多将广,而是有懂得趋利避害、进退有度的正确策略。秦国在此大争之世面临大危机、大挑战、大变局、大机遇,各国关系不断重新洗牌,真是翻云覆雨,今天是盟友,明天就是仇敌,今天攻城夺地,明天就握手言和,今天恃强凌弱,明天就是弱肉强食。恃强者可以成得了一时,成不了一世。惠子在病榻上曾告诫新任魏王:“天下大势,或为或无为,当为之时,切莫迟疑,该住手时,切莫恋战。时运瞬息万变,该曲漆弯腰之时切莫硬撑。如果为一时之面子,会得不偿失。为政之举要学会应变,刚柔相济,方可在这大乱之世存国。对强国,要弱之存之,周旋之间不可用强,多多善变。对弱国,要联之扶之,不可小觑有贪念。”

可惜魏王血气方刚,意气用事,目光短浅,只一味地征伐,幻想凭借实力雄霸天下,岂不知魏国处于四战之地,无所凭依,一味靠武力征伐,四面树敌,空损国力。反观秦国,当经过变法积累雄厚实力,意欲开关东出,戡戡山东,张仪献计,“东出不惟秦剑,还须横强”、“兵法云上善伐谋,我说上善伐交”,摒弃以战建功、以战夺地”旧思维;当面临五国陈兵函谷关国势危机时,张仪出使楚国,凭借一张巧嘴并许以商於之地说动楚国退兵;当战胜楚国时又主动割让汉中之地的一半换得与楚结盟,避免以后齐楚联盟的后患,显现出目光远大的超凡见识;当要东出想要蚕食韩国土地时,却采用司马错的战略攻占南方的巴蜀,使秦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当受到世人鄙夷的北方荒凉小国燕国内乱其他诸侯纷纷避之不及,秦国主动与之结盟,埋下了将来制衡齐国、赵国的棋子。

秦惠王时代的秦国,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笔于2013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魏国   国君   秦国   楚国   公孙   司马   齐国   帝国   君主   竞争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