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记载自相矛盾,孔明与鲁肃,到底谁是“孙刘联盟”的首创者?

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六)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

上期讲到诸葛亮准备渡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描述是:诸葛亮到了夏口,对刘备说,现在的情况很危急,请允许我到江东向孙权求救。然后诸葛亮就到柴桑见到了孙权,与孙权讲了曹操的实力和东进的计划,阐明了孙刘联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孙权同意后,就派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与诸葛亮并力抗拒曹操。


在整个过程中,陈寿没有记载鲁肃曾经参与其中的内容,鲁肃成了只是一个执行“孙刘联盟”方案的人。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其实在诸葛亮柴桑之行前,暗藏着一个大的背景,陈寿只是把这个背景放到了《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下面我就把这暗藏的大背景放到明处。


鲁肃功在首倡


孙权这边的动作整体要比刘备、诸葛亮的反应快得多。孙权一听说曹操要南下荆州收拾刘表,就早早地赶到了柴桑。当然他来这里不是救刘表的,刘表是孙权的间接杀父的仇人,他是来观战的。


大戏还没开幕,刘表就死了。孙权当时就料定刘琮团队包括刘备在内,都没有应战的胆量,也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孙权眼看自己准备吞并荆州,然后西进巴蜀的春秋大梦就要被曹操捅破,如今更让他担心的是,曹操得到荆州之后,还会不会继续东进?


孙权一边观战一边思考,一边等着鲁肃带来最新的消息。鲁肃此时正假借去荆州吊唁刘表之机,实现打探荆州具体形势的目的。


你看,相比之下,刘备、诸葛亮他们在研判政治形势、刺探军事情报的工作上面,要慢个一到二拍。到了曹操的铁蹄都踏上了新野,刘琮的领导班子也通过了投降的决策,他们二人竟然还浑然不知。


如果要追究造成十万民众南下,长板一战惨败责任的话,刘备作为团队第一责任人,一定是要负主要责任,而诸葛亮虽然初来乍到,还没有具体职务和责任分工,但既然走出茅庐,就等于和刘备签订了劳动合同,又被刘备高看到“如鱼得水”的实际地位,无论如何也要负次要责任的。

对比更为强烈的是,鲁肃在吊唁途中就能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而此时敏锐的鲁肃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不是急着赶到柴桑向孙权报告,而是立即北上,去主动寻找刘备的去向。历史不是演义,真实能力的大小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件反应出来的,不是哪一个人一吹就能上去的。鲁肃被演义严重矮化了,我会另文讲述。


鲁肃虽然敦厚但绝不愚钝,他对荆州的这块肥肉已经惦记许久了。他起码早于诸葛亮七年时间,就跟孙权规划过如何谋图荆州的建议,如果荆州能够弄到手,那么他们就彻底打开向西的门户,然后长江以南就是他们的天下,就可以先与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再图谋北方。


当鲁肃得知刘备等人已进入当阳,他就急忙追赶,人家脑子里想的全是东吴的利益,而把可能遭遇曹操大军的危险置之度外,终于与刘备在当阳的长坂相会。当鲁肃主动提出孙刘联盟时,对于狼狈不堪的刘备来说,鲁肃就如同天上掉下来的活神仙,刘备自然求之不得。


鲁肃联络了刘备之后,更不忘与诸葛亮套近乎,他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诸葛瑾的朋友。就这么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与诸葛亮的关系,两人随即结交为好友。鲁肃坦荡大气,随机应变,英勇果断,漂亮且超额地完成了孙权交代的任务,然后才返回复命。

《江表传》同样记载鲁肃为首倡


其实不光是《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记载首倡之功在于鲁肃,其他史书也有明确记载,且有更加好玩的细节,在此补充一下。


据《江表传》记载,鲁肃与刘备在当阳相遇。鲁肃便乘机向刘备宣讲了孙权的意思,与刘备谈论起天下之间的大事与形势,主动向刘备表达了深厚的关怀情意。


而刘备此时已经身如丧家之犬,明明应该首先真诚地向鲁肃提出帮助,但他一直憋住不说,装傻充愣,冒充大个儿。


真诚的鲁肃看到自称皇叔的刘备抹不开面儿,如果他再不主动说明来意,这次聊天就要聊死。于是便也假装询问:“刘豫州您如今将要投奔到何处啊?”


刘备毫不害臊地说道:“我与苍梧郡太守吴巨有旧日的情谊,想要前去投奔他。”


鲁肃强忍着笑,说道:您说想要去投奔吴巨?呵呵,吴巨他只是一个平凡之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县,而且马上就要被别人所兼并,有什么值得托付呢?”言外之意,您想再从吴巨那里逃跑一次吗?


刘备无言以对,鲁肃没有给刘备进一步难看,紧接着说:“孙讨虏(即讨虏将军孙权)为人聪明仁义,他敬重贤才并且礼遇士人,江东地区的英雄豪杰,全部都归附了他,他已经占有了扬州六郡,兵马精悍而且粮草众多,足以成就大事。如今却有意为您的处境考虑,不如您派遣心腹之人,主动前来结交江东,来尊崇双方联合的好处,共同成就世间的大业。


这就是诸葛亮在去见孙权之前的大背景。然而就在诸葛亮去往豫章郡柴桑的途中,新的状况出现了。孙权又得到确切消息,曹操搞定荆州之后还要继续东进。曹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信恐吓信,内容是:“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此时对孙权来说,不再是讨论是否帮助刘备的问题,而是要讨论是否投降曹操的问题。这无疑给诸葛亮的谈判提高了很大的难度。于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开始了。

孔明功在论证


诸葛亮的开场白很漂亮:“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诸葛亮毫不脸红地把刘备的身份提高到与孙权、曹操一个级别。曹操拥有百万雄兵,孙权也有十万之众,而刘备加上刘琦的兵一共也不过两万人马,是不可能实现“并争天下”的。但诸葛亮只管吹出来,吹刘备的同时,也是在吹孙权。言外之意,让孙权首先搞清楚谁是他的朋友,谁是他的敌人。先把立场站正了再说。

但诸葛亮逃避不了对刘备落荒而逃的解释,他轻描淡写地说:“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咋回事儿,但这层窗户纸大家都不能捅破,要不都没有台阶下。所以诸葛亮也就一笔带过,立马反客为主,开始用激将法刺激孙权:“如果能与曹操抗衡,不如及早了断;如果不能抵挡,那就尽快称臣。像将军这样,表面上唯命是从,实际上心怀二志,火烧眉毛却当断不断,恐怕马上就会大祸临头。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孙权也不是吃素的,二人年龄相仿,好像还比诸葛亮小上一岁,当然一定要反唇相讥:“既然如此,你们刘豫州怎么不投降?”


诸葛亮很清楚,这时绝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必须将抵抗到底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因此诸葛亮硬扛着谁也说不清真正来历的刘皇叔的大旗,煞有介事地答:“刘豫州乃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望所归,岂有投降之理?”

其实刘备此时已五次易主、十次换营,在整个三国人物中,也许只有吕布可以和刘备一比高低,他还有什么硬骨头可言的呢?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而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而且距刘备时代已过去三百多年,谁能扒扯得清楚。


孙权紧追不放,接着问了一下很实际的问题:“你家刘豫州新败之后,他还有抵抗之力吗?”

诸葛亮先不说自己还有没有抵抗力,而是先说曹操有没有抵抗力:“曹操万里长征干里奔袭,杀到这里已成强弩之末,哪里会有战斗力?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哪里会有战斗力?刘琮的部队投降曹操,原本迫于无奈,并非心悦诚服,又哪里会有战斗力?”


诸葛亮然后再接着替刘备吹牛说,荆州并没有完全被曹操占有,刘豫州也不是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刘豫州本部,加上刘琮跟随而来的旧部,再加上刘琦一部,怎么着也有个两万多人。但这是目前东吴能联合到的最大力量。最后诸葛亮给出的结论是:“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孙刘联盟”已是呼之欲出,但孙权还要听一位更重要人物的建议后才能决定,这位重要人物就是周瑜。


英雄所见略同,周瑜对战局的判断跟诸葛亮完全一致。周瑜还列出了曹操出兵犯了四个大忌。周瑜的结论是:“如此利令智昏,简直就是自己前来送死,岂有我们反倒投降之理?我看活捉此贼,就在今日。”


孙权把该听的意见都听了一遍,到了最后拍板的时候。他大义凛然地说:“曹操老贼挟天子以令诸侯,目的是废汉自立,只不过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孙某人。如今群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孙权说着说着拔出宝剑,一剑砍断了案角,大声喝道:“胆敢再有主张降曹的,下场如同此案。”至此,“孙刘联盟”宣告成功。

裴松之批评陈寿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对谁是“孙刘联盟”策划的原创问题,特意写了一段话,翻译出来的大意是说,孙刘联兵抗曹,最初的谋划是出自鲁肃。但陈寿在写《三国志》鲁肃、诸葛亮的传记时,却出现了相互抵触的描述。裴松之认为,若系二国史官各记所闻、各取其功,以达到各扬本国之美的目的,倒是可以理解。而作为《三国志》的作者出现这样的纰漏,实属不该啊!


不管如何,孙刘联盟已正式达成。下一期就要讲著名的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有更多你可能没有听说过的硬货。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传媒、教育工作,同时涉猎文史、书法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读书笔记;《雾太阳》《猎城》等七部中长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当阳   东吴   首创者   荆州   豫州   皇叔   目的   联盟   自相矛盾   战斗力   将军   主动   孔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