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名人(廿三)-撑起中国水泥工业半片天的徐德龙院士

#头条创作挑战赛#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一百年前水泥在中国还是一种新奇事物,被称为“洋灰”;一百年后我们国家已成为水泥产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生产的水泥品种繁多,性能优良,适应各种用途。这一切离不开一位甘肃籍科学家的终身奋斗,他就是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著名专家徐德龙院士。

徐德龙院士

1952年8月,徐德龙出生于兰州市的一户普通家庭。父母对他给予厚望,给儿子起名“得龙”。徐德龙高中毕业时,正是文革时期,他因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年16岁的徐德龙报名参军,在新疆军区服兵役5年。1972年9月,徐德龙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期间他将名字改为“德龙”,希望做一名品德高尚、又有作为的人。在部队期间,徐德龙仍然坚持学习,他认为:人多学一点知识总是没错的。

1973年,徐德龙从部队转业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作,看到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在发奋读书,这又让徐德龙再次燃起了大学梦。后经组织上的推荐,于1973年7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建筑学院学习。那个时候水泥在大城市才有,在农村依然是个稀罕物,徐德龙想把这种优良的建筑材料推广到全国各地,因此选择了水泥工艺专业。徐德龙非常珍惜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经常来往于图书室、新华书店,查找和水泥专业相关的所有书籍和资料。每当他进入学习状态就达到痴迷的程度,任何事情都是很难打扰到他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

正是这种认真学习的习惯,使徐德龙在毕业时写出了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双层流态化烘干机》。这篇论文后来被收录在《水泥生产技术》一书,直到现在仍然还在水泥生产中被应用。1976年8月,徐德龙毕业后由于各方面能力优秀,被留在冶金建筑学院工作,开始长期从事水泥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

1980年7月,28岁的徐德龙考上了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前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冶金建筑学院冶金系担任教研室主任等职务。期间,徐德龙通过对热力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首次从数学和物理学角度阐述了固气比(物料与气体输送介质的质量比)对热效率的影响,创新性的提出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这套理论对水泥实际生产中的意义重大,可以实现水泥的窑外预热、预分解。

现代水泥厂

1986年,徐德龙肩负起国家“七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泥悬浮预热分解窑的理论研究”的重任,为此专门建立了粉体工程研究所。任何科技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研究的人,才有可能出成果。徐德龙带领粉体工程研究所的队员们经过六七年的研究才开始有了收获:1993年,“水泥立筒预热器窑综合节能技术”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奖;1995年,“X.L型立筒预热器内物料分散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996年,“X.L型喷射式水泥立筒预热器窑综合节能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98年,“立筒预热器工作原理”获得化工部科技成果奖;... ...。直到2006年,徐德龙团队的“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和技术”才取得重大突破,可以在实际生产中被应用,这使中国迈入世界水泥工业先进国家行列。

经过不断地改进,2010年9月,根据“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和技术”研制的“XDL水泥熟料煅烧新工艺”,在陕西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投入应用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产量比以前增加 了43%,热能消耗降低了 21%,电能消耗降低 15%以上。污染物二氧化硫减排约 80%,氮氧化物减排 50%以上,各项指标均位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新工艺经过推广,在很短的一两年内,我国的水泥产量就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自从担任粉体工程研究所的负责人以来,徐德龙团队和国内的许多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合作,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创新建成和改造了 120 余条大型生产线,这些生产线的各项指标无一例外都位于世界顶尖行列,为企业节约了很多成本。

徐德龙院士题写的勉励自己的话

2003年12月,51岁的徐德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及材料工程学部。2014年6月,徐德龙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尽管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他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始终没有松懈。早在2010年前后,我国就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大国。长期以来,各种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堆积如山,无人问津,对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徐德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带领团队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于2015年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大的冶金工业渣水泥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在20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使那些矿渣变废为宝,生产出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具有强度高、耐酸腐蚀等特性。在其后的两三年中,徐德龙的团队又在悬浮态煤干馏制油、超细粉体制备、非磁性铁矿悬浮态磁化焙烧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

徐德龙院士是位真正的实干家,他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中思考问题,而且会亲自到尘土飞扬的水泥生产车间查看,甚至会不顾烫伤的危险,披上浸湿的被子钻进回转窑里去看。工人们经常看到这位慈祥和蔼的老人来往与各车间,还以为他是名普通的工友,都称他“徐师傅”,谁能想到“徐师傅”竟然是我国大名鼎鼎的的水泥专家。他每天工作到晚上一两点钟,第二天五六点就会起床继续工作。由于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徐德龙院士积劳成疾,于2018年9月21日20时51分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一代英才就这样陨落了,未免让人扼腕叹息!

徐德龙院士

徐德龙院士曾经写过一首诗:“我本一胡杨,长在沙石台。雨露也滋润,阳光满胸怀。”正是千千万万像徐德龙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如生命力顽强的胡杨树,撑起了中国科技事业的绿洲。致敬徐德龙院士!您是甘肃人民的骄傲,您的功勋人民不会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院士   中国   预热器   水泥   矿渣   甘肃   无机   分解   生产线   名人   工业   国家   工作   徐德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