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看懂中国传统的酒文化

这篇文章,带大家从传统养生的视角看一看:

01 中国古代喝的什么酒?与现代酒有哪些不同?酒经历了哪些发展与演变?

02 喝酒时有什么温度、饮食上的禁忌?喝酒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01 古人喝酒今人醉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酒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


你知道他们端起来的,肯定不是一杯52度的现代白酒。那他们喝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酒,和今天的酒相比,虽然都叫“酒”,却经历了层层分化和演变。从酿酒的材料、方法,到酒的外观、口感和酒精度数,都有较大差别。

众所周知,现代蒸馏白酒一般烈性高、偏性大,使用不当的话,对人体的刺激和潜在危害也大。而古代早期的酒度数偏低、口感偏甜,相对更加温和。古代人更习惯把这种谷物发酵酒,统称为“米酒”。


所以,你脑海中想必有画面了吧:

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对酒当歌”,感慨“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念念不忘“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时候,喝的便是一口微醺小酒。



而到了唐朝时期,谷物发酵酒在外观上,已经开始接近现代意义上的黄酒。


所以,你大可放心:

白居易挨着“红泥小火炉”,喝着“绿蚁新醅酒”的时候,喝的不是绿色的蚂蚁,而是没仔细过滤、浮着一层酒沫的酒。因为呈微绿色、细小如蚁,所以又被称为“绿蚁”。



到了宋代,随着酿造工艺的发展,酒的度数开始升高,甜度开始降低。

所以,苏东坡在对着一江明月,喝下杯中之酒,感叹“人生如梦”的时候,除了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很苦闷之外,还可能真的有酒被苦到。

再往后的故事,就很“现代”了:


这样看了一圈下来,好像不得不承认:

“骑最快的马,喝最烈的酒”,只是对古人豪迈的想象,而“一杯二锅头,呛得眼泪流”,则是现代人独有的现象。

02 喝酒要“食”分注意


酒,还是渲染气氛必不可少的道具。



喝酒的温度似乎是有讲究的。但加不加热有什么区别?为何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实际上,古代防寒保暖设施有限,在寒冷的冬天,如果能喝上烫热了的低度黄酒,无疑能放大酒本身驱寒保暖的效果,口感也更加绵柔醇厚。

现在普遍度数偏高、味道浓烈的蒸馏酒,最好在低温下喝,尤其别加热喝。

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认为,酒先冷着“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变得微微温热,这样有两层好处:


再来看看保留了中国汉唐习俗的日本,他们在饮用清酒时,就习惯用冰块冰一下再喝,一次也不会喝太多,而是分小杯,慢慢喝。

所以,温酒是古人寒冬里连夜赶路的温情,现代人则大可不必。

除了温度,喝酒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夜宴”似乎是古代豪门逢年过节的“标配”。《红楼梦》里就有很多描写夜宴的桥段。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与早晨饮酒相比,夜里饮酒的副作用更大。


历史上居高位者,多以“夜宴之弊”劝说朝臣。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就把“无酣歌夜饮之欢”作为持身之道。

而在《红楼梦》里,尽管出现了“群芳开夜宴”为贾宝玉庆生的场景,但脂砚斋在批注里也说这是“富贵子弟易流邪鄙”的表现,应该“戒之”。



除了喝酒的温度和时间,喝酒时吃什么,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喝酒后最好不要饮茶。中医古籍里有记载,酒后饮茶会“伤肾脏”,让人觉得腰腿沉重、膀胱冷痛,容易出现“痰饮、水肿、消渴、挛痛”等症状。

再比如,喝酒前垫点儿吃的,可以给酒精的代谢赢得一些时间。但选择吃什么,就很讲究了:


此外,醉酒后还应注意不要受凉,因为“醉卧当风,则成癜风”。

也不要立刻洗澡,因为“醉浴冷水,成痛痹”。

当然,降低喝酒副作用的技巧、饮酒前后的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后续还有更多的深度好文,期待与你见面。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请留言、点赞或转发本文,你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太行   红楼梦   度数   黄酒   口感   中国传统   白酒   夜宴   讲究   温度   时期   酒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