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德政”值得一叙,他的“政绩”更值得一谈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近日读到作者“最爱历史本尊”的一篇记叙宋仁宗的文章,题为《史上最仁慈皇帝:很多人只知他的八卦,却不知他的德政》(原载《360个人图书馆》),不得不吐槽一下。

作者在文章中先谈了宋仁宗的八卦,即宋仁宗就是那个《狸猫换太子》戏剧中的“太子”;同时,也辟谣说,真实的历史,并不像戏剧中编造的那么残酷。

其实,宋仁宗的生母李氏,并没有受到虐待,甚至在临终时,还被封为了宸妃。

后来,宋仁宗登基,有人对宋仁宗说明了他的真实身世,还说,刘皇后将李氏毒死了。

宋仁宗就打开生母李氏的棺木验尸,结果发现,李氏被按照很高的礼仪安葬,尸体还被水银保养着,去世一年后,容貌和生前一样。

作者由此总结说,这其实反映了北宋宫廷“温和”的一面。

是啊,这确实是反映了北宋宫廷“温和”的一面,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人贩子,把邻居的孩子给拐卖了,却还一直充当着一个“好邻居”,这确实是很“温和”的一面。

为了进一步说明北宋宫廷的“温和”,作者又介绍作为皇太后的刘娥,在垂帘听政时,“号令严明,恩威天下”,却又没有像汉代的吕后或唐代的武则天一样,干得过火。

有大臣献上《唐武氏七庙图》,暗示支持她当皇帝。

她将图扔在地上,称自己“绝不能辜负祖宗”。

但是,虽然不称帝,她却又穿戴上了只有天子才能穿的衮服和冠冕。

大臣薛奎反对,大臣宋祁也说,“皇太后谒大庙,非后世所当效法。”

然而,这都不能阻止她继续穿戴衮服和冠冕。

直到去世时,她才用手指着自己穿的衮服,暗示要脱掉衮服,换上皇后的服装。

作者将刘太后的这些作为,都解释为她的克制,并且说明,正是因为她的治理和克制,宋仁宗接手的,就是一个有秩序的国家机器。

那么,这到底是刘太后的克制呢?还是她所面临的时势,不允许她“不克制”呢?

如果刘太后果然克制,她为什么要不顾反对,而穿戴只有天子才能够穿戴的衮服和冠冕呢?

至于她的“绝不能辜负祖宗”,那其实应该不是她不想“辜负”,而是她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辜负”吧?

毕竟,真正的当皇帝,与只穿戴衮服和冠冕过过皇帝瘾,性质就大不一样,那所遭到的反对,也就会大不一样吧?

然后,作者记了一件宋仁宗的“家务事”,来说明皇权的“温和”。

就是郭皇后与尚美人发生矛盾,去抓尚美人的脸。

宋仁宗为了护卫尚美人,赶紧去挡在她们两人中间。

结果,郭皇后的手,就抓在了宋仁宗的脖子上。

宋仁宗由此将抓痕展示给大臣们看,表示要废了郭皇后。

有不少大臣坚决反对,其中就包括范仲淹;为此,范仲淹等人就被贬为了外官。

而在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下,郭皇后最终还是被废掉。

作者由此总结说,皇帝在“家务事”面前这样狼狈,也从侧面反映了宋朝皇权的“温和”。

是啊,要是宋朝皇权不“温和”,那郭皇后,就应该不只是被废掉,而是没命了。

后面,作者继续用几个事例,说明了宋仁宗的“温和”与“仁德”;然后,就转移话题,说总体而言,宋仁宗时期是“清明盛世”。

怎么个“清明盛世”法呢?

宋仁宗依靠科举制度,遴选了一大批政坛新秀,包括范仲淹、欧阳修、包拯、韩琦等等,主导改革,这就是有名的“庆历新政”。

但是,范仲淹等人被攻击为“朋党”,作为皇帝的宋仁宗,就对这个“朋党”有所疑虑。

于是,担任过宋仁宗家庭教师的夏竦,就指使自己的婢女伪造了一份废立皇帝的诏书,还散布谣言,说这是范仲淹等人干的。

这个谣言,直接把范仲淹等人逼出了京城;宋仁宗,也就不再支持改革。

于是,新锐们纷纷被贬出京城,一场改革无疾而终。

这就是所谓的“清明盛世”。

作者最后总结宋仁宗“仁德”的一生,说宋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任期间,释放了大批官员的才华,使得他统治期间成为了“文坛盛世”。

呵呵,所谓的“德政”,就是释放了大批官员的才华,造就了一个“文坛盛世”。

文章的结尾,作者又峰回路转,忍不住提到宋仁宗政权的矛盾性,说他遗留下的朝政,需要后世的改革得以改进。

为什么呢?

因为,“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毕生施行仁政的他去世后,一场葬礼,差点掏空了国库”。

呵呵呵呵,“仁政”至此,一场葬礼,就能够掏空国库。

这到底是葬礼豪华呢?还是国库空虚呢?

其实,看问题,首先得看背景。

把背景看清楚了,再来看背景下的问题,才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至于被现象所迷惑。

宋朝宫廷的“温和”,本质是什么?

宋仁宗的“温和”与“仁德”,本质是什么?

我们首先得看她们的背景。

这个背景,就是“科举”制度下的宋朝社会的政治生态。

在魏晋南北朝,皇权深受“门阀士族”的折磨。

所以,到了隋朝,杨坚、杨广父子就推行“科举制”,以“科举制”取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从而试图通过“寒门取士”,来割断官僚阶层与地主豪强之间的联系,以保证皇权对于官僚阶层的绝对掌握。

隋朝“二世而亡”,说明反对“科举制”的力量十分强大。

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唐朝李世明继续推进“科举制”的步伐。

唐朝的世家大族们,不能直接对抗李世明,他们就不得不从李世明接班人的身上下手。

所以,这就有了太子李承乾的“谋逆”。

太子李承乾的“谋逆”,实际上就是他的那些老师们紧紧苦逼的结果。

而他的那些老师们的背后,又是谁呢?

当然就是那些世家大族。

李世明洞若观火,知道这场阴谋的目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企图通过控制太子,来控制未来的皇权。

所以,他没有立大家都看好的魏王李泰为太子,而是出人意料地立了表面看起来很柔弱的晋王李治为太子,从而挫败了那些世家大族的阴谋。

虽然,唐朝的世家大族们企图通过控制太子来控制皇权的阴谋失败,但是,这样的策略,却被后来的世家大族们继承下来,并且精益求精了。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宋朝的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他的儿子,而是传位给了他的兄弟赵光义。

这其中,有没有赵光义和当时的地方豪强们,密谋妥协的结果呢?

而到了赵光义的身上,他的前面两个“太子”,就先后出事。

他当然知道这两个“太子”出事的真正原因,所以,就再也不立“太子”。

直到最后不得不立“太子”的时候,听说天下都为有了新的“太子”而高兴,他却反而不高兴。

因为,这说明,这个“太子”是那些阴谋者所想要的。

果然,后来的宋真宗,就是一个毫无意志力的软蛋,先是避战逃跑,后来,在大臣们的逼迫下不得不御驾亲征,却又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输币求和,订下“澶渊之盟”。

这样的皇帝,当然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们所想要的。

而在宋真宗之后,就是这个“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了。

这个宋仁宗的前面,其实是有四个哥哥的,却都不幸早亡。

他就是他的父亲宋真宗硕果仅存的一个儿子,所以,也就是当然的“太子”。

那么,为什么他的四个哥哥都会早亡,而他却硕果仅存呢?

从他当皇帝的作为,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是硕果仅存的一个了。

他曾经支持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说明他并不傻。

但是,因为反对势力太大,他就只坚持了一年四个月,便宣告中止。

这是他在内政方面的最大努力,以失败告终。

然后,在外交方面,由于最大的对手辽国,被自己的内部矛盾所困,腾不出手来修理北宋,

北宋就被辽国的附属国西夏,给打得满地找牙。

但是,因为西夏自身实力有限,连年的征战,导致他们国力难支,于是,他们最后和北宋议和。

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则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

而因为与西夏作战不利,又引得辽国虽然无法出兵,却也有办法过来揩油,再与北宋签订协议,在原来输币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

那么,这只是他宋仁宗个人的无能吗?

当然不是,这其实是北宋政治被那些世家大族通过控制皇帝“太子”的废立而控制的结果。

所以,所谓的宋仁宗的“德政”,以及北宋宫廷“温和”,其本质是什么呢?

就是整个北宋宫廷,包括“太后”和“皇帝”,其实都是傀儡,都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傀儡。

傀儡有不“温和”,有不“仁德”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仁德   德政   大族   皇权   科举   北宋   政绩   太子   世家   温和   皇帝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