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立国:土耳其的逆袭

1923 年 10 月 29 日,土耳其独立战争胜利,凯末尔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这场独立战争持续了五年,由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新政府,击退协约国的希腊军队获胜。这场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如同日本维新志士推翻幕府开启现代化道路,土耳其亦从一个衰落的宗教国家,走进了共和时代。

当时土耳其处境艰难,凯末尔是如何带领土耳其完成独立的呢?我们从头说起。

内外交困下的土耳其人,决定与希腊为首的协约国决一死战。这是为什么呢?

一战时,奥斯曼土耳其与协约国成员英国交恶,因此和德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加入了同盟国。随着同盟国的战败,奥斯曼土耳其也损失惨重,国内也陷入内乱。

首先,一战后奥斯曼土耳其领地在几乎丢失。奥斯曼土耳其横跨欧亚非三洲,面积共达1200万平方公里。一战战败后,奥斯曼帝国被迫在巴黎和会上签订《色佛尔条约》,几乎丢失了百分之七十的领土,除了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区域,其他地方都被希腊、英国、法国亚美尼亚瓜分。

其次,因一战战败,奥斯曼土耳其被国际戏称为“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强盛时期,并吞周边许多国家,甚至深入欧洲,直逼维也纳,为许多国家忌惮。但是19世纪后,由于历任苏丹(即土耳其统治者)昏庸无能,诸侯相残,朋党斗争,贪污腐败,致使国势一日不如一日。

再次,19世纪欧洲家兴起了民族潮流,欧洲国家如英、法、荷等国,皆成立了新兴的民族国家,并且国家强盛富有,进而刺激了土耳其人的民族精神,于是他们决定展开革新,作出反击。

在这些呼声之下,凯末尔决定担起重任,作为土耳其的代表,拒不承认巴黎和会的条约内容,正面迎战协约国。而协约国则是派遣希腊军队,抵御这一支土耳其的新兴力量。

凯末尔的出现,对土耳其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因为他是在加里波利之战夺得赫赫战功的将帅之材,以出色的军事能力,击退英、澳、法、新西兰等国,也因为在一战中保卫了土耳其首都,他被称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

加里波利之战作战场景

而土耳其主要的对手希腊,借着协约国的支持,占领士麦拿,并想进一步并吞土耳其。这让凯末尔等人奋勇抵抗,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来势汹汹的希腊军队,凯末尔如何在短时间内整顿土耳其,力挽狂澜呢?

第一,凯末尔的领袖魅力深得人心,及时打着接替奥斯曼帝国的口号,在小亚细亚的中心城市安卡拉成立临时政府,组织大国民议会,使得土耳其人民纷纷归顺。

第二,凯末尔整合土耳其内部势力,成立完整且正规的军队。一战之后,民族主义者及奥斯曼帝国旧部在各地建立势力,凯末尔与小亚细亚各个部队取得联系,利用电报公开自己的决心与态度,让所有反抗力量迅速集结起来,由凯末尔统一指挥。

第三,凯末尔深知完全靠一己之力很难抵御希腊,因此他向俄国求助,自愿割让部分土地,签订《莫斯科友好合作条约》,从俄国手中获得大量武器。

第四,在希土战争中,凯末尔一如既往发挥优秀的军事能力,指挥作战。在著名的萨卡里亚战役之中,凯末尔发现希腊军队的补给几乎仰仗一条400公里的单轨铁路,因此他决定整合近半兵力,以补给线为突破口,再进行两头包抄。凯末尔的战略奏效,土耳其军队也抱着无路可退的心思与希腊军队对战,获得最后的胜利。

土耳其军队斩断了希腊军队的退路,与此同时,希腊的总司令面对战事犹豫不定,还在士麦拿度假。土耳其在征讨希腊之余,陆续收复许多失地,更将小亚细亚的希腊军队尽数肃清。

另一方面,面对颓势,希腊不得不向协约国求救,英国、法国纷纷请求土耳其签订停战协议,凯末尔这才停止了军事行动。

最终,由凯末尔带领的安卡拉政府藉由这次战役,获得了国内外认可。

土耳其人民已把政权的认可,从苏丹转移到凯末尔身上。大国民议会便藉此终止苏丹制度,最后一任苏丹出逃,奥斯曼帝国正式瓦解。

凯末尔画像

安卡拉政府在胜利后,参与洛桑和会,重新签订《洛桑和约》,确定了土耳其的归属与版图。《色佛尔条约》自此成为巴黎和会条款中,唯一一个在日后被完全取代的条约。

经过这次战争,土耳其从衰落的战败国,到击溃希腊军的声势浩大的战胜国,让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新政府的实力与存在。安卡拉政府就在国内外的认可之下,正式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胜利,印证了人才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以及高效管理的重要性。

历代评价

土耳其共和国继承奥斯曼帝国一事,实则为顺水推舟,情势使然。因为到了最后,它的皈依之处就在土耳其共和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土耳其   安卡拉   奥斯曼   亚细亚   协约国   希腊   帝国   共和国   条约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