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犯错一定要罚?刻在基因里的“第三方惩罚”

孩子犯错一定要罚。


但是究竟该如何罚,是很多家长苦恼的问题。


那有没有一种最科学有效的惩罚方法,让孩子能更听话,能更容易理解你,更遵守规矩,甚至更善于合作呢?


有,这种惩罚叫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这篇文章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孩子犯错为什么一定要惩罚,以及该如何惩罚。




01什么是“第三方惩罚”?




第三方惩罚,也称为利他惩罚,是对损害他人利益者(也叫第一方)的惩罚,不是由利益受损的受害者(也叫第二方)实施,而是由自身利益没有受损的旁观者(第三方)实施。


第二方惩罚,是一方对一方直接施加惩罚;


第三方惩罚,是作为旁观者的第三方,参与到社会惩罚中去。


是不是感觉很抽象?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孩子打碎了家里的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是你花上千元买的纪念品,你看到这一幕怒火中烧,把孩子揪过来揍了一顿,边揍边骂他:你怎么调皮,知道这个杯子多贵吗!今天我非要让你长长记性!


孩子打碎了杯子,你很生气,因为你的钱打水漂了,你带着愤怒把孩子揍了一顿,这就是你对孩子执行的“第二方惩罚”。


孩子往楼下丢了个啤酒瓶,虽然没砸到人,也没被人看见,物业也没找你麻烦,但是你把孩子揪出来揍了一顿,让他把玻璃渣打扫干净,并把孩子写的检讨发到业主群承认错误。


孩子没有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你要“代表正义惩罚他”,这就是你对孩子执行的“第三方惩罚”。


“第三方惩罚”在心理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中都被做过大量研究,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人类正是因为进化出了“第三方惩罚”,才有可能有大规模地合作。并且目前所有科学研究都指向同一个结果:只有人类,才会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然而,就是这样重要的惩罚机制,却被很多家长放弃了,或者完全用反了。绝大多数把孩子养废的家长,从不使用惩罚,或者只使用“第二方惩罚”。




02关于“第三方惩罚”的科学研究



1.黑猩猩没有“第三方惩罚”。


黑猩猩会主持公道吗?


答案是:不会。


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 Katrin Riedl Keith Jensen 等做了一个实验,来研究黑猩猩有没有“第三方惩罚”,论文于2012年8月27日发表在 PANS 上。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203179109



来源:scienceshot-no-justice-chimps


论文题目叫 No third-party punishment in chimpanzees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黑猩猩没有第三方惩罚》。


虽然这个论文的题目很逗,但是实验过程却十分严谨,研究员找了13只黑猩猩,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和排除干扰项才得出一个结论:“第三方惩罚”可能只在人类中进化过,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中。


实验有三个角色:小偷猩猩、受害者猩猩和主角猩猩。


当小偷猩猩偷主角猩猩的食物时,主角可以拉操纵杆让小偷猩猩的食物消失,来惩罚小偷。


当小偷猩猩拉操纵杆偷受害者猩猩的食物时,主角猩猩也可以控制操作杆,让小偷猩猩食物消失来惩罚它。



结果发现,黑猩猩只会“报复”偷自己食物的同类,从而惩罚它们。


但是黑猩猩作为第三者,看到小偷猩猩偷别的猩猩的食物时,并不会施以惩罚,即便被偷的猩猩与他有血缘关系。


也就是说,猩猩只会为了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惩罚同类,比如征服配偶和维护统治地位,它不会使用“第三方惩罚”(又称作利他性惩罚)


Punishment on behalf of third-parties—a critical component of large-scale human cooperation—would not seem to be an ancestral feature of the last common ancestor to humans and chimpanzees.


————代表第三方的惩罚,促成了人类的大规模合作,在这一点上,人类最近的近亲黑猩猩似乎和我们没有共同特征。


2.婴儿的“第三方惩罚”


那么“第三方惩罚”是人类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就会的?我们接着看下一个实验。


来自大阪大学人类科学研究院的金小木康弘、高桥秀等做了一个针对婴儿的实验,来研究“第三方惩罚”在个体发育中的出现时间。


2022年6月9日,论文发表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




研究员找到24名8个月大的婴儿。


当婴儿注视屏幕时,注视的位置会砸下一块石头,压扁底下的小人。



当绿色小人对橙色小人做出侵略性的动作时(挤扁橙色小人)。



婴儿就会“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绿色小人,让“石头”落下来惩罚绿色小人。



当然,实验过程不会那么简单,但是为了更好地给您呈现信息这里做了简化。


研究员还做了另外三个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当以下三点同时存在时,婴儿才会凝视绿色的小人。


1.他们知道自己的凝视会让石头坠落下来,压扁小人。


2.他们有控制感,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凝视会100%的让石头坠落下来,而不是随机坠落。


3.只有在需要惩罚的情景出现时。也就是橙色小人被绿色小人挤扁的时候,婴儿才会出现必要的凝视。


Consequently, infant looking behaviours were probably decisions made with the intention to punish.

————因此,婴儿的凝视很有可能是带着惩罚意图的决定。


路见不平一声吼,1岁小孩都能懂,连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天生都会有惩罚不公正事物的倾向。


结果是不是出乎你的预料?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儿童中就存在着“第三方惩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正义感会越来越强,也就是说越来越愿意执行“第三方惩罚”。


比如,19个月大的幼儿就愿意作为“第三方惩罚”的实施者,拿走破坏规则的人的食物来惩罚他们,孩子到了6岁,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资源来惩罚违反道德的个体。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第三方惩罚”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启动程序,我们天生就懂,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程序的运行会越来越顺畅。




03 为什么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有“第三方惩罚”?



8月14号在北京的高铁上就发生了一件事:孩子在高铁上持续吵闹,家长不制止反而和乘客互怼。


“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


“孩子在车上,没有法律限制我们不让我们喊吧?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我们坐的是大众的车。”





关于熊孩子的报道太多了,每当我们看到类似的新闻时,底下一定会有这样的评论:这孩子就是天生的坏。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的坏,只是他们的家长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第三方惩罚”教育。


人类幼崽在出生后,会对周围的一切都有好奇心,这碰碰,那摸摸,这其实是存在于人类幼崽基因中的“试错机制”。


有时候,孩子试错会立马得到反馈,比如他不好好走路,摔了一觉,他受到了天然惩罚知道下次要好好走路,孩子在电梯乱跳,电梯突然急停了,他吓了一跳,下次再也不敢乱跳了。


但是大多数时候,孩子的试错,不会立马得到天然的反馈/惩罚。


比如,进电梯后把所有楼层按一遍,在高铁上乱跑,在电影院踢前面人的椅子,玩耍的时候推别的小朋友......


孩子第一次这样做,他就是在试错、在玩,结果他发现,他这样玩的时候,父母在旁边默许了,他没有受到父母的惩罚,也没有马上受到天然的惩罚,他就会接着这样做,因为他觉得好玩又没后果。


你看,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在高铁上吵闹的孩子不是一次两次在公共场合做出这种破坏规则、影响他人的行为了。


但是因为没有对他的家长造成直接危害,家长选择视而不见,一次又一次地默许这种行为。


他的家长放弃了“第三方惩罚”。


你再回想一下我们前面说的黑猩猩实验,你会发现这类的家长就好像是出现了“返祖”。


猩猩不会主持公道,只有在事关自己的利益时才会惩罚同类,它们看到别的猩猩破坏规则时会无动于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更可怕的是,被人指出错误找上门后,熊父母还说“孩子还小,不懂事。”


究竟是孩子不懂事,还是父母不懂事?


现在,我们真的能从理性科学的角度说:是家长不懂事。


孩子所谓的不懂事,只是还没意识到后果而已,如果孩子意识到,孩子是能接受批评惩罚并改正的。


婴儿都能理解“第三方惩罚”,它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启动程序,然而熊孩子的家长就像一个病毒,阻止了这个程序启动。


这就好比一个windows系统,本来C盘里装了启动必备的文件。


这串代码说不大也不大,但是它确实是关键程序之一,它不启动,电脑可以运行,但是一定会出现问题,并且问题会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完全崩溃。


等到某天孩子酿成大错,就为时已晚了。


2011年,15岁的李天一开着一辆没有挂牌的宝马车撞了人,父母出面赔钱了事。


事后,李双江夫妇不仅没有惩罚,反而又给他买了一辆价值百万的豪车作为补偿。


撞人的7个月后,李天一在进自家小区时,与一个车主发生了矛盾。结果他叫了一大批人将车主夫妇二人打得头破血流,被缝11针。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夫妻俩,保安准备报警,李天一对着他猖狂大喊:“谁敢报警!”


这个事发生后,父母还是不做惩罚,只是自己来医院对被打者鞠躬道歉。


直到2年后的一场LJ案,父亲再也给他兜不住了,事发后,李天一被抓捕归案被判10年。


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列举了。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很多人都担心惩罚会让孩子有心理阴影,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从来都不是惩罚,而是家庭暴力,这二者压根不是一个概念。


“第三方惩罚”制度在你的家庭教育中只要存在,就有效果,不仅不会让孩子有心理阴影,反而会让孩子更乐观和善于合作。


一项对1100名7~11岁的儿童进行的囚徒困境实验中,研究员发现,因为“第三方惩罚”的存在,儿童的合作效率提高了2倍多,孩子甚至希望有第三方来进行监督,通过错位的惩罚来让他们更加合作。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有“第三方惩罚”。






04 如何正确地执行“第三方惩罚”?



恭喜你耐心看到这里,接下来我会给出4点建议来告诉你具体怎么做。


1.设定一个裁判的角色,来执行“第三方惩罚”。


这个角色可以是爸爸,可以是妈妈,无论如何是一定要有的。


当你看到孩子出现有可能伤害到别人的行为,或者破坏公平秩序时,一定要及时去执行惩罚。


你的每一次惩罚都是对孩子绝佳的教育机会。


我们要明白“第三方惩罚”可能会付出一些高昂的代价,甚至是吃力不讨好,但是你要去执行。


比如,孩子在电梯里大吵大闹,你制止孩子,他可能不高兴,可能有一小段时间不愿意和你说话,你的心情也会不好,你还得花时间让他理解你为什么惩罚他,但是我们要明白“第三方惩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利他性的动作。


如果家庭中没有这个角色,你一次不教育,两次不教育,孩子意识不到做错事的后果,往后发展,孩子以为往别人火锅里丢卫生纸好玩,以为偷东西很好玩,以为放火很好玩,那你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另外,及早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会让你避免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


2.设定好惩罚规则,越早开始越好。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孩子还小,不懂事儿为借口,放弃对孩子的“第三方惩罚”。


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吃奶使劲咬妈妈,你能不能惩罚他?


当然可以,你在孩子脚上拍一下,一次两次他看到他一使劲咬妈妈的脸色就变了,接着还有点疼,过几次,他就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了。


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哭,你可能会有点心疼,但是孩子会记住这个教训。


如果等孩子长大犯了严重的错误时,你再罚就来不及了。


2020年11月,黑龙江有一个12岁男孩偷了4部手机。


在外打工的父亲当即买车票回家,看到儿子就拿起电饭煲电线抽他,抽完后拿扫把继续抽,男孩不反抗只是躲闪。


就这样的抽打持续了两个小时,直到儿子休克,父亲意识到情况不对,匆忙把儿子送到医院。


但是为时已晚,儿子抢救无效死亡,父亲也因此被刑拘了。


孩子出现偷手机这种行为,就证明家庭教育已经缺失了很多年,父亲想灌一剂猛药,哪想到这剂药没有铲除病根,反而带走了孩子的生命。


所以教育孩子越早越好,设定好规则,及时执行“第三方惩罚”。


3.理性地执行,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而不是宣泄负面情绪。


为什么很多时候你看似用了“第三方惩罚”效果却不好?


比方说老师告诉你孩子在学校里不听话,欺负别的小朋友,你回家之后很生气要揍他,这个时候你大概率心里想的是“这孩子天天给我丢脸,给我找麻烦,搞的老师找我,一定要揍。”


这种状态下,你其实使用的是“第二方惩罚”,带着情绪,出于自己的愤怒而惩罚。


带情绪的状态下,人避免付出过高的代价去执行惩罚,也就是容易简单一顿打省事,但是这样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Here we show experimentally that constraints on emotion expression can increase the use of costly punishment.

Emotion expression in human punishment behavior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限制情绪表达,会增加个体惩罚时付出更多代价的意愿。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0502399102


第三方惩罚是冷静的,有原则的,权威的,能让孩子明白后果的。


你可以先把自己的情绪平复好后,再冷静地和孩子沟通。


首先对外共情


“你在学校里推别的小朋友,我知道你只是想和他们玩,但是这样可能会让别人受伤,你自己摔跤了是不是也哭过,也会疼?那其它小朋友摔跤了会和你一样疼的。”


再对内共情,告诉孩子后果


“你总是这样的话,老师和小朋友都不会喜欢你的,他们都不愿意和你玩了,你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被人讨厌吧。”


最后执行惩罚。


罚是一定要罚的,需要让孩子记住教训。至于具体惩罚方式,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需要家长自己去探索,我的建议是不要采取骂的方式,骂是最不可取的,因为语言对人的伤害远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4.分清楚我们是需要惩罚,还是需要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惩罚制度就像核威慑,它存在就会发挥作用,不启用的时候效果最好,一旦滥用反而失去了作用。


孩子考试没考好要不要惩罚?喜欢玩手机要不要惩罚?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孩子学习不好,你应该帮孩子梳理卡点,看他到底哪个地方不会,想办法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孩子沉迷游戏,你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并多去沟通。


不要用一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把很多本该父母理解清楚的东西全部简化为孩子不听话,把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孩子的身上。


当然,这个话题展开就很大了,这里不再赘述。相信看到这里,你的脑海中对“家庭教育里的惩罚制度”,已经有了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05总结



让我们对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


“第三方惩罚”是人类独有的,刻在基因里的启动程序,它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礼物,人类因为有了“第三方惩罚”才得以大规模地进行社会性合作。


从社会层面来讲,其实所有的法律,规章制度都是在构建第三方惩罚系统。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要给孩子模拟这个社会的真实环境。

李笑来《好的家庭教育》


具体怎么做?


1.设定一个裁判的角色,来执行“第三方惩罚”。


2.设定好惩罚规则,越早开始越好。


3.理性地执行,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而不是宣泄负面情绪。


4.分清楚我们是需要惩罚,还是需要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谢你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孩子   黑猩猩   猩猩   家庭教育   基因   小人   小偷   婴儿   食物   家长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