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往事(240)你知道东林党有离谱吗?明末辽东失守,全怪他们

对于朱由校执政的整个天启年间,我有一句简单的概括:在天启的前半朝,是东林党辅政,而后半朝,是魏忠贤执政。


所谓辅政和执政的本质区别,是一个要看皇帝脸色,但另一个,用不着。


综上所述,咱们还能得到一条不关键的信息——在天启朝之初,皇帝的心思还在工作上,可天启朝的后半截,皇帝两手一摊,彻底啥也不管,专研木头去了。相信你对此也早不见怪,毕竟这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打嘉靖以来,到下面的儿孙几代,个个都是三分钟就业热度,其懒人基因,真是烙在骨子里面的。


之前我为各位提到过,天启元年,是东林党的全盛时期,史称“众正盈朝”。


众正盈朝的意思,很好理解,其中这个“正”字尤其重要,全部翻译过来,即是指“朝堂上面全是正人君子”。


在我看来,这纯属的胡扯,比咱们被陨石砸中还要离谱。实际上,想要朝中当官的都清廉能干、素质涵养高,在历朝历代,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如果非要说得再准确一点,放明末而言,这个成语绝对是最扯淡的,因为这批东林党人,你足以堪称,历史上心眼最多最坏的一群知识分子。


但好在幸运的是,这帮乌合之众也并非个个爱使坏,比如左光斗,他可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老师,再比如刚刚回朝廷的杨涟,想必你已经很熟悉了,最后,是重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今天容我多介绍他两句。


叶向高刚回内阁时,就找到皇帝,跟他说了一段载入史册的话,大致如下:小子,我给你爷爷打了八年工,他都是把奏章交给我一个人来拟,到了现在,如果你要拟旨,也得提前跟我商量商量,但更多时候,我希望你可以听从我的意见,若你低得下头,大明便是有得救的!”


口气很重,态度居高临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位摄政大臣在训斥主子,但转头一看,区区叶向高,又岂能跟张居正那种首辅比?然而皇帝却依然选择低下了头,这不是因为,朱由校真的怕叶向高,只是由于他从小懦弱的性格使然。


面对叶向高的强势发言,皇帝很高兴,一个劲地询问他:“有没有什么需要操办的项目?”


叶首辅答:“请陛下立马发放军饷两百万两,作为辽东战事的急需!”


皇帝没有犹豫,果断执行了命令。


事情发展到这里,终于进入了下一个重点阶段。


没错,即使朝廷有着叶向高、杨涟、左光斗等忠臣义士,但仍旧无法洗清东林党的重大污点,污点之一,便要从“辽东战事”算起。


彼时,大明存在着很严重的外患问题,因为努尔哈赤一路向南猛攻,攻到如今——沈阳失陷了。


沈阳之所以会失陷,是因为,一位叫熊廷弼的将领下任了。


熊廷弼之所以会下任,则是因为,一位叫袁应泰的官员顶替了他。


袁应泰,字大来,东林党人,点到这里,猜想大伙儿已然明白了,“东林党、东林党!”又是这群东林灾星!凭借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党派宗旨,这群人是必然不会接受一个外来人来管治边疆的,换句话讲,朝廷里里外外,都必须是他们自己的同僚。


率先出马的,是东林党人、御史冯三元,这哥们的定力实在不一般,似乎非干倒熊大哥不可,他向皇帝上奏,说熊廷弼一天既不练兵又不练马的,故意废弛军备,非常可恶!(胡编乱造的)


这还没算完,第二天赶早朝,在大殿上,他又拿出赶了一个通宵的奏本,面朝皇帝,叽里呱啦念了一通,整个人激动得快要站不稳,如果第一次见这场景,还以为这老兄在痛骂奸臣,但事实上,他的内容很无聊,大致下来,无非是什么熊廷弼狂妄自大,喜欢顶撞上司,经常侮辱下属等等(这些确实是实话),反正净捣乱,爱破坏大家的团结氛围。


皇帝一时间听得有点模糊,不知该如何是好,可偏偏,熊廷弼的时运不佳,朝中全是乱臣(即东林党),一个冯三元站了出来,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冯三元,东林党人、给事中魏应嘉即刻附议,也是一个意思——熊廷弼必须罚!


随后,朝堂上几十位大臣纷纷跟上节奏、挤到前列,接连搞阴谋,表示熊廷弼必须下台。


此时此刻,朱由校只有一个想法:一两个人可能说谎,但群众的眼睛肯定是雪亮的。只是他当然不会知道,所谓“群众”,其实早已煮成了一锅黑水。


于是,在众臣的引导下,朱由校终于作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罢免熊廷弼的职责,并永不叙用。


罢免能接受,但永不叙用,特别是对于熊廷弼这等将领而言,简直是掐死了大明的咽喉。


至关要命的时刻,都察院二把手(即左副都御史)突然站了出来,用他那依旧嘹亮的嗓音,对着朱由校吼道:“熊廷弼进入辽地时,士兵对他垂泪称赞,几十万生灵因他一个人而存活,他的罪怎能轻易确定呢!?”


哪怕朱由校再笨,也应该明白这位二把手的意思:事实和证据,永远是最有力量的说辞。


皇帝到底是开窍了,脑子一转,好像有那么点道理,那就先将他(熊廷弼)扣押下去,等查清了罪状再说。


如果你还有印象,一定记得,这位左副都御史,正是杨涟本人,而杨御史仅靠着一句话,硬是活生生把大明从悬崖边给拉了回来。


熊廷弼被撤职之后,东林党人又集体忽悠了一道皇上,让袁应泰继任了辽东经略的位置。


袁应泰,时任工部主事,他的成就没什么好讲,但人品很不错,是个忠义的好官,以前山东旱灾时,他就曾设立过粥厂,救治过许多饥民,后来他又到河南巡视,见百姓穷困潦倒,便继续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帮助他们填饱了肚子。


只是可惜,有一点很致命——此人不会打仗。事实上,对于辽东经略的任命,袁应泰是完全没有想到的,恰恰相反,他对熊廷弼的情感,是非常崇敬的,比如以前熊廷弼守备辽东时,后勤的粮草、火药等物资,都是由他一手供应,并且从没有掉过链子。


直到御史杨三元告诉他,你到了辽东,要尽量避战,多捞点油水,袁应泰的脑瓜子才猛然一震,原来自己被利用了。


但无论如何,袁应泰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必须硬着头皮迎战,然而一个不会打仗的将领,又怎么能打胜仗呢?


袁应泰来到沈阳的第一天,便犯了一件兵家大忌讳——慈不掌兵。


当时的沈阳城外,有很多难民,但这些难民,熊廷弼是没敢放进来的,很简单的原因——怕有诈啊!可袁应泰却觉得,熊廷弼太不讲人情味,怎么忍心让这些难民流浪挨冻呢?所以,他打开了城门,成千上万的难民就此涌入城内,他们磕头感谢袁应泰,袁应泰也很高兴,觉得自己干了件天大的善事,是积了大德。


祸根,正式埋下。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被关进了大狱,于是他一刻也没敢耽误,立即筹备兵马,准备一个月后,正式向沈阳进军。


一个月后,领着三万大军,努尔哈赤果真急匆匆来攻城了。


可后金军刚到城外,明军便发现了情况的不对劲,因为这些人既不吹号进攻,也不原地扎营,仅仅是排成一列列,远远地眺望着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指令,于是乎,袁应泰也决定不动兵,驻足观望,他倒是要看看,这群狄人能耍出什么花招?


然而他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深陷死局。


正当战场保持着宁静之际,之前城内招安的难民,突然在城中大肆破坏,许多人拿着根木棍,就冲到城楼上面、冲到百姓家中,对着无辜的军民一顿暴打,打得好多人都到处逃窜,真是趁你病要你命了,彼时,城外的守军也收到信号,开始朝着城门进发,一时间,沈阳城陷入了极大混乱,谁都顾不上谁的死活。


其中最紧张的人,是袁应泰,眼看局势翻了天,他当即命各军撤退,退守辽阳。沈阳就此宣布告破。


可努尔哈赤的速度实在够快,还没等袁应泰反应过来,他就率兵打到了辽阳,而此时辽阳的守军,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但面对气势庞大的后金军,他们依旧死死顽强抵抗了两天两夜,但第三天时,城内突然又不知道被谁放了几把大火,弄得明军再次人心涣散,直到袁应泰站上城楼,才恍然发现,西门的方向,有许多居民已经点起了灯,穿起了盛装,于城门口迎接着后金军的到来。


搞了半天,还是内应,原来城中的好多人,早就被努尔哈赤收买了。


没多久,后金军便从西门攻了进来,面对这些热情等待他们的乞怜者,他们并未留情,甚至连一个活口也没放过,全部杀了个精光,最后,辽阳城彻底沦陷。


不得不承认,袁应泰到底是个忠臣,面对辽阳城的没落,他没有选择再次撤退,而是从容地系好了官服,双手持佩剑,站在高楼上,神情落寞地望了一眼京城的方向,最终,自刎至死。


顺便提一句,辽阳城,是辽东最为坚固的城池,放在今天,它的地位就相当于省会,但仅用三天,努尔哈赤就将其攻破了。


有一句话是没错的——辽阳的失守,即代表着辽东的失守。


更后面的故事,你也许还记得,熊廷弼重新任职了辽东经略,并启用了“三方布置策”(参考明朝往事221),辽东的局势一下得到了极大好转,边疆重新稳定了下来,而努尔哈赤,也没有再成功进犯过大明。


然而,另一个人的出现,却毁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


全文总结:熊廷弼被东林党搞下台后,袁应泰上任,之后沈阳、辽阳接连失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辽东   东林党   努尔哈赤   辽阳   大明   明朝   天启   党人   御史   明末   难民   离谱   皇帝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