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项燕作为大泽乡起义旗帜的历史启示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两千余年,朝代兴衰司空见惯,正如古人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一个封建君主统治下的朝代最终都会由兴盛转入衰败。

历朝历代总是处于不同的原因走入衰败的趋势,但是政局倾塌的原因却是大同小异。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劳动人民从古至今都是社会中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封建社会统治之下逆来顺受的一个族群。

对于他们来说,天下究竟握在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够吃饱穿暖。如果统治阶级不能让人民顺遂安稳,人民就会群起而攻之,所以“农民起义”一直是古代封建社会变革的主流原因。

最早的农民起义发生在秦朝末期,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旗帜,拉开了推翻秦朝统治的序幕,留给后人无尽的历史启示。

一、扶苏、项燕二人的正义性

1.秦朝之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乃是秦始皇的长子,为人宽厚爱民,对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暴力措施持反对态度。除此之外,在政治上也非常有远见吗,他强调以民为本,对秦始皇坑杀学生的残忍行为表示反对,并且多次直言劝谏秦始皇。

重要的一点是,扶苏强调以仁德为约束,在适当的法律基础之上治理秦国。但是在这一点上和秦始皇所主张的法家思想产生了冲突,最终扶苏被秦始皇远派至上郡担任驻守边疆,抵御匈奴的任务。

秦始皇则继续在朝中坚持他的严刑峻法和徭役重税,对百姓的大量征兵和压迫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而人民之所以选择隐忍是看重工资扶苏的为人,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川传统,秦始皇百年之后,将由仁君扶苏继承王位。

事情并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扶苏被外派之后,秦始皇外出游历之时病危去世。次子胡亥勾结李斯等人篡改遗诏,逼迫扶苏自尽,随后由胡亥继承大位,相比于秦始皇,秦二世更加残暴,所以引起了公愤,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

2.周王室之后裔项燕

相比于公子扶苏,项燕事件发生得更早。那时的战国七雄并立,相互之间征战不断,而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成为最富强的国家,很快开始了一统六国的计划,而项燕所在的楚国,就是秦国首要征讨的目标。

224年,秦王嬴政集结重兵六十余万进攻楚国,以名将王翦为统帅,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开进,楚国在七个国家之中战力还算不错,所以决定正面对付秦国,以项燕为主将,准备与秦国决一死战。

老将王翦知道项燕的厉害之处,而秦国又是跋山涉水远赴于此,所以选择坚守不出,稳固防御。最终楚国国君决定放弃与秦国的对峙,但就在楚国撤兵之际,王翦贸然出击最终楚国大败,楚国大量土地被侵占,大将项燕自杀。

3.扶苏,项燕的旗号

在秦朝末年,秦二世暴政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是以扶苏项燕为口号,因为这样更能引起天下百姓的认可。扶苏作为嫡长子本应继承大秦的江山,而如今被胡亥陷害之后夺去了皇位。

在这种统治下的人民依旧要遭受高压政策,相比之下,反抗秦朝暴力统治的公子扶苏往往更加具有社会影响力,更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陈胜吴广自诩的扶苏军队,愿意推翻二世,拥立公子扶苏为天下之主。

而项燕作为早年就反抗秦朝而杀身成仁的英雄豪杰,就更加是人民心中的一盏明灯,可以说是起兵聚义之人的精神领袖,当然,陈胜吴广之举作为后世农民起义的楷模,也给了后人历史性的启示。

二、起义大旗的历史性启示

1.战争的正义性

首先,以扶苏和项燕这两位正义性的形象为旗帜,充分说明了秦朝战争的非正义性,启示不只是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早在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之时,秦国对其他六国的战争就属于非正义性的存在。

因为秦国在完成商鞅变法之后,便开始了兼并战争,这次战争对秦国来说,目的在于统一全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愿,而对于其他六国的人来说,那就是让自己国破家亡的非正义性战争。

在秦国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战争对人民带去了深重的苦难,比如秦国派白起攻打赵国,长期的两军对垒虽然在前期没有造成死亡,但是在赵国破城之后,原来与秦王有仇恨的人全都被处死,赵都城邯郸的人有四十万被坑杀。

即使秦国在后来完成了统一,社会上也存在许多当年六国之中侥幸逃脱的贵族和人民,他们不甘心为秦之臣民,也不甘心接受秦朝这样的统治,所以需要一个正义性的形象来结束秦非正义战争所获得的天下。

所以当陈胜吴广用这两个正义形象举义的时候,天下有很多人相信,和也给后人以启示,要想让自己的起义获得人民的支持,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让人民认可战争的正义性,比如后来汉高祖刘邦的农民起义就是“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战争。

而后东汉末年的动乱又是以“维护大汉朝纲”为诸侯并起的借口。此后,李渊以维护大隋统治强调了自己起兵的正义性,朱元璋也是以还汉人江山起兵反元,将自己起兵放在正义的一方。

2.多方联合的阶级合作性

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有这两个正义形象作为旗帜,但是最终并未获得成功,这也能给予我们启示,说明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失败,是因为这是天下回归一统的第一次起义,在阶级上涵盖范围并不是很广,失败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阶级单一。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仅靠农民的力量是无法真正竖起起义的旗帜的,所以这场起义最终失败了,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起义,就必须将社会的多个阶级联合。

比如在后续推翻秦朝的项羽刘邦起义之中,项羽乃是出自豪门大家,除了自己的才华之外手中也是紧握兵权。而刘邦虽说是出身亭长,也算是秦朝的官员,所以最终获得了成功,这就说明了多方阶级合作的重要性。

一场起义的成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除了农民阶级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其他阶级的号召力,比如北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帝位置,就是手下官僚阶级和将领的支持,和农民的关系并不大。

此外,三国乱世之中曹丕夺得皇位,也是官僚阶级的支持。

另外,早年西周武王之所以能推翻商纣王的暴力统治,朝中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官僚阶层对农民起义的参与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整个农民军队的封建化,这也是多阶层合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所以说,多数农民起义军队之所以获得最后的成功,从来一个阶级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合作,这种阶级合作能够促进整个起义军的封建化,也是给后人最好的启示。

3.王朝正统与反对暴力

扶苏项燕旗帜给予后人的又一大重要启示就是对暴力统治的反对和王朝的正统性认可,自陈胜吴广开辟起义的先河之后,后续社会开始长期出现反秦的氛围,启示可以说是反对统治者暴露治理国家的不当行为。

是扶苏和项燕的形象让后人有了判断正义的标准,而陈胜吴广的做法让后人有了以起义反对暴力统治的勇气,隋炀帝的暴政由唐高祖李渊来推翻,元末的暴政由朱元璋来推翻,除此之外,二人的这次举义也让后人认识到了正统的重要性。

因为陈胜在举义之后虽然也称王建立政权,但是并不被人民所承认,只因为暴力统治的秦朝还存在着,这就让人们形成了一种正统继承观念。

所谓正统继承,早从夏朝开始,商王灭夏,再到周王灭商再到战国之后归于秦,灭秦之后建立汉,这才是真正的正统传承,而不是陈胜吴广那种没有推翻秦朝就自诩的政权,这是得不到历史承认的。

三国时期,只将灭汉的魏国视为正统,而蜀国,吴国都不在其行列,此后的五代十国,只有将推翻晋朝统治的政权算作正统,而后的隋唐送元明清,无不是以这种正统的方式得到承认的。

总结

以扶苏和项燕为旗帜的陈胜吴广起义,给了后世许多的历史启示,首先是战争的正义性,其次是强调了多阶级合作的重要性。另外最重要一点,是起义战争多是反对暴力统治。此外,王朝正统的性质是被天下人承认和支持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陈胜吴广   秦国   楚国   启示   正义性   农民起义   秦朝   正统   旗帜   阶级   战争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