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一次失败,一加强营覆没,旅长政委处分,营级干部枪毙

战争想要获得胜利,有很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决策者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军令一旦下达,士兵们就会按照军令行事,但是战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不能准确及时地下达命令,就会导致战争失败。

1947年,是我军战略进攻的一个重要年份,拉开这场序幕的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

我军驻扎在漯河周边的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面对的是国民党军队第九师、第十师和第十一师三个师整编后的军队,可以说是敌强我弱,但是野战军第一纵需要全力配合主力休整和建立根据地,任务相当艰难。

为了完成任务,二十旅奉命伪装成纵队主力迷惑敌军,执行拖住敌军的主力。

但是由于指挥的失误,导致二十旅五十九团遭受了重创,我军一加强营覆没——还有一位副教导员临阵逃脱,战后被处以死刑。

临危受命的二十旅

解放战争初期,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将战线拉到了国统区,千里跃进大别山,连连告捷,国民党军队一时难以抵挡,接连后退。

但是到了1947年底到1948年初,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处境:物资武器得不到补充,医疗条件差,部队伤亡无法补充——换言之就是和后方基本处于断连的状态。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虽然前期打得很好。

但是在得不到后方有效支持的情况下,军队的力量只会逐渐削弱,反而被国民党军队逐渐开始反压。

而蒋介石一开始被打得措手不及,但是在红军军力开始明显下降之后,他的部署也开始了。

蒋介石从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中,抽调了三个整编师,就是第九师、第十师和第十一师。

重新整编后的军队战力强得不止一星半点,而且他们的后勤保障也很充足,优势远大于红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杨勇,面对国民党军的强势围攻,决定避免正面作战。

一方面,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担负创建根据地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迎击国民党军,挫败他们的锐气,让之后解放战争增加胜算,摸清国民党军的情况。

只是连续作战,导致队伍十分疲惫,急需休息。

于是杨勇决定,由吴忠率领二十旅伪装成一纵队主力,迷惑国民党军,为我军主力休整和开辟根据地创造条件。

说起吴忠,他可是算得上是老红军了。

吴忠是四川省苍溪县人,1921年出生的,他11岁的时候就参加红军了,一开始因为年纪小,被安排到宣传类的工作,基本都是文职,后来年纪大一点就被安排进连队了。

他从特务团排长到独立支队中队长,又到20旅58团团长,一路上他多次立功,带领的队伍也是一支势如破竹的尖刀,不仅自己立功,带的队伍也获得了集体功勋。

旅长吴忠,是在长期战火考验下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将领,这次的诱敌任务非常重要,吴忠毫无疑问成为了适合的人选。

面对领导给予的任务,吴忠立马接下,并且开始了行动。

1948年1月初,吴忠所率领的20旅单独行动,行进的方向和第一纵队主力是相反的方向,为了吸引国军主力,他们不能跑得太快,也不能太慢,其中的度很难把握。

而且之前在大别山活动的时候,20旅的62团被抽调去建设根据地,目前在吴忠手下的只有58、59两个团。

不过还好的是,之前的战役中,他们缴获了敌军的很多军用物资,装备得到了很好地补充,士气大涨。

只是时间紧任务重,已经容不得他们慢慢商量战略,国民党军整编的军队已经赶过来了,两个团的兵力,面对的是两个师的敌军,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得很严重。

吴忠虽然是老红军了,但是他的年纪还太小,这次接受了这么重要的任务,他的内心是非常想要做出一份成绩的,年轻人的冲劲很足。

但是一旦被想立功的想法冲昏头脑,就会发生一些纰漏,导致产生不好的后果。

他觉得,虽然国民党整合军的实力很强,但是自己手上两个团的实力也不弱,虽然正面刚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如果找到敌方薄弱的点,偷袭一把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且国民党军是整合军,军队之间的默契度、相互之间配合应该不会很好,比不上自己的20旅,这也是他们对比国民党军所具有的优势。

于是,吴忠不顾副旅长李觉和政委刘振国反对。

面对逼近的国民党军,他不但没有立即离开,反而是坚持留在原地,想寻找适合的机会,偷袭一把,再搞一些装备军需之类的,也让国民党军尝尝自己的厉害。

而得到红军没有及时转移的消息,国军的整编10师和整11师,立刻从漯河南下意图包围红军。

而收到国民党军南下的消息后,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杨勇,发电报要求20旅立即转移。

接到命令后,吴忠、李觉、刘振国三个旅领导,又对往哪个方向转移产生了分歧。

交战下的危机

吴忠和李觉认为20旅应该向西转移,和主力部队相反,能够很好地迷惑国民党军,而政委刘振国则是主张向东转移,向纵队主力靠拢。

国民党军号称“王牌军”的整编十一师及整编第十师,实力不差,之前在章缝集大战中,吴忠就曾率领部下和整编十一师交手,面对这个老对手,又一次交手的机会近在眼前。

虽然面对纵队的命令,他需要转移,但是直接转移和打一枪转移还是有区别的,他自觉自己很了解国民党军整编十一师,面对李觉说的:“整编第十一师行动向来迅速,一旦被缠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吴忠虽然是旅长,参加过大大小小很多的战役,但是在政委和副旅长各执一词的时候,他并没有那么大的魄力。

于是他下令,配属的纵队骑兵团向西行动,而20旅主力向东移动,也因此,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20旅不管是什么原因,这时候对上国民党军整编十一师都不是明智的选择。

虽然军需装备得到了一些补充,士气也比之前上升了很多,但是国民党军王牌军的称号也不是白来的。

和20旅相比,他们的武器装备更加齐全,战士们的精神更加饱满,士气也更旺,人数还多于20旅。

而20旅之前一直在野战军第一纵队的带领下战斗,人员有所减员,刚刚离开大部队,相比国民党军,装备也是差了一大截,整个部队还是比较疲惫的。

1月10日,转移中的20旅,被国民党军整编十一师追上,双方在包信集小回庄展开激战。

白天的战况非常激烈,58、59营早就在适当的地方构筑阵地,都是让各自的3营在一线,1营和2营在备战。

本来对手只有国民党军整编十一师,但是在后面的国民党军整编十师很快就赶到了,和整编十一师会合后,20旅的压力空前巨大。

20旅,当时是经过急行军到达包信集的,人困马乏,本来吴忠是预计国民党军队整编十一师没那么快到达,他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恢复体力。

但没想象计划赶不上变化,国民党军整编十一师的速度太快了,可以说是和20旅就是前后脚的速度。

当时的国民党军完全没意识到:20旅是红军放出来迷惑他们的,咬住20旅的尾巴后,他们非常地兴奋,自觉抓住了大部队。

整编十一师师长胡琏当时还说:二十旅是杨勇的王牌,他们在包信集的话,说明大部队也在这里,得好好搜搜。

这一搜,就和20旅打上了,整编十师也在收到消息后迅速赶了过来,并将整十师一部也投入到一线中,敌我兵力悬殊越发地大了。

面对多于己方的敌人,20旅,无论是武器还是士气都比不上对方,而得知20旅正陷入战斗的野战军第一纵队立刻下令:迅速摆脱敌人。

眼看部队的优势在减少,吴忠就下令五十八团和五十九团立即撤出战斗,利用夜色掩护转移。

也是这次转移,3位旅领导产生分歧,吴忠难以抉择之下,埋下了加强营被覆没的危机。

决议失误,整营被歼灭

之后来看,20旅只要往西撤退10里,就能摆脱国民党军,但是当时的吴忠并没有预料到这点,他让两个团撤出战斗,两个团的三营交替掩护撤退。

不过当时战场上战火连天,非常的混乱,最新的命令,没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传达到。

导致在殿后的五十八团三营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中,五十八团团长郄晋武当即指挥全团反击,将还未完全形成的包围圈撕出一个缺口,救回了三营的将士,还成功地摆脱了敌人。

这时看起来,整个战斗都在吴忠的预料之中,只要接下来好好配合,五十八团、五十九团的全体将士都能够安全的撤离。

但是人心难以预料,谁也没想到,最大的问题出现在了内部。

五十八团三营营长李应正在冲出包围圈的时候,只带着警卫排突围,要不是团长郄晋武当时折返过来营救三营,三营的其他战士估计就要牺牲在敌人的包围圈了!

而李应正在冲出包围圈后,不仅没有执行殿后任务,反而还收拢了部队,撤出战斗,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向任何人报告这个事情!

没有五十八团三营的阻挠,敌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直接靠近了五十九团!

五十九团认为自己的侧翼有五十八团,安心地将精力都放在了正面战场上,他们哪里能预料到五十八团已经撤离了!

被敌人逼近的五十九团一营,因为没有收到任何改变的命令,还在有条不紊地按照之前的计划撤离,完全没有在备战状态。

午夜时分,五十九团一营在撤退中,就遭到了敌人猛烈的袭击。

五十九团的一营二营在撤退往集合地的方向,虽然传来了战火的声音,但是他们心中自己是安全的,而且官兵们这几天都在连续行军,还和敌军激战了一天,水米未进——在放松后一时间疲惫、困意、饥饿的感觉都涌了上来。

基本都是迈着机械的步子,跟着大部队行走,有些老兵还有一项绝技:行走中睡觉

用布巾包着头,阻挡寒风,边走边睡。

干部们看到这情况也是于心不忍,只得将部队带往乡间大道,放慢行进速度,慢慢地走着。

没想到的是,本来应该在后方的敌军居然围了上来,还将行进中的队伍分割为数段,很多战士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永远地不用再反应了。

枪声响起,营长郅福田一马当先,带领着一连就和敌方展开了白刃战,排长张君福率领全排,手持冲锋枪杀开一条血路,率先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其他各排紧随其后。

而二连所处队伍后方,被敌人死死纠缠,根本就没办法脱身,而敌人越打越多,最后一营官兵寡不敌众,营长郅福田被押往漯河后英勇就义。

重大失误,被判处枪决

之后统计,这一战五十九团一营1、2、3连和营部几近全军覆没,阵亡达400多人,逃出的仅80多人。

国民党军抓住机会,在报刊上登出“包信集大捷”,整编十一师一时间风头无量。

此次大败,乃是我军自解放战争后的最大的败仗之一,惊动了整个野战军第一纵队,也震惊了刘邓大军。

1月31日,对于此次战败的处分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总部宣布:吴忠、刘振国、李觉3个旅领导严重警告处分,五十八团团长董正洪撤职,政委阴法唐记大过,59团通报批评……一营副教导员李应正临阵脱逃,判处死刑。

战争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决定都会左右战局,不管是战术的运用,还是队伍之间消息的有效互通。

一旦有了失误,造成损失,虽然痛心,但也是可以吸取教训,可以在下一次战斗中避免的,但是临阵脱逃却是罪不可赦。

临阵脱逃乃是兵家大忌,会直接破坏队伍的根基,李应正被判处死刑也是罪有应得。


参考文献:

曲爱国著. 吴忠少将[M]. 2005

《第二野战军纪事》

《挺进大别山》

《吴忠少将》

《陆军第一四九师战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大别山   晋冀鲁豫   野战军   旅长   纵队   包围圈   政委   敌军   国民党   主力   部队   敌人   干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