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圳程序员决定逃离大厂:32岁,靠独自“敲代码”养娃供房

离开互联网公司后,Larry仍然以敲代码为生。这是一个热爱技术的程序员,在大厂、内卷、35岁危机之外,另一种更接近理想的可能性。


他的经历,也印证了那句话——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是抵抗内卷的最好方式。

绝大多数上午,32岁的程序员Larry是不用工作的。今年3月深圳疫情平稳后,他和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到老家河南漯河,一直生活到现在。

这个位于河南中部的小城市,迎来了一年当中秋高气爽的舒坦时节,上午的太阳很好,Larry和父母、妻子会带着儿子,在外面遛上一大圈。

这是Larry离开互联网公司,全职做独立开发的第四年。从2016写出第一个app到现在,他已经独立开发了12个app。

在深圳,他有间小工作室,这是他一个人埋头敲代码、做设计的地方。在漯河老家,他在父母家里找了块安静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工作角落。

工作台旁边,他通常会放一块白板,“有了想法,就在白板上写下来,看见了就琢磨琢磨,要是琢磨了半个多月还是觉得要做,那就开始做”。每一个app,从冒出想法,到构思产品,前端、后端、测试、产品、设计、运营,全部由他一人完成。

辞职以后,Larry的收入全部来自这些app。这部分收入在2019年明显有了起色,几年来稳步上升,逐渐超过了他在互联网公司上班时拿到的薪水。

在互联网上,Larry结交了不少与他情况相似的独立开发者。这其中,生活在杭州的同行最多,还有些常住在大理、成都、西安等城市。他们多是由一人,或两三人组成的小团队,没有内卷,没有自上而下的KPI压力,没有35岁危机……

第三方机构安诺析思国际咨询公司2022年年中发布的一份报告,从一个侧面映照了部分独立开发者的生存状况——

2021年,数以万计的小型开发团队涌入AppStore,其中23%来自中国内地。在中国,年收入不超过100万美元且app的年下载量低于100万的小型开发团队,收入自2019年以来增长了94%。

离开互联网公司

Larry计算机专业毕业,读书时他的职业期待跟多数程序员一样,进入互联网大厂,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成为技术总监。

工作一年多后,Larry开始怀疑这份期待。那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在西安一家银行做后端开发,办公室环境刻板沉闷,他发觉自己并不喜欢手上的工作。那样一个工作环境里,对一个技术员工的要求,就是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他的想法和创造力,很难被看见。


Larry在西安、广州分别工作过一年多,而后来到深圳,除了做技术,他还做过产品经理。这个白净腼腆的程序员,谈到职业经历时,那些挑动互联网从业者神经的网络热词,比如35岁危机、焦虑感、办公室内卷、裁员……似乎都没跟他产生过多少交集,也可能有过交集,但被埋头于技术的他忽略了。

在职场工作里,加班对他来说也是常事,但强度不算厉害。只是有一点Larry无法忍受,他的创造力一直是被消磨的,无论他换到哪一家公司,都改变不了这个状况,“在产品上,你也能决定一部分东西,但更多时候还是要服从公司决策,有些时候,你不得不服从粗暴的盈利模式,服从你并不喜欢的产品方向”。

被压抑的创造力和技术热情,他只能投注在自己开发的产品里。

2013年,Larry就开始在网上自学移动端的开发技术,业余的时间他大都花在这上面,技术、产品、设计,他对这些知识,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和热情。2016年,他独立开发出第一个app产品,而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Larry在工作台前.(本人供图)

这是个异常辛苦,却又能给他极大满足感的阶段。上班之外的时间,他几乎都扑在自己开发的app上,吃饭时,地铁上,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产品,很多个晚上,通宵达旦之后,他格外尽兴,“很累,但是感觉很爽”。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8年下半年,那个时候坐在办公室,他有了“熬”的感觉,“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产品”,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他决心辞职。

妻子一开始是反对的,他们的房贷每月一万出头。当时他独立开发的app,能带来一些收入,可数额跟工资相差甚远,也根本覆盖不了日常生活支出。最终,妻子还是被他说服了。

辞职的前半年,眼看着存款越来越少,app产品中能获得的收入,还是没法维持生活。妻子有时忍不住念叨“这样做到底行不行”,压力大的时候,Larry脑子里闪出过“是不是得找个班上”的想法。

这个念头立马被他打消了。实际上,辞职后的两年里,他过得比上班时更加繁忙,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不给自己任何休息时间。辛苦是辛苦,但充实感和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不想轻易舍弃掉精神上这份高度的满足,况且,手里的存款还能撑一段时间,“算了,为了自己想做的事,再坚持一段看看。”

坚持到2019年,Larry开发的产品,在苹果商店陆陆续续被推荐到各个专题页面。app的下载量有了明显改观,这让他在经济上再无后顾之忧。

app里的父与子

2020年春节,Larry在老家待了两个多月。工作以后,他每年跟父母相处的时间,一般是春节前后的十来天,那些日子亲友间来来往往拜年,一家人没有多少机会静静坐下来聊聊天。

那两个多月,他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宽裕下来,大家围坐一起,爸妈聊起他小时候的事情,他细细地讲着工作里的琐事。尤其是父亲,和天底下多数爸爸一样,情感内敛,不太善于表达,但Larry能感觉出来,每次回家父亲都想找机会跟他深入聊聊,匆匆忙忙俩人又没抓住机会。

因疫情长居家里的两个月,父子间总算能坐一起,“聊他小时候的事,聊我小时候的事,我看他脸上的表情,挺开心的。”

HomeTime里展示的家庭场景。(Larry供图)

跟他们待得越久,就发现父母真的老了很多,你一上班,好像把跟爸妈有关的事情都忘掉了那是不是可以做一款产品提醒自己”,以这个想法为起点,他开发了亲情陪伴方向的app"HomeTime"。

一点点搭建app的过程,也是Larry再次走近父母生活的历程。细细想来,他早就有带爸妈游玩的想法,可工作这几年,还从来没有带着他们出去旅游过。计划陪父母做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在app里做个提醒。

Larry在HomeTime里,设置了标签父母喜好的功能。他给父亲标签喜好时,标注了父亲喜欢钓鱼、爬山。父亲喜欢吃什么菜,他不太确定,好像是那么几道,但都是饭桌上模糊的印象。搞不太清楚,那就通电话时问一问。

这样的小问题,往往混杂在父子俩日常的电话交流中,细密,不着痕迹,“就是聊天的时候顺嘴提起”。电话那头的男人,不再只是父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喜爱、偏好、兴趣,在这种不经意的聊天中,在Larry脑子里愈加丰满起来。

与父亲的交流,能给Larry不少意外的收获,“我爸对互联网了解不多。深聊之后我发现,他其实很想搞清楚我到底是干什么的,自己经常在抖音上,了解互联网的行业状态,甚至还知道一些编程语言,他跟我说出这些,我心里挺惊讶的,说实话,真的挺开心的”

HomeTime收到了许多真挚丰沛的用户留言。有个用户说,打开界面,第一感觉是UI好看,随之而来是惭愧,原以为陪伴父母还有很多时间,真的细细去算一下,总共加起来都没有多久,HomeTime提到的那些陪伴小事,一件也没有陪父母做过。

Larry开发的app产品中,绝大多数跟HomeTime一样,最初的动力源于自我需求。

孩子出生以后,他有了“钱怎么都不够花”的焦迫感,于是开发了记账APP“懒猫存钱”。那段时间,孩子夜里要醒来好几次,冲奶粉、换尿布……零零碎碎的家务事搞得他焦头烂额,夜里睡不好,白天工作效率太低,他决定做个产品,帮助自己做时间规划,“什么时间干自己的事,什么时间陪娃”,于是便有了“喵一会”app。最新上线的“小懒喵”app,来自他对健康管理的需要。

工作台旁边的白板,他用来记下灵光一闪的想法,想法在白板上待着,兴趣会驱使你不断地琢磨这些事情,琢磨来琢磨去,半个多月后自己还是想做,那就开动。

他养了一只圆脸大眼的英短,这些喵系列的app页面里,随处可见猫的元素,玩毛线团的猫,吃小鱼干的猫,打鼾的猫,他有美术功底,页面均是清爽悦目的插画风格,从用户反馈来看,这一点更受女性用户的青睐。

家里的猫。(Larry供图)

在他的自媒体账号里,粉丝们称呼他“拉哥”,这由他的名字Larry延伸而来。有的粉丝希望拉哥给app增加新的功能,有的粉丝上过拉哥的的技术课程,觉得很棒……

与产品相关的用户留言,Larry大多都有回应。一年多前,一位在非洲工作的用户给他留言,希望懒猫存钱app把当地的币种吉布提法郎加进去,他很快加上了这一币种,“和用户交流这个渠道,我觉得蛮重要的,可以挖掘到很多不错的想法”。

技术课程面向的人群,是期望成为独立开发者的技术达人。做独立开发的这几年,他没有同事,没有导师,能交流技术的朋友都在网上。大多数时候,他遇到的开发难题,难啃的bug,都得靠自己一点一点钻研。一路摸索过来的经验,他想分享给更多的同道者。


走一条自己的路

近一年来,从BAT开始,互联网裁员潮此起彼伏。一些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朋友,也会跟Larry打听独立开发的现状。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独立开发工作。

尤其是大厂,更喜欢精深的技术员工,“在某一个特别细分的领域,做得很深入,可以拿到不错的薪资。” 他认识一些在大厂工作的朋友,某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很厉害,但缺乏独立做产品的能力,“想走出大厂,做一个独立产品的话,就需要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能要去学更多的东西”。

除了综合能力,经济压力,也令多数同行难于脱离互联网公司。Larry在网上结识的独立开发者,大多都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几年后辞职,开始独立做开发工作。其中也有不少人,辞职后的收入,始终难于覆盖日常支出,最后又回到互联网公司。

Larry很难具体地解释,他在“独立开发”这条路上,为什么能走得更顺畅一些。他将此归因于热爱与兴趣,“不管是在公司,还是自己做产品,你有没有很执着的理想,这很重要。你要有很强烈的热爱,你的产品离成功的可能性会偏大一些”。

在HomeTime等app开发之初,Larry很少去评估商业转化的价值。这些年Larry积累了一些种子用户,但他始终不擅长运营和推广,他开了微信、微博和小红书账号,这些账号更新频率不定,一般与产品的节奏同步。

我只能静下心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Larry把9成以上的热情放在了产品上。在他的一篇微信文章里,他用朱自清在《背影》里刻画父子感情时,文字细节处理之细腻隽永,来解释他在产品开发上的追求。

很多时候,Larry像个匠人一样,“有种强迫症在里面,细节抠得很细。一个icon或者一个页面,我可能会反复调整,细节、质量要达到自己做为买家期望的那种状态,才会去推给用户用”。

他把对技术的追求和热爱,都倾注在这些产品上。当然,他也有把产品做大的野心,实现这一点,他更信奉产品本身,“你从用户的底层需求出发,把产品打磨得好一点,只要它能解决一部分人群的需求,找到那些目标用户,也能慢慢做成一个大生意。你太关注商业转化,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深圳   程序员   想法   父亲   独立   父母   代码   时间   用户   工作   产品   技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