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北京一妇女心梗病危,临终对清洁工丈夫说:我曾是大清皇妃

一九三一年,一个看上去非常年轻、身着端庄旗装的清秀女子正坐在公堂中,不远处正是她结婚九年的丈夫,她竟然要与丈夫离婚!在那个年代,由女子提出的离婚世间少有,更别说这个女子的丈夫身份非常高贵。

她是末代皇妃文绣,因与溥仪对簿公堂而离婚,从而引发了一场“刀妃革命”!

飞上枝头变凤凰,这是许多古代女子梦寐以求的事。

然而,有一些女子明明飞上了枝头,得到了令人艳羡的地位和荣宠,却宁愿跳下枝头,与枝头彻底决裂,只为收获一份内心的安宁。

这样的女子完全配得上“奇女子”之称!而末代皇妃文绣正是这样的一个奇女子。

图|额尔德特·文绣(旧照)

出身不错的她,幼年丧父后又遭逢时代巨变,母亲不得不离开家族寻求生计,因此她很小便尝尽了生活的不易,但也锻炼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长大后,凭借着不错的才学与品德,她成功入选并一路角逐,最后竟然成为了溥仪的皇妃,可谓成功地飞上了枝头。

然而,仅仅九年后,这只飞上了枝头的凤凰却向溥仪提出了离婚,要主动与枝头决裂,进而引发了一场“刀妃革命”。

文绣因此重新获得了自由,开始了新的生活,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与婚姻。

只不过,她一直没有告诉丈夫自己曾经的身份,直到临终之际,才殷殷地道出真相:“我其实曾是个大清皇妃”!

图|刀妃革命(旧照)

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文绣的一生,看看这位末代皇妃一生,在时代巨变的大背景下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又有着怎样的坚持。

良家有女

1909年12月,满清王朝即将走到终点,可这时却有一个女孩诞生在了北平的满洲贵族——额尔德特家族,这个女孩便是文绣。

文绣的祖父额尔德特·锡珍曾担任过晚清的吏部尚书,为家族攒下了不菲的家业,不过到了文绣父亲端恭一辈,却尽是些平庸之辈,家道便开始逐渐中落。

尤其是端恭,没有真才实学不说,还是个纨绔子弟,在败家方面很是得心应手,及至文绣出生之际,家中已颇显窘境。

文绣的母亲蒋氏是汉人出身,作为端恭的续弦先后生下了文绣和文珊两姐妹,却始终没有诞下一个男丁。

在那个男尊女卑、留后为大的旧式家庭中,蒋氏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享受过所谓的母凭子贵,还多次被婆婆和其他人厌弃。

图|端恭之女文绣(旧照)

文珊出生后不久,端恭不幸去世,蒋氏只得自己带着两个女儿,还有丈夫前妻所生的一个女儿,独立撑起了一个门户。

初时,有文绣的五叔额尔德特·华堪的照顾,她们的生活来源还算有着落。

可随着辛亥革命的展开,连大清都被扫灭到了尘埃里,在清廷任职的五叔自然也丢官了,回家后只得坐吃山空。

额尔德特家族再度衰落颓败,不得已之下只得分家各讨生活。

蒋氏母女四人在家族中没有什么话语权,只分得了几件旧家具和一笔数目极小的钱财。

蒋氏自知靠这些在家族中是无法生活下去的,便带着三个女儿搬离了家族,去到北平的花市胡同,租房重安新家。

出身大家闺秀的蒋氏,却抛头露面地为人打短工,同时还接了一些挑花绣叶的活计,这才勉强维持住了一家人的生活。

家里虽然窘迫,可蒋氏并没有放松对三个女儿的教育。

就说文绣,蒋氏初时自己教她一些识文断字的基础,在1916年秋还送她进了花市胡同的私立敦本小学,接受最正统的新式教育。

文绣入学时改名为傅玉芳,她的天资很好,在国文、自然、算术、图画、音乐等各科都学得很是出彩,颇受老师们的喜爱。

同时,文绣也非常懂事,她知晓母亲的不易,在学校时用功读书,回家了就帮母亲忙前忙后,邻里都称赞这个小妮子很是不错!

1921年,文绣从小学顺利毕业,虚岁13的她相貌虽不惊艳,身材却颇为高挑,一双大眼睛配着白净的面庞,显得很是贵气富态。

图|载沣(剧照)

嫁入皇家

这一年,文绣迎来了一个大机遇,前清醇亲王载沣选中她为清帝溥仪嫔妃的候选人之一。

说来,1912年清王朝便覆灭了,满清朝廷成为了昨日烟云。

然而,以溥仪为首的清室,在覆灭之际与革命党签订了一个合约,以一个较为平和的方式完成了新老交替,代价则是换来一个“小朝廷”的存在。

在条约中,溥仪和他的小朝廷可以继续在紫禁城活动,每年可以得到400万银元的年金,享有外国君主的权力。

也就是说,关起门来的话,溥仪依旧还是“皇上”。

图|紫禁城

清朝选秀女的制度自乾隆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定制:从八旗贵族女子中,择德行、礼仪、才学俱佳者。

文绣所在的额尔德特家族,属于上三旗中的镶黄旗,文绣自身的德行、才学又均属上乘,在一众秀女中很是露头,因此她一度成为了皇后的热门人选。

太监信修明曾回忆道:“议婚时对端恭之女保举甚是厉害,并将照片附上,让皇上自择。”

从“甚是厉害”四字便足见文绣的出众,然而文绣本身却有一个硬伤:

就是她家确实太穷,在雍容大气上有所欠缺。清宫中的几个黄太妃因此极力反对文绣入宫为后。

当时,后位的热门人选还有一个,她便是荣源之女婉蓉,荣源在清廷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图|婉蓉(旧照)

婉蓉是在高门华府中成长起来的,并且她的长相也远远胜过文绣。

1922年初,经溥仪亲自圈定,婉蓉被定为皇后,文绣立为淑妃。

文绣的性格恬静温婉,凡事皆运作宫礼,显得有些木讷古板,偏向于旧式女子;

婉蓉家境不凡,早期还接受了西式教育,因此养成了活泼跳脱的性格,喜欢一些西式的玩意儿。

溥仪于1906年出生,和文绣、婉蓉是一个时代的人,十六七岁的他,哪怕已经经历了不少事情,可还是喜欢有趣的人与物,这注定了他和婉蓉要更处得来。

这一时期正值新旧交替,西方的思潮和物品不断侵入中国。

相比于中国本土的物品,西洋的东西自然有着更大的趣味,溥仪有这样的偏向也是无可厚非。

对于文绣,溥仪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怀:文绣喜欢听戏,他就让人花大价钱买来名牌留声机;

文绣喜欢养花,他就让人挑来最好的品种;在盛夏时节,他还会带着文绣出去游玩避暑。

两人都对诗词有所研究,文绣在这一方面还有着不凡的造诣,溥仪对此很是欣赏,经常互相唱和,有着一种古意的浪漫。

溥仪曾有诗赠文绣:

“夜坐阶生冷,思君方断肠。宁同千万死,岂忍两分张。孰意君至此,悲秋渐若忘。洗盏相畅饮,欲罢愿换休。”

图|年少时的溥仪(旧照)

溥仪的诗中尽显对文绣的依恋,那“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待得相见,悲秋尽散”的意味,就像热恋中的小男女般,片刻都离不得,这样的小美好,很是让人痴迷呢!

然而,后宫中的女子哪有安生日子可过,文绣生性善良恬静,溥仪对她又关爱有加,在这个吃人的地方自然会招到他人的记恨。

痛苦婚姻

这个他人不是别人,正是皇后婉蓉。一直以来都以自己为中心的她,自觉溥仪的爱都要给自己,更不愿与人分享夫君。

初时,为了给溥仪和皇宫中的老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快速在后宫中站稳脚跟,她与文绣的关系还算是和睦。

可随着地位慢慢稳固起来,她便开始凭借着势力以及溥仪的偏爱,决定要对居住在长春宫的文绣开战了。

女人变起脸来不仅比翻书还快,甚至还会歇斯底里。

婉蓉在文绣面前撕掉了伪善的面目,从往昔的闺蜜一下子变成不共存的敌对者,用尽了一切手段来打压文绣。

在溥仪跟前,婉蓉大吹枕边风,捏造文绣的种种不是,让溥仪开始逐渐冷落文绣;

在宫中,婉蓉收买宫女和宦官,让他们编排文绣,败坏她的名声。

并且她还时常给文绣写信,言辞极度刻薄,还要宫中缩减给文绣的用度。

本就没有多少背景和手腕的文绣,初时还能凭借着一腔血勇以书信来与婉蓉斗争,可随着局势的一边倒,她已然明白自己是没有希望了。

文绣选择了放手,在长春宫中以诗书花草自娱度日,只希望溥仪有朝一日会再想起她,至于其他的也就罢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婉蓉不是那种大度之人,眼见文绣偃旗息鼓,她越发嚣张跋扈,变着法地讥讽和嘲弄文绣。

在故宫档案馆中收录过这一时期婉蓉给文绣的一封书信:

“数日未见,不知君还顾影自怜否?余今甚思购一明镜,以备顾君之影。……爱莲女士的娇病好点了?爱莲女士进药了吗?爱莲女士进得好、拉得香吗?祝君晚安。”

如此言语,句句直戳心窝,不留丝毫情面,这便是婉蓉的刻薄,不知晓溥仪对她怜爱有加,反而置文绣于不顾,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思呢?

图|溥仪和婉容(旧照)

联系到后来溥仪的所作所为,这大概就是臭味相投吧,抑或是婉蓉自身善于伪装呢!

文绣失势后,连下人们也对她很不客气,《实话白话报》曾有载:

长春宫太监首领刘某、李某,因溥仪信任恃宠而骄,眼见淑妃文绣被皇后婉蓉打击得颇惨,不思为主子文绣争气,反而肆无忌惮的欺辱主子文绣。

文末感慨:“此等权奸可谓代代皆有,何以皇室不能绝此根株?”

在笔者看来,不是清室难绝此根,而是历来皆是如此,这是封建时期的糟粕,唯有彻底打破封建,才能让此根断绝。

图|冯玉祥(旧照)

1924年,冯玉祥率领大军杀入北平,将溥仪的小朝廷赶出了紫禁城。

文绣当时本欲以死明志,不背弃祖宗家业。但正当她准备用剪刀戳向自己的喉咙时,却被人急忙拦阻了下来,这才没有就此香消玉殒。

溥仪离开紫禁城后暂时居住在醇亲王府,众人一块商量着今后的打算。

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劝谏溥仪答应日本人的提议,去往租地满洲建立新政府,溥仪对此有些心动。

他想要光复满清,为此哪怕向外侮低头,去当那儿的皇帝也在所不惜。

图|一心想要复辟的溥仪(剧照)

文绣秉持着民族大义,态度强烈地劝阻溥仪不要中了日本人的毒计,他们是想借皇上的名声来做那些荼毒中国老百姓的祸事。

一旦答应,必将成为千古罪人,更无颜面去见老祖宗!

溥仪心中早已做出了决定,打算投入日本人的怀抱,而文绣的言辞正中要害,撕碎了他最后的尊严。

这让溥仪气得不轻,随手操起鸡毛掸子,对着文绣就是一通狠揍。

至此,溥仪对文绣已然没有任何情义可言了。

1925年,溥仪前往天津图谋复辟大业,游走在法英美意日等国设立的租界内,与领事和驻军将领频频来往,一时间颇为活跃。

图|溥仪和日本人的合照(旧照)

这些时候他往往都带着婉蓉,因为婉蓉懂英语,且对西方的文化了解颇深,对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为此,哪怕婉蓉改换成西式的打扮,在天津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也欣然接受。

婉蓉如鱼得水,而文绣却备受冷落。在天津,他们一块住在张彪的私人洋房中,溥仪和婉蓉住在二楼,文绣住在一楼会客厅旁边的房子里。

可哪怕距离如此地近,只要没事,溥仪连话都不会和她多讲一句,对她俨然如陌生人,婉蓉依旧是盛气凌人,对此溥仪也多是冷眼以对。

情感上大受伤害,生活上也愈发得不到保障。

溥仪对文绣失望后,几乎不再给予她嘉赏,可她却要在帝后生日、重要节庆的时候,自掏腰包去进贡。

如此有进无出,一段时间过后,原来攒下的家当也所剩无几,她只得靠着变卖衣物来勉强维持生计。

文绣这个主子没落了,她身边的太监和侍女对她也没有了该有的尊敬,一个个的都冷眼以待、敷衍了事,更有甚者还对她出言不逊。

至于婉蓉身边的下人,眼见主子愈发混得开了,见到文绣后一个个都趾高气扬地,经常对她恶语相向。

天津张园4年的生活,文绣一直在痛苦、孤寂、屈辱中煎熬着。鲁迅有言:“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前者多是庸人的归宿,而后者属于强者,文绣便是后者。

坚决离婚

文绣决定为自己奋争,初时她还怀着一丝希望,希望能通过平和的方式来解决。

在某次王公遗老的集会上,文绣提出大清已亡,溥仪的宣统帝号已废,那么所谓的后妃等级便不复存在。

按照革命后的规矩,自己应该与婉蓉拥有平等的身份,继而拥有平等的待遇。

文绣所说虽是实情,可在溥仪这帮人之间,却无疑是揭开了他们的伤疤,让他们直面血淋淋的伤口,一个个都眼神不善。

尤其是溥仪,作为废帝,他心中承受了太多屈辱,而今竟然连文绣都敢如此放肆,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践踏。

于是,恼羞成怒的溥仪拿起鞭子,对着文绣就是一通暴打,那一鞭鞭抽在文绣身上,寒意在她的心头不住蔓延,她对溥仪彻底失望了!

1929年夏,溥仪将居所搬迁至静园,这儿本是驻日公使陆宗舆的府邸,此时仍在日本租界内,溥仪搬迁至此,他的心意不用多说。

图|静园

文绣身虽柔弱心却坚强,她实在无法苟同溥仪卖国求荣的理念,然而她却什么也做不了,好像只能一步步跟随溥仪走向深渊。

溥仪本人因为压力无法排解,就一次次地训斥与他唱反调的文绣,言辞极其恶毒;

诸如“古来无你这等之人!”“清朝二百年无你这不知礼之人!”可谓信口拈来。

文绣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与屈辱,生命中好似再无光亮。她给妹妹文珊写了一封遗书,然后就想要了结自己的性命,却被身旁的侍女死死拦住了。

图|溥仪(旧照)

溥仪得知后竟然笑称“这是她一贯伎俩”,没有一点担忧不说,还有种丢掉包袱的感觉,似乎如今的文绣于他而言是一个大大的污点。

经此一着,文绣反而看开了,她决定离开溥仪,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场属于她的革命就此发起,这是一场关于女权的烽火,旧势力的糟粕需要再次被荡涤。

于是,在1931年8月的下旬,文绣在妹妹文珊的帮助下离开了静园,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溥仪的身边。

图|国民饭店

文绣径直去到了国民饭店,与早已等候在此的三位律师共同写就了三封信,交与随行太监带回给溥仪。

溥仪收到信后拆开一看,立马大惊失色。原来,这三封信中,两封是律师函,一封是妹妹文珊给姐姐拟就的委托函。

律师函中说明了文绣无法承受虐待,只得寻求法律援助,与溥仪解除婚姻关系,并索取应有的一份补偿。

皇帝被人下达休书,这大概是千古以来的头一遭,溥仪面对这状况,一时间竟然懵了。

他无法想象平时文弱沉默的文绣,竟然会有如此的魄力。

他更无法想象,一旦自己走上公堂,会面临怎样的指责。待到溥仪平静心绪后,便赶紧找来胡嗣瑗、郑孝等人商量对策。

图|当时报纸对这件事的报道(旧照)

他们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尽一切手段,来避免帝、妃对簿公堂,要掩饰掉这段家丑。

然而,一切都已来不及了,翌日,“前清废帝婚变”的消息便迅速在天津各大报刊上出现。

此时,中国的女权运动已具规模,无数有识女子进入到诸多领域,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同时引领着更多女性走向解放。

文绣勇于与溥仪离婚,她的举动具有很大的带动意义,一时间得到了许多女性的同情和支持,进而整个社会舆论都倒向了文绣一边。

在女权事业中,文绣的勇敢有如一把摧破旧社会的战刀,与废帝的离婚就是一场革命。如此,一场离婚案,便有了“刀妃革命”之称!

这期间溥仪使尽了各种手段,想要遏制住不利的局面,可文绣却没有就范,毅然决然地坚持要离婚。

最终,二人对簿公堂,双方律师一番争斗后,溥仪败北,依据协议一次性支付给文绣5万元的补助,并即日起将文绣从皇室成员除籍。

就这样,文绣用自己的勇敢为自己争取来了新生,她的未来将有着无限的可能。

而溥仪和婉蓉却在不久后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过了十多年痛苦、憋屈的汉奸生活,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得以解放,最终都留下了千古骂名。

新的生活

再说文绣,她与溥仪离婚后开始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北平一所小学谋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并重新使用了上学时的名字傅玉芳。

她在教学工作中很具有亲和力,又写得一手好字,很受学生们的喜爱,她也很是喜欢这样的生活。

图|北平(旧照)

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文绣的身份就被有心人给发现了,诸多好奇者纷至沓来,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文绣无奈之下只得辞职并搬离了住处,去到北平一个陌生的地方购买了一个小院独居。

过了几年后北平沦陷,在日本人的盘剥下,她的积蓄很快便见了底,只得低价转让了房产,去投奔一个听说混得不错的远房表哥。

但她不曾想到,表哥此时也没落了,她不得不自发谋生,通过糊火柴盒、搬砖、洗衣等来赚取生活所需。

抗日战争胜利后,情况慢慢好转,文绣于1947年初在北平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个校对的工作,总算是有了一份正经活计。

报社的社长是个热心人,他知晓文绣多年单身后,就为她介绍了一个名叫刘振东的国军军官。

此人年纪也不小了,可因为个性太过木讷,终身大事一直都没有着落。

两人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都对对方很满意,不久后便组建起了家庭。

1948年,刘振东从国军中退伍,在北平开了一家货运车行,生意勉强过得去,两人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直到平津战役爆发,刘振东意识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便迅速变卖了家产,准备带着文绣逃往台湾,可却被解放军在半路给堵住了。

不久后,他前国军军官的身份暴露,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严格管控。

幸而刘振东参军多年,并没有参与过对共产党的有关军事行动,还曾在抗日战场上立过功劳,政府鉴于这些便解除了对二人的管制。

不仅如此,政府还在北京西城区给刘振东安排了一个清洁工的工作。

文绣为了丈夫工作方便,把家搬去了辟才胡同西口,一家人的生活又重新有了盼头。

然而,上天似乎永远没有真正眷顾过文绣,仅仅过了两三年的安稳生活,她便在1953年秋因心肌梗塞不幸离世。

不过,她是含着幸福的微笑而去的,时年仅44岁。

临终之际,文绣不禁向丈夫道明了自己的曾经的身份:“其实我本名不叫傅玉芳,我之前曾是大清的皇妃,我叫额尔德特·文绣。”

刘振东听后颇为惊愕,然而对于他来说,眼前将去的这个女子只是自己的妻子与爱人,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

-完-

编辑 | 阿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皇妃   春宫   紫禁城   北平   初时   清洁工   天津   日本人   临终   枝头   北京   妇女   丈夫   女子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