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其主要意图是什么?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出谋划策,鞠躬尽瘁,直到他感觉大限将至时,还为蜀军撤退,提前铺好了路。

第五次北伐,蜀军安全撤回,但诸葛亮去撑不到回家了。在他闭眼之前,他拿出了最后一个计策,不是为蜀汉,而是为自己。

此计叫“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是诸葛亮在为他个人选墓地。

丞相的遗愿

作为蜀国的核心领导人,诸葛亮去世,肯定是要风光大葬的,但诸葛亮一生清贫,精力都放在助刘备光复汉室上了。

且他手握蜀国大权多年,对钱财这些身外之物早已看淡了。所以,他并没有想着死后,要举行多么盛大的葬礼。

可能诸葛亮也没想到,他会死在北伐路上,战事严峻,曹军不敢贸然进攻,全因畏惧诸葛亮。

如果此时他去世的消息传了出去,蜀军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蜀军生死存亡的大事,诸葛亮吩咐不准将他的死讯传出去。

他只选了一口上好的金丝楠木棺材,并告诉刘禅,让四个士兵抬着他的棺材,一路往定军山方向走下去,什么时候绑棺材的绳子断了,便就地将他安葬即可。

刘禅虽不太明白相父的意图,但肯定尊重他的遗愿。

诸葛亮咽气后,四个士兵便抬着他上路了。棺材很沉,压的四个人气喘吁吁,而定军山还在遥远的前方。

终于,他们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可绳子久久不断。大家一合计,干脆随便找个僻静的地方,割断绳子把丞相葬了算了。

以为任务完成后,士兵回营向刘禅禀告。刘禅听后一算时间,发现还早到了定军山,再让人检查带回来的绳索,只见端口平滑,一看就是人为割断,随即大发雷霆斩了那几个士兵。

气出了,刘禅才想起来还没来得及问诸葛亮葬在哪,派人沿路去找,也没找寻到诸葛亮葬身何处,便从此成了个谜。

特地设计的身后事

现在人们在陕西汉中看到的武侯墓,只是衣冠冢,这个千古谜团恐怕永远也无法解开了。一代神相诸葛亮就这么消失了,着实有些可惜,然而这正是诸葛亮最后一计的用意。

诸葛亮不愿让人找到他的坟墓,他死前也告诉刘禅,不要在棺材中放任何随葬品。

盗取大人物的墓葬,是古代筹措军饷的一个方法,让人死后都不得安生。

曹操就预料到了这点,设了几十个衣冠冢迷惑盗墓贼。诸葛亮此举也是为了避免被人挖掘他的坟墓。

他表面要求葬在定军山,以绳断处为墓地,实际他很清楚没人监督,抬棺的士兵肯定不会按要求把他抬到定军山。

士兵们提早弄断绳子的小聪明,诸葛亮早就预料到了。在人累得精疲力尽时,只会想办法尽快解脱,哪还顾得上给他选个合适的地方下葬?这样一来,想找他的坟墓就更加困难了。

诸葛亮辅佐刘备,一生树敌无数,倘若按丞相的级别给他下葬,他的墓不知道要被盗多少回,遗骸能不能保住全尸也说不清。

生前劳累,不得一日清闲,死后还要被人打扰的话,那就太惨了。

因此,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才给自己安排了这样的后事。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董卓、孙权的墓葬都被人盗挖过,曹操之所以那么有钱,也跟盗墓脱不了干系。

曹操曾组织了一支专门的队伍,到处“寻宝”,大肆偷盗墓中财物。

而诸葛亮入殓时,只在手中握了一些米和一串铜钱。米代表去了另一个世界有饭吃,铜钱是拿去“孝敬”孟婆的。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带。

定军山下的武侯墓,现在是被保护的文物,游客络绎不绝,但那座石碑背后的土堆中,却没有诸葛亮的遗骨。

《水经注》中有记载,称诸葛亮葬于定军山,不垒堆土,证明诸葛亮是葬在那里,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没人找到他的尸骨,表示他的计策用对了,他保住了身后的安宁。

不过按照汉朝的礼制,和对风水的重视,很多人认为绳断便葬这个传说是假的。

诸葛亮再想防止盗墓,也不至于不选一选墓地,随便下葬,不符合传统。并且,武侯墓的地点是个上好的风水宝地,如果不是诸葛亮亲自算的,还有谁能找到这么好的地方?

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武侯墓里的确没有诸葛亮。倘若墓地是他指定的,或者刘禅给他选的,一定会有记载他的真身埋于何处。找不到诸葛亮的尸骸,大概率是他当年真的另有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蜀汉   棺材   衣冠冢   蜀国   墓葬   丞相   墓地   绳子   生前   坟墓   意图   士兵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