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桐油买办的发家史,资产暴涨300倍,竞争手段搁现在仍不过时

前言:

我们经常在一些教科书上看到,帝国主义通过买办企业掠夺中国经济,其中国民党就是最典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凭借外国资本的力量和特权,实现经济垄断,不仅逼得民族资产阶级无法生存,还对中国进行无底限的资源掠夺。

那么所谓的买办资产阶级到底是如何成立的,为何甘愿受帝国主义支配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敌人?本文通过一个买办企业案例来试图揭示其中奥秘,其中有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无奈、有阴谋、有强势、有妥协,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一个缩影。

正文:

半殖民地、半封建下的中国经济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上海等地设立了不胜枚举的洋行,他们的触手和势力在内地几乎无孔不入;凡是西方工业发展需要的资源无不是他们掠夺的对象,同时也向中国推销他们的工业产品,可以说洋行是经济掠夺链上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些洋行选择扶持中国代理人,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隐藏民族矛盾,一举两得,这就是买办资产阶级产生的前提。

中国西南地区的川、鄂、湘等地盛产桐油,是西方国家掠夺的目标之一;巴东有一家名为“聚贸部”的商业组织,是洋行的下属机构,主要业务是为洋行推广进口商品和采购猪鬃、羊皮、桐油等物资,雇员多以当地人为主。

由于大宗商品的采购都是现金交易并且额度较大、占用时间长,“聚贸部”不得不向洋行透支,而高额的利息几乎吞掉了所有的利益,一年下来都给银行打工了,因此他们急需一种新的代理模式来实现双赢。

“聚贸部”经理李锐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抓住了机会,成立了一家名为“义瑞”的商行,专门为洋行代办采购桐油的业务。李锐通过“聚贸部”原来聘请的洋人经理联络上了美国施美银行的股东兼经理史密斯,建立了合作关系。

影视中的买办

为解决类似“聚贸部”的资金问题,就必须解决“钱货两清”的交易模式,为此李锐同武汉最大桐油生产厂“衡昌油行”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帮他们解决了销售渠道问题。得到的好处便是“先下油,后付款”,即开市之后,保证义瑞商行桐油供应,允许二十天后再结清货款;这种方式在当时大宗物品交易市场上尚属首例,而李锐的第一单便是九百吨,为义瑞赚取了第一桶金。

西南地区的桐油产销量非常大,武汉市场的开市价格甚至能影响到欧美市场,各国在武汉都设有代理商,每天的开市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拉低市场的价格,各国洋行纷纷把代理机构向产地推进,设立储油机构和提炼厂,不断压缩成本、降低价格,因此价格波动非常大。

价格波动大对义瑞这种小商行来说根本吃不消,一次损失就可能破产。为了降低风险、减小资金周转量,李锐决定采取“代购取佣”的模式与施美银行合作,义瑞商行保证只为施美银行提供桐油,不会卖给其他银行。另外,义瑞商行替施美银行在桐油产地万县等地建立采购点,这样既降低采购成本也节省了一部分运行成本。

洋人和买办

李锐的创新模式为义瑞带来了三个好处:

第一,采购资金由施美银行以光票信用证的方式提供(向银行贷款,但没有利息),义瑞保证九十天内将桐油运到美国。(这种光票信用证类似收据,但不用出货单据,只是一种信用凭证)

第二, 桐油储运、提炼、出口一切费用由施美银行负担,义瑞只收取1%~3%的佣金,佣金浮动根据收购地不同而不同,实际很难达到3%,不过义瑞仅佣金一项就能赚不少;

第三,从采购到出口整个生产链全部使用义瑞的名义,义瑞保证不卖给第二家银行,而施美银行也保证不向其他商行买油。

除了第一条对施美银行来说有点风险,但考虑到外国人在中国有治外法权,也就无所谓了,双方立即签署了协议,义瑞正式成为西方资本家在中国的代理人,也就是买办资本家。

为了把义瑞商行牢牢地拴在施美银行这颗大树上,李锐可不仅仅从业务上下功夫,对西方这些吸血鬼来说,必须让他们尝到甜头才行,为此义瑞又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让步。

第一,让出“升称”所得利益,当时桐油计算单位是“担”,但是四川和汉口每一“担”换算成西方的重量后不同,前者比后者多5%,去除运输和提炼损耗后一年下来仍然能多出五六百吨。本来义瑞完全可以自己吃掉这块蛋糕,但李锐主动让出一半,这让施美银行方面非常高兴;尤其是1929年时值美国经济大恐慌期间,义瑞在未结清账单之前,先行送出三百吨,解了施美银行资金问题,这让施密期对他甚是感激。

第二,费用节余,义瑞代办桐油的费用都是按上海离岸美金上报,为了方便计算都是按平均值,但实际上要远低于平均值,一方面因为义瑞采取了不少降低成本的措施;另一方面,随着营业额越来越大,代办的费用平摊后就越低,因此每年下来都要节约几万美元。

对施美来说,每年清算不用向义瑞额外贴补费用就很高兴了,对于义瑞来说,当时民国政府还不管控外汇买卖,因此就把这块节余全部送给了施美银行,这让当时的负责人史密斯在施美的股东面前非常有面子。

第三,降低佣金,李锐当时要3%的佣金有些保守,业务铺展开后,运行成本逐年降低,义瑞最终结算时只收取了1%左右的佣金;即使在长江枯水期运输成本提高时也没有超过2%,仅这一项每年都为施美银行节约几万美金。

义瑞的诚心感动了施美银行,1931年负责人史密斯来华时主动提出,取消施美银行设在武汉的代表机构,该机构实际作用就是监督义瑞是否如实地执行了双方的约定。

买办资本家与金主取得了绝对的信任后,就开始了垄断市场的行为,这种扩张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把资本的残酷性演绎的淋漓尽致。

长江运输

当时桐油主要通过长江向外运输,但每年或多或少有一段枯水期,四川产地的桐油就无法及时运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沿岸的商行对此束手无策(原因很多,或者是钱的问题或者是管理问题),以天灾不可抗力为由应付买家延期供货。

与他们不同,义瑞投资采办了二百多条木船,重金聘请了许多有经验的船工,先后将八千余吨桐油分批运出来,按时向施美银行交了差;这使得义瑞和施美银行在业内取得了非常好的信用口碑,此后业务纷至沓来,一些小的商号被逐步挤出了市场。

除了干掉一些小商号,义瑞还凭借着出色的管理手段,生生把美国的“其来洋行”设在当地的集收购、提炼、运输于一身的桐油加工厂给干掉了,所用方法就是学习他们的长处然后不断改进、超越,提高收购价格、压低出口价格,最终其来洋行的利益越来越低,不得不退出市场。

在这场硬碰硬的竞争中,义瑞商行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经营活力;他们在技术上扩建储油池、采购先进的运输船,不断降低管理成本,这些是老牌洋行所不能比的,成本越低利润越高,义瑞得以不断扩展业务,分号扩展到重庆、常德、长沙、上海、香港等地。

另外在经营模式上也不断创新,当时大宗商品都是分期供货,先接订单然后再由中国方面采购,运到美国最少得两个月,这期间可能错失许多机会。义瑞不同,遍布长江沿岸的储存点,使他随时都能向美国提供充足的桐油,根本不需要分期,这让施美银行在同行业中非常牛气。

最后是情报方面的优势,李锐充分利用了美国与中国时差悬殊近12个小时的特点,延长办公时间,提前半天发送和接受两地消息,使得买进和卖出都能利益最大化。别小看这半天,时间长了义瑞在武汉等地的市场上掌握了先声,许多商号都紧跟他们步伐,长此以往义瑞便成了行业中的指向标。

义瑞的垄断也让一些人眼红,当时四川军阀王陵基见桐油行业有利可图,便扶持了一家名为“中原公司”的油行,并挖走了义瑞的一位经理。仗着王陵基身份,中原公司暴力干预桐油收购,打击对手、强买强卖,一时间搞得长江沿岸乌烟瘴气。

为了保持垄断势力,义瑞一方面寻求美方庇护,另一方面,暂时把“升称”所得3%的收益全部贴到收购上,抬高价格切断中原公司货源,他们没有货只能从武汉市场周转,结果武汉那边也是义瑞的,最终中原公司无利可图被迫退出市场。

义瑞在施美银行的扶持下,垄断了四川等地的桐油业务。当时武汉等地的市场价格波动几乎完全由义瑞维持,把利润空间控制得非常稳定,别人很难插进来。

据统计,义瑞每年向美国运输的桐油约二万余吨,占了美国市场的40%~50%。利润方面,以施美银行为例,从1928年签订合约起到1931年,总资本翻了近20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桐油业务;而据义瑞估计,施美银行在十年内仅在桐油一项业务上,就从中国赚取了约300万美金。后来施美由于业绩表现不俗被另一家企业吞并,史密斯来华,表示还想继续维持与义瑞的桐油业务,可见利润之高让他舍不得放弃。

当然,义瑞发展也非常快,从起初八千元启动资金,到1938年武汉失陷前,十年间总资本翻了300多倍,发展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以上就是买办资本家兴起与发展的大体过程,从中可以看到,民族资本家在实体经济上还是非常有头脑的,尤其是在竞争手段上,通过提高质量、技术革新、增加囤货、拉低价格等手段,牢牢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可惜的是,当时中国国情无法支持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只能沦落为买办资本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桐油   买办   史密斯   洋行   资本家   武汉   美国   中国   商行   手段   资产   竞争   业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