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宰相一步之遥的苏轼:在高开低走的人生中郁闷徘徊

大宋王朝早早就给了苏东坡一个美好的许诺,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兑现。

苏东坡像

我们今天网上流行一个词,叫作“苏”。说一个人什么都好,就说这个人的人设很“苏”。

苏东坡这个人,确实是没白姓“苏”,确实是什么都好。苏东坡是一个全才,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谈什么,苏东坡都是绕不过去的。论政治,他有政绩;论学问,经史子集四部的学问他都有;论宗教,他对禅宗也有贡献;论艺术,他在书法界是书法家,在美术界是画家,也懂一点音乐;论生活,苏东坡是著名的吃货,他还贡献了名菜东坡肉。

苏轼,字子瞻,“轼”就是车前面的扶手,“瞻”就是往远处看,扶着车前的扶手,就可以往远处看了。一辆车有没有扶手,不影响车往前走,但是一辆车没有扶手,那就不是车了。所以,“轼”体现的是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苏洵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也说明了对儿子的期望。

苏轼当时是大宋王朝的天才少年。他刚一入学读书,就显出聪明来了。他的科举之路比他父亲顺利多了,二十二岁中进士是很早的。古人中进士的年龄集中在二十八九岁,晚的话多晚都不新鲜,跟我们现在博士毕业的概念差不多。

苏轼中进士是在嘉祐二年(1057),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进士考试是选拔精英的考试,它不同于标准化考试,对主考官的眼光要求很高。欧阳修当时一看苏轼的卷子,就觉得这孩子真是了不得,将来一定会超过自己,表示老夫一定要帮这孩子出头。

糊卷考试的时候,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卷子,以为他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呢,本来想给第一,但是为了避嫌,给了个第二。后来苏轼参加释褐(授官)试的时候,又中了一个乙科——宋朝中乙科的,只有一两个人,甲科没有人。中国品评人物的传统,第一等永远是空着的,第二等没有特殊情况也是空着的。所以苏轼被定为二等,是很厉害的。这意味着,当时朝中的大佬们是把他当将来的宰相培养的。当时苏轼跟他弟弟苏辙同时中的进士,那天宋仁宗也很高兴,回去跟皇后说,我今天替子孙找了两个宰相。

《苏东坡品古图》

大宋王朝早早就给了苏东坡一个美好的许诺,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兑现。

我们都知道,后来苏东坡的一生并不得志。但是,到底有多不得志呢?毕竟当不上宰相和吃不饱饭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我简单介绍一下,苏东坡到底当了多大的官。

苏东坡做的第一个官,是凤翔府的签判。签判就是跟在长官身边,掌管文书,学习处理政务,相当于地级市领导的副手,是所谓的清流官,属于宰相培养计划的范畴。当时他二十六岁,这个地位还是可以的。他做凤翔签判任满了以后,朝廷本来想破格提拔他,直接当翰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荣耀的出身,相当于社科院研究员。但是又有某个大佬说,不行,越是要委以重任的年轻人,越要多历练,如果他真有才,历练一下也不会埋没了。不放这个卫星,还是按正常的程序,让他到史馆去历练。

江西南昌滕王阁苏轼像

后来就赶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不能完全认同,在京城待不下去了,辗转多个地方做太守。这么晃到四十三岁,因为上书的时候一句话没说对,被以讽刺变法的罪名抓起来。一个太守,被人像牵鸡犬一样,从任上抓走了。后来一查,发现他平时就经常写诗、发新法的牢骚,所以御使台就要杀了他,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要杀苏轼的时候,整个宋朝都震动了。宋朝的特点是士大夫和皇帝一起治国,宋太祖留下的祖宗遗法有一条是“不杀大臣”。你要是杀了大臣,就意味着国家的底线不要了。更何况苏东坡是先帝留给后人做宰相的,这么一个众望所归的人物,而且他也没做什么,就是说了两句话,写了两首诗。所以最后宋神宗也没敢杀他,把他贬到黄州,去担任团练副使,实际上是监视居住,这对苏东坡是一次比较大的打击。

苏东坡在黄州写了好多词。一个人一下子集中创作了很多作品,说明他很郁闷。而一个大文学家最终的成熟,往往就是在这样郁闷的日子。所以在一个大文学家的一生里,往往可以找到某一年,让这个人最终成为这个人。这种成就一个文学家的苦难,最常见的就是贬谪,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最容易遇到的一种苦难。我认为苏东坡就是在黄州的这几年,成为苏东坡的。在黄州的这几年成就了苏东坡,也成就了苏东坡的词。

后来,随着新党下台,苏东坡被宋神宗重新起用,回京做了起居舍人,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这是又往宰相的路上走了。神宗死后,哲宗即位,这就到了元祐年间(1086—1094),这在文学史上是很著名的一个年号。苏东坡做了翰林学士,相当于今天的院士,这对清流官来说,是一生中能达到的很高的一个荣耀。我们今天说“苏学士”,就是指他做的这个官,这个可以指称他一生的成就了。一切顺利的话,接下来他就等着拜相了。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本来新党下台,苏东坡作为被新党排挤的对象获得了政治资源,但是他回来以后,对司马光代表的旧党又不满了。这就说明,苏东坡对新党不满不是门户之见,他不是因为你是新党,我就看不起你,你就是旧党,我也照样看不起你。不是他为反对而反对,而是新党和旧党确实各有各的不好。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的人以为中庸是两边都讨好,以为这是混社会的道理。其实,中庸不是两边都讨好,而是居中持正。

这样,他在元祐年间缓慢地在宰相的路上前进着,做到了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部长级别。这时政局又变了,新党再次上台。宋哲宗改元祐为“绍圣”。“绍”就是“继承”,“绍圣”就是“继承圣人”,要继承宋神宗,又要玩变法。这样,就又说苏东坡诽谤前朝,一下子把他贬到惠州去了。那个时候,惠州是岭南,是瘴疠之地、蛮荒之地,流放岭南是最严厉的流放。这时候苏东坡已经五十九岁了,在今天也是快退休的年龄,在当时是垂老投荒。被贬到惠州去,他又是被监视居住,没有任何权力。这样,苏东坡的宰相之路,彻底中断了。

被贬到惠州两年后,他的政敌觉得又不解气:苏东坡这么可恶的人,才贬到岭南,居然还没过海。于是又把他贬到儋州去,儋州在海南岛。这里面也有他的政敌章惇的一个恶趣味。这个“儋”字音字形都跟苏东坡的字“子瞻”的“瞻”很接近,他意思是,你苏子瞻就配在儋州待着,这是一种人格侮辱。过海就是比过岭更严重的惩罚了,基本上就跟杀了你差不多了。到六十五岁的时候,苏东坡才被放回来,回来没走到开封,到常州就去世了。

这是苏东坡的第三次贬谪,是比贬黄州更悲惨的一次遭遇。所以苏轼晚年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本来是要做宰相的人,是要为大宋王朝做一番事业的人,但是到老也没做出这番事业来,一辈子就是被贬再被贬,贬黄州,贬惠州,再贬儋州。这就是这个宰相之才的一生了,所以说大宋王朝仿佛一直在逗他玩。

《现代阅读》杂志推荐

岳麓书社《张一南北大国文课》

文/张一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宰相   神宗   儋州   凤翔   太守   王朝   惠州   进士   文学家   扶手   郁闷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