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午门斩首是真的确有其事吗

在描写宫廷的电影、戏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宝座上的皇帝龙颜大怒,大吼道“推出午门问斩”,这时候金殿武士会将某个乱臣贼子拖出午门行刑。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么?午门真的是砍大臣脑袋的地方么?

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午门,午门在哪里,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出午门呢!

午门就是皇宫的正门,自然就是京城重地。因此对于能进出午门的人员,自然严格的限制,而且是相当严格的定制。

第一,皇帝

皇帝自然可以进入,午门上有5个门洞,等级最高的就是中门,也就是皇帝特权之门,只有皇帝才可以从这里经过。

皇帝进出午门的时候,还有很多的规矩。必须设置卤簿仪仗,体现皇家的威仪。在《大清会典》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

皇帝亲征,所有的銮驾、卤簿必须在午门等候,礼部则在乾清门等候,到了吉时,皇帝穿着战衣、腰挎配刀,从中门而出。

第二,皇后

皇后作为一国之母,一生之中,只允许大婚当日,从午门的中门,乘风舆由午门中门进入皇宫。《大清会殿》也也有记载:

钦天监上报吉时,銮仪于皇后册宝先行,在仪仗之中,女官四人从前领路,后面跟随七人,后面跟随大内侍卫。皇后的母亲,一干女眷家属,在住宅内跪送,而皇后的父亲,以及男家属,在大门外跪送。一直到午门之外,依仗才算结束。

其中也有例外,乾隆南巡之时,他的母亲,就是从午门中门而出,另外一个就是慈禧,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时候,逃跑和回归,都是从中门进出。

第三,王公大臣

大臣们上朝,必定要经过午门,这个也有样的限制。一般的文臣,都是从东偏门进入,宗室王公从西偏门进入。在旁边还有两个掖门,平常的时候,是不开放的。只有遇到重大的节日,或者大朝之时,官员分为文武,从东西掖门进入。

在皇宫之中,有一些特殊职业人员,也是可以在举行典礼的时候,“逾制”从午门的中门出入,比如随身的太监,钦天监的官员。

文武百官也是如此,按照道理他们的随从,地位低下,是没有资格从午门出入的。可是为了能够及时帮助主子做事,也可以跟随进入。当时在这个上面,清朝最初了很严格的规定:亲王郡王,只准带10人,贝勒贝子、一品大员只准带8人,二品三品带6人,四五六品带4人,其他只准带1人。

第四,文武进士

这个其实算特例了。在殿试之日,按照考试的名次,由鸿胪寺安排,单数从左掖门,双数从右掖门进入。殿试结束之后,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次的人,在典礼结束之后,可以从午门的正中而出,作为一种殊荣。

第五,外国的使臣

在大清的历史档案中,清朝皇帝面见外国使节的地点,有很多处。比如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还有一些大内的宫殿,可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乾清宫之内。

这些外国使臣,可以从午门出入,甚至一些极为重要的,还可以从中门出入。1903年,光绪皇帝接见德国亲王,亲王、使臣、翻译等一干人员,下马步行到午门,经过中门进入皇宫,一直到乾清宫,之后又原路返回。

从这里可以看出,午门这一个地方,必须是身份、地位、名分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资格出入,或者说皇权特许,才有资格进出。

这么庄严肃穆的皇家重地,当然不会成为杀人的菜市口,所以明清两代午门从没作为过砍头的“刑场”,哪个皇帝会在自己家门口杀人,明清处决人犯的地方都是在菜市口或者法场。

但是虽然没砍过人头,但并不是说午门外没死过人。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就在午门进行。廷杖是明代皇帝对大臣们的一种刑罚,大臣哪天招皇上不高兴了,皇上就让人把大臣拖到午门外,扒掉裤子打屁股。不要小瞧了这个“打屁股”,这可是能死人的。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有146人被拖到午门外打屁股,11人被当场打死。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有100多人被打屁股,17人被当场打死。所以民间和戏剧里就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综上可知,午门和砍头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为什么民间会有这种说法呢,或许是因为午门作为紫禁城南大门显现威严气场,或许是因为那被红墙围绕的“凹”字形广场透露的压抑感,抑或许是那很久之前流行过的廷杖制度。

古时紫禁城对于百姓是威严的、是神秘的、是遥远的。普通百姓将“推出午门问斩”的剧情写入了戏剧和小说,用这种方式来体现那居住在深宫中的天子的存在与威严。所以说,推出午门斩首是不存在的,只是民间戏剧和小说编造出来的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午门   吉时   菜市口   大内   廷杖   使臣   大臣   皇宫   皇后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