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航空燃料蓄势待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强 北京报道

10月28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研究报告:现状与展望》(下称《报告》)指出,考虑到全球航空业的复苏以及碳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将成为航空行业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最有潜力的减排措施。

SAF是传统航油的一种低碳替代品,主要由废油脂、农林废弃物、城市废弃物、非粮食作物等加工合成而来,因此被认为是“可持续的”航空燃料。

《报告》指出,使用SAF几乎不需要对现有的飞行器及航空基础设施进行额外改动,但与当前用于航空的主流航油相比,SAF可减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减排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各主要经济体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路线图。在全球大势的影响下,诸多碳排放较高的行业都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对于航空行业来说,碳减排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报告》援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数据指出,2019年航空领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整体排放的1.8%(约1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预测,伴随着航空产业的持续发展,如果不做出额外的减排努力,仅国际航空业务在2020-2050年期间累积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将占到全球同期总排放的7.0%。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空业务整体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报告》指出,未来随着航空行业的复苏,航空业的碳排放也将因业务量的回升而持续上升。碳减排,同样是中国航空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挑战。

目前,针对航空行业的碳减排,各界已经有了各类减排的思路,诸如创新飞行器技术、提高运营与基础设施效率等,这类常规技术领域的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潜力相对有限;此外,尽管电动汽车和氢能汽车现在是最火热的市场板块,但电动飞机和氢能飞机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投入和开发。

因而,SAF也是目前被业内普遍认为,最有潜力的航空业碳减排措施,而这也需要全球航空业更大规模地使用SAF来替代传统的航油。

当前,SAF的应用生产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国内也有了相应的研发和应用项目。

今年9月19日,中国石化对外发布消息称,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已经正式获得由中国民航局适航器审定司发布的生物航煤适航证书,表明该公司此次油脂加氢路线生产的生物航煤和3号喷气燃料全部通过适航标准。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拥有国内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该装置于2020年8月建成,年设计加工能力10万吨/年,采用中国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航煤生产技术,装置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在今年6月产出首批纯生物航煤600多吨。

在航司方面,2011年以来,国航、东航、海航等多家航司都相继完成了SAF验证飞行。此外,波音公司也已经与中国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在生物燃料、绿色制造和行业标准等领域,进行技术研发。

《“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应用取得突破,力争2025年当年可持续航空燃料消费量达到2万吨以上,5年累计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消费量要达到5万吨。

《报告》指出,当前SAF的应用成本较传统航空燃料要更高,因而政策面的强制性和推荐性的SAF掺混比例,将是影响消费侧需求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当前的产业链各环节上,产业的供需两侧多处于知识储备阶段,在产能、技术、原料供给和成本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障碍和瓶颈。

同时,SAF原料分布较大、可利用量大,为SAF的原料供给提供了保障,但收集和加工成本高、技术路线较为单一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该行业的发展。

根据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统计,当前全国SAF在运营产能和规划产能总计约15万吨/年。

《报告》指出,未来随着航空业碳减排的推进,在未来潜在政策引导下,SAF供需两侧均有快速增长的潜力。从理论产能角度来说,如果中国当前现有及规划的生物柴油加氢产能进行扩建,用以制备SAF,再加上现有的SAF产能,预计2025年SAF的总潜在产能可达到205万吨/年,届时可满足当年中国航油总需求量的4.5%。

但另一方面,《报告》指出,目前SAF领域尚需要更系统的顶级设计,在政策激励和市场自我推动机制方面进行完善,多方协作将是现阶段市场发展的关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可持续   燃料   航空   北京大学   蓄势待发   产能   中国   石化   航空业   潜力   领域   生物   报告   全球   行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