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山头,为何会打成一场举世瞩目的大战?

在中外战史上,上甘岭战役以作战地域之狭窄,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之残酷激烈,火力之猛烈,双方伤亡之惨重而著称于世。

交战双方反复争夺的地域,仅仅是朝鲜中部战略要点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的两个高地,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战场地域内,双方就倒下了2万名军人,其中有6000余人永远将生命留在了上甘岭上,可见这场战役是如何之惨烈。当时,美联社就称其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更有我军老帅评价:“未来的防御战,要像上甘岭上打肉磨子”。

此战对于我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美军原本打算只用5天左右时间,付出200人伤亡就能攻占上甘岭的两个高地。结果打了40多天,伤亡近万人,却只夺取了其中一个高地的一小部分,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要理清上甘岭战役的具体情况,首先要从当地环境开始。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平康东南约19公里,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海拔1061.7米,南面山脚下,有五个高地,酷似张开的五指,而上甘岭,则是五圣山最重要的前哨阵地,在我军军史中,上甘岭战役围绕两个高地群进行作战,分别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两个高地和五圣山之间,有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叫作上甘岭的小村庄,这就是这次战役命名的来源。

上甘岭战役,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规模大”,战役规模大,参战部队多,我军先后投入三个步兵师外加一个步兵团,以及11个炮兵营共计4万余人的兵力,“联合国军”则投入三个步兵师又一个空降团、一个补充师和若干独立部队,以及炮兵18个营,坦克2个营,飞机100余架,参与进攻兵力达7万余人。这规模,不折不扣地达到了战役级别。上甘岭战役我军胜利后,”联合国军“再未敢向我军发动哪怕是营级规模以上进攻。

第二是“时间长”,长期坚守,长期作战,战役长达43天,惨烈程度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第三则是“战场窄”,双方如此密集的兵力火力,只是为了争夺一个区区不到4平方公里的连级阵地,战役的惨烈程度,双方的兵力火力消耗,都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

可以说,上甘岭战役,是整个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是山地攻防作战的教科书式战例,任何一个强国,任何一支有基本素质的军队要研究山地作战,上甘岭战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是让任何敌人、任何对手都胆战心惊的意志力的证明。

此战的发生背景是,在中国加入朝鲜战争后,中美双方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运动攻防战,逐渐将战线固定在了三八线南北一带。就中朝一方来说,因国力军力较弱,实际战争能力有限,能达到这样一个结果,是以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为代价的,已经很难再进一步。

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一方来说,本来拥有可以将战线推进到鸭绿江的巨大国力军力优势,但在美苏冷战对峙的大环境下,他们也不能在这场战争中投入更大的力量,又无法承受人员的过大损失,便只能逐渐转攻为守,追求以强化目前战线为基础来达成停战的目标。双方进入了长时间进展艰难的打打谈谈之中。而中朝一方由此获得了喘息之机,加强了部队调整、阵地防御和后勤输送,战斗力得到了恢复。

进入1952年秋季后,为使换防部队得到实战锻炼,并争取战场主动,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向联合国军发起了全线战术反击。联合国军一时被打得手忙脚乱,士气陷于低落。在这样的战场形势下,联合国军总部为了报复中朝军队的战术反击,扭转目前战局,同时改善阵地防御态势,并在政治上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因而发动了旨在夺取朝鲜中部上甘岭地区,志愿军据守的两个前沿阵地的小规模战术行动,代号“摊牌行动”,这就是本次战役发生的背景。

上甘岭战役的美方直接推动者,是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里特上将,其作战决心来源有两个,其一是志愿军在秋季发起的反击作战的压迫,其二属于私仇,他的儿子小范弗里特是B-29轰炸机飞行员,1952年4月4日,他的轰炸机被志愿军高射炮兵击落,尸骨无存。老年丧子的范弗里特自然表现出对我军的仇恨,不足为奇。

作战之初,范弗里特和整个美军设想的,这只是一场中小规模的山地进攻作战,他们只需要出动4个步兵营就可以拿下上甘岭,事后他们一定后悔了,这就是在做梦,而且是一场噩梦。

狡猾的美军,开战前还玩了一出把戏,为隐蔽其作战企图,进行了一系列战术欺骗:14日这天,美军攻击上甘岭两高地的同时,在上甘岭西侧的我391高地北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和250高地,也实施了钳制性的多点佯攻。这副全线进攻的架势,成功地达成了蒙骗效果,造成我第十五军对敌真实的企图一时莫测难辨。

同样是15日这天下午两点,美军在朝鲜北纬38°线以北80多公里处,一个叫库底的小渔村附近,发起了一场百多条舰艇参加的佯动登陆作战行动,比两年前麦克阿瑟仁川登陆的规模还庞大。这不能不让志司高度警觉。与美军库底行动相比,上甘岭战斗完全可以先往旁边放一放。当年好几位师团级指挥员,都判断至少两天之后,美军才会重点攻击上甘岭。

因此,上甘岭战役爆发的头两天,基本上都是我45师甚至135团以自己的力量,在苦苦支撑,之所以没有立刻被敌人夺取阵地,主要得益于战前15军精心构筑的坑道防御工事体系。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经过精心的伪装和预备,上甘岭战役开始,美军集结320门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47辆各种型号坦克、50余架轰炸机开始向我上甘岭一线阵地进行火力准备,其中直接攻击597.9(美方称为三角形山)和537.7高地北山(南山当时在美军手中)的火力就在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这是美军即使在二战中也没有达到过的火力密度——每秒6发炮弹在志愿军阵地上炸开。

应该说,战斗的第一天,无论是45师还是15军,乃至整个三兵团,都对上甘岭美军进攻的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力挽狂澜的,是志愿军官兵高昂的作战意志和较为充足的战前准备,以及最最宝贵的——坑道工事。

15日7时40分,经过了一个晚上的准备,美韩军再度猛攻,又是一场残酷恶战,我守军因伤亡过大,597.9高地除了西北山梁上的2号和11号阵地外,都被美7师占领。在537.7北山,守军也在经过苦战后,于12时40分退守坑道,表面阵地全部落入韩2师之手。

上甘岭战役是“小山头上打大仗”。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的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主席,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一得一失。”

从10月23日起,上甘岭的战斗不仅成为朝鲜战场聚焦之处,新华社、美联社也开始连续集中报道,一时间,上甘岭两个面积仅3.7平方公里高地,为中、美乃至全世界所密切关注。

由于上甘岭的上述地理特点,我军和敌军都必然,也只能打成添油战术,双方都是陆续往里不断添加兵力火力,就像两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却都挤在巴掌大的小屋里,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谁也无法闪避,双方都鼻青脸肿,血流满地,都没有退路。但最后,倒下的是敌人,站立着的是我们。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因此,上甘岭战役,一开始就是美方设计的表演战,原只是想让世界看到美军轻松获胜的强悍,结果却演砸了,我军反借着上甘岭这个小小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军队的傲骨和风采。所以,上甘岭战役不是单纯的军事战,而是一场关乎全局的政治战,堪称朝鲜战争的转折点,那它成为一场举世瞩目的战役,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一场战役,打出了军威国威,但最可爱之人的惨烈付出,是我们和平年代之人无法切身体会到的,那山,那水,那些人,都值得我们永远地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上甘岭   朝鲜   志愿军   举世瞩目   作战   国军   高地   我军   阵地   战役   美军   大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