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还是“斯人”?应更多关注争论背后的意义|文艺观

近日,有关“是人”与“斯人”的问题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话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当天阅读量接近4亿。

大部分网友指出,记忆中早年的语文课本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现在的课本成了“是人”。也有语文教师指出,自己在教授过程中会强调“是人”而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出现错误。

各版本书籍纷纷现身:确有两种写法

这一次“是人”与“斯人”之争引起热切讨论,不少网友在回忆学生时代的同时发出质疑:究竟是记忆偏差,还是教材变了?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

据考证,的确有教材使用“斯人”。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出现过“斯人”的版本。但人教多个版本,以及2009年北师大版语文课本、2009年苏教版课本等,皆使用”是人“。

另一方面,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表态称,人教版语文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教材都沿用“是人”。

《孟子集注》。

《孟子注疏解经》。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社交媒体上也对此事做出回应,他称,课文所选自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并没有改原本就是“是人”。有汉语言专业学生则翻出古文原文,相对权威的古籍如《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以及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原文确为“是人”。

专家:二字意思相同,古文特点不可忽视

“是人”与“斯人”存在什么差别吗?记者查阅各方观点,无论是出版社还是高校教师,基本一致认为,二者意义基本相同,都是表示“这”的意思,“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个问题不用太计较,一般不影响准确交流。”

那为何会同时出现两种版本?从事语文教育、古汉语领域研究的多位专家指出,讨论这个问题时也应当考虑到古汉语的传播特点和汉字的演变。汉字自身有其演变的过程,同时,古人在引用或间接引用文献时,也会出现混用情况。

引用为“斯人”的古文。

引用为“斯人”的古文。

温儒敏此前在社交平台就表示,古诗文向来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在这篇文章中,“是”和“斯”的本义是完全一致的。

另一说法是,在还没有印刷术时,除了文字表述的道理要说通以外,还要以当时朝代的官话为发音,从而便于传唱。但归根到底,“是”与“斯”在这篇古文中同义,在声调义理上也都能解释得通。

温儒敏在微博上的解释。

讨论中,也有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学生解释,古文传播与流变中本就存在各种错漏和变体,“类似于同音字、通假字,是正常的现象。”

“是人”与“斯人”实际上就是版本不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存在语义分歧。因此,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情况而言,可以说“是人”与“斯人”都是对的。

为何多次引讨论?辩论“答案”本身应引发思考

有网友解释,出现这种“集体记忆差错”的原因在心理学层面称为“曼德拉效应”,即大众对事情持错误的印象,导致集体记忆与历史不相符。

也有分析指出,“斯人”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是人”多,也显得更具“古文味”。“登斯楼也”“斯是陋室”,用于表示“这”的时候,“斯”出现的频率确实比较多。

百度搜索框、常用输入法输入“天将降……”,都会出现“斯人”。

此外,社会面普遍认为人教版比较权威,但编辑声明人教版教材一直都是用“是人”,而很多其他教材用的是“斯人”,所以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正统”的讨论。

“斯人”还是“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怎么读……有关文言文和古诗的类似讨论其实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而讨论背后我们其实也需要意识到,这一场“是人”与“斯人”之争,在唤醒网友学习文言文的记忆的同时,其实也透露出更多对于语文教育、思考模式的反思。

对于这两个字的辩论,实则反映了大部分网友对于“唯一正确性”的追求,我方正确,你方就不正确,而写在语文试卷上的答案只有一个……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是否也常常贯彻着“真相只有一个”的思路?在进行文言文字词句和名篇学习的过程中,大家是否仅仅停留在记诵、默写的阶段,而没有机会进行更进一步的意义探究和对古文字的学习辨析?

当习惯了一种“阅读—接受—验收”的学习模式,仅将对古文的学习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表面指正,就很容易困于非此即彼的陷阱,而非获得真正求索的能力。

古汉语、文言文的发展流变亦需要学科知识和大量阅读进行支撑和理解,对一个注释的解释与讨论,可能需要一整篇论文和数部参考文献加以溯源、推敲、佐证,对“是”和“斯”囿于表面的讨论和“对错”的二维争辩,则显得我们大部分人尚需“修炼”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人文积累

【记者】关雨晴

【实习生】丘瑜 张茗嘉

图片来源于微博

【作者】 关雨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斯人   孟子   注疏   集注   汉字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言文   古文   课本   文艺   语文   意义   教材   记忆   版本   网友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