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中学扩散,关键要“人尽其才”- 特评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过去,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扎堆任教的中学,多见于一线城市的“牛校”。但是最近,此种现象逐步扩散到二三线城市的中学。


最近,浙江省温州中学公布了今年招聘上岗的新任教师,11人中有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1人中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是硕士毕业,甚至还有1人曾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其实,名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的基础教育学校、基层岗位扩散,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不只温州,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此前拟聘教师名单中同样名校毕业生扎堆,拟聘22人中15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3人是硕士研究生。有人总结说,继“考研倒流”之后,名校毕业生“就业倒流”也开始了。


名校毕业生“就业倒流”,向二三线城市中学扩散,跟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学历普涨的大背景密不可分。《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增长了一倍。高校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不断壮大,当其流向就业市场时,必然会抬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学历。因此,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提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未来也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名校毕业生“就业倒流”,向二三线城市中学扩散,当然有就业压力增大与社会心态变化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对不少名校毕业生来说,二三线城市经济尚可,教师职业相对稳定,发展前景可期,待遇水平还行,其实算是不错的就业选择了。同时,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充实到二三线城市基础教育学校,也有利于推动地方教育生态的改善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不过,也有人认为,名校生到二三线城市中学任教,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副作用”。一方面,学历普涨带来的溢出效应,会导致“人才浪费”“大材小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会对普通师范生形成“降维打击”,也会进一步加大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


事实上,教育是“不封顶”的事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是好事,并不存在“大材小用”之说。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用很大篇幅谈教育,还特意引用了一个说法——“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教书真不只是教课本知识,教师的学识见识、人格魅力、先进理念,对培养学生至关重要。最优秀的人才投身基础教育,值得鼓励和点赞。同时,教育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现实看,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人才扩散也是一个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逐步推开的过程。


实际上,名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中学扩散,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教学质量、长久留住人才,也就是说如何做到“人尽其才”。因为教师既要有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又要有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学得好不等于教得好,学霸不见得就是好教师。因此,学校将名校毕业生招进来后,还要做好教学培训,真正实现“人岗适配”,使之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名校   淮安市   毕业生   中学   大材小用   北京大学   人尽其才   城市   温州   基础教育   人中   学历   规模   关键   教师   学校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