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古城1000年

莱阳是千年古县,莱阳县城自公元650年迁至现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有1300年历史了。

据文字记载,历史上莱阳古城曾经经历11次战火洗礼。莱阳县城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已经面目全非,由一座古城,变成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追溯历史,见证一下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变迁。

1初建县城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位于今照旺庄发坊的昌阳城被洪水淹毁,迁县治于现莱阳城址。


时莱阳归莱州管辖。隶于河南道。据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城池唐代永徽初筑,为土城,周围六里,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周边有护城河。设四个门。


2首次被攻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红巾军将领毛贵率军攻陷莱阳。为有记载的第一次莱阳县城被外军攻破。


从此开始了莱阳县城的毁毁建建。时莱阳属般阳路总管府,隶于山东东西道

3明代


1368年(明洪武元年),知县贾则智于城内建文庙。时莱阳属莱州府。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指挥邓青复筑。


1440年(明正统五年),知县郭敏重修。(明弘治二年),知县吴昂又将城门用铁皮裹上。


公元1511年(明正德六年),刘六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城池,焚毁县衙。


1515年(明正德十年),官府重修县衙。时任都给事的莱阳人李铎上书朝廷得到获准,皇上下令用砖砌墙。


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知县司迪督修砖城。周围七里,高二丈一尺,护城河宽一丈五尺,深五尺,城墙上修有敌台十六座。重新命名了四门,东门叫望石、西门叫太平、南门叫迎仙、北门叫旌旗。四门上各建有城楼。

县志记载:“城始固矣”,这个县城算是坚固了。明朝中叶至清朝,城厢(关)区域划为:忠正、宣化、杏坛、迎仙、贤古、东北关6坊。

嘉靖三十四年,知县牛山木重修,在城墙四角各建一个角楼。这个牛山木便是“遍毁境内诸寺”的知县。


嘉靖四十二年,知县董勋于北城墙上建宴海楼。


万历三十三年,知县蔡梦齐于城东南角建文昌阁。


时城内建有县衙、文庙、七十二坊、城隍庙、游仙宫、左公祠、兴国讲寺(大寺庙)、丹阳殿关帝庙、观音庙、火神庙、药王庙、宣政寺(小寺庙)、真武庙、文昌阁等。


毁毁建建

1癸未邑难

1642、1643年(崇祯十五、十六年)清兵两次进攻莱阳,1643年2月6日,清兵破城,城墙和城内建筑毁坏严重,莱阳遭清兵屠城,知县陈显际战死,莱阳士绅百姓死者万计。


莱阳县城遭到最严重破坏的一次。后由府推官胡守德、知县关捷先重修。

2清代

1668年,莱阳地震,游仙宫石碑、咸福坊倒塌破坏。清乾隆三十七年,城墙实行承包责任制,分段包给各乡社,随坏随修。后来维修城墙费用按亩摊捐。


嘉庆十二年,县民马瑞积进京上访,工程停了下来。后来道光年间知县杜丕谟、李铄、张涵又相继修葺,光绪十一年,知县沈葆琼重修。

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捻军首领李成、张乐行围攻县城未克。


1867年(同治六年)6月,捻军首领任柱、赖文光攻县城未克。


1909年(宣统元年)知县朱槐之第五次修文庙。

3建国前

民国十七年夏,田益三攻城劫狱,烧毁县衙刑科和户南科。


民国二十一年秋,刘珍年与韩复榘胶东混战,将城墙打穿。次年,县长杨酉桂补修。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城内有县署、仓库、监狱、文庙(孔庙)、左公(左懋第)祠、文昌阁、关岳庙、游仙宫、城隍庙等建筑,并有宋琬、张梦鲤等名人故宅。遍布大街小巷的七十二座牌坊,当时在北方也极为有名。

1938年3月,莱阳城垣被拆除。


1939年5月30日-6月2日,八路军和抗日联军与日军在莱阳城激战,日军败退。


6月,莱阳县城遭日军轰炸。


1947年12月,莱阳战役打响,激烈的战事,致莱阳老城残存城墙和建筑受损严重。

建国前,莱阳城内有大小街巷27条,政训街、大寺街、小集街为主要街道,路宽6米,至1949年,城区道路总长14.2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莱阳   城隍庙   莱州   捻军   县衙   清兵   知县   城内   城墙   县城   古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