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征文(2)- 兵心无名,青山永记

我所在的地方位于深山腹地,这里曾经与世隔绝,人迹罕至。

在崇山峻岭间,盘踞着一条委蛇曲折的山路,这条路的一侧是陡峭的石壁山体,一侧是深达数百米的绝壁悬崖。在道路的尽头,是一座孤单的营房。

那里,是我挥洒汗水的地方,我的连队,我的家。在那儿的人,对外交流时都不太习惯先说自己的名字,而更喜欢用三个字来代表自己——“山里人”。

略显青涩的脸庞上闪烁着坚毅的目光,是这群“山里人”的醒目符号,这符号发自一代代官兵笃定的坚守,源于一茬茬官兵传承的特质。

为哨所官兵提供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的,是一座土木结构的老式民房,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房子。听老兵讲,这里曾是最早进驻哨所的六名官兵工作生活的地方。

入驻之初,老房子连个厨房都没有,官兵只好在屋檐下垒了个简易的灶台。遇到下雨天,灶台前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雨水噼里啪啦往锅里滴。冬天时常大雪封山,吃菜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采买,然后肩挑背扛运回来。

进驻没多长时间,上级命令哨所官兵将数百根一百多公斤重的水泥杆运到山脊上,然后在水泥杆间拉上铁丝网。

刚开始,他们雇佣老乡的骡马往山上运。山高坡陡,骡马行进十分艰难,没过几天,老乡们就不来了,还撂下话说:“你们就是给再多的钱也不干了,家里的牲口受不了”。

就这样,官兵们不等不靠,你抬我扛将各类物资运上了山。找水源、建场地、修道路、栽护栏,老房子里陈列着老班长们初建时的奋斗剪影,同时也是他们血汗交融的青葱岁月,更是无名兵心的深沉诉说。

为哨所官兵提供精神寄托与感情呈现的,是营区边一片郁郁葱葱的楠竹。

在这里,有着官兵们对老兵们的深切思念,而寄托这一思念的是一块块写满字的名牌。名牌取材楠竹,老兵复退前加工打磨,并在上面绘制对于哨所官兵的寄语,悬挂于老兵林内。

这里的战士虽大多不善言辞,但深知奉献的意义,深知祖国的含义。这片竹林,接续着一茬茬官兵在这片山里的奋斗努力,记录着深山密林中勇敢穿梭、悬崖峭壁上无惧坎坷的无悔青春,镌刻着默默无名但却赫然有名的国宝卫士。

也许战士的青春终将逝去,老兵林却一直铭记着这群朴实的无名战士。


最后,我们再来走近这些情满深山的无名卫士。这里的官兵,有的还是稚嫩少年,有的则已经在这深山之中坚守了十几年。不需要谁永远记得他们的姓名容貌,大山中的一条条小路、一个个足印、一颗颗小树、一件件事物,不会忘记他们的无悔奉献。

在哨所的哨位上,远远能看得见哨所官兵“情满深山”的无声告白。这告白,是对于绵延青山深沉的爱,是对神圣使命的刻骨铭记,更是我无名、国有名的铮铮誓言。

这告白,映衬着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下都毅然挺立的身影,见证着一代代无名卫士挥汗如雨、迎风战雪的矫健身姿,更传承着扎根深山,护好国宝的使命担当。

作为“山里人”,我们一茬茬官兵守在这里。这里,有着一望无际的青山林海,清脆空灵的鸟叫虫鸣,还有一群和我一样沉默无名的人。

也许有一天,我们永远离开了这儿,也许有一天,没人再记得我们曾经在这驻守过。但只要祖国安康,家安民乐,即使没人记得我们的名字,我们也并不感觉落寞。

因为我们知道,祖国不会忘记我们,这绵延的青山也同样不会忘记。

作者:李学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青山   矫健   骡马   哨所   灶台   官兵   国宝   深山   卫士   铭记   告白   深沉   祖国   战士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