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养生!“阴阳”“五行”与古琴音乐的治疗观,原来渊源如此深厚

古琴养生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中医“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的体现。“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儒家是节制中和的理性主义思想,用音乐修身养德,保持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用音乐养性悟道,追求人体内“小宇宙”和人体外“大宇宙”(自然)的协调。



从先秦时代就出现了“自然乐论”倾向的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音乐美的物理性准则,在生理和心理层面调节人体功能,追求人和宇宙的和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产的言论中阐述了音乐与“六气”“五行”的关系:“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这里的“六气”可以理解为天地阴阳之气,阴阳运行而生出代表天地万物有序运行的五行概念。医和认为“五声不调则疾病生”的理论也是建立在“五行”“六气”基础上的,他把不符合“天之道”的“淫声”归结为导致灾害和致病的因素之一,只有五节有序,不淫不哀,才能一方面保持个人身体健康长寿,另一方面也使社会长治久安、民心和顺。


《周礼·天官》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在规定的“疾医”的职责中就包括通过对声音的监测来诊断疾病。《黄帝内经》将“五音”与“五脏”的气化现象结合起来,用以测知、调理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即“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肾在音为羽”。《史记·乐书》将五行、五音、五脏比附对应在一起,意在强调音乐对人的身心和德行影响作用:“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



从历史的发展看,“阴阳”“五行”的概念内涵经历了一个从实体到抽象,从一般到哲学的转变,从早期用“背阴朝阳”解释阴阳,用5种实在物体解释五行,慢慢转变为阴阳二气的辩证关系,5种不同事物的属性变化,再逐渐抽象为元气论和五行象数思维模式,“阴阳”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变化之源,“五行”则是复杂现象背后的联系和规律。中医学在实践中结合对季节、物候、音声与疾病的观察,逐步淘汰主观的联系最终确立物性变化的规律,使“五行”成为一种系统思维工具。“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与比附,是传统哲学语境下的自然观、宇宙观在音乐与健康关系中的体现。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和音乐养生观是中医学五行体系的分支,中医学对于“五音五行”的理解和运用亦存在着不断发展的过程。《黄帝内经》不仅最早阐述了五音理论,也是记载该理论最为丰富的中医典籍,虽然提出了“五脏相音”“五音建运”“五音闻诊”的理论,但其具体内涵和临床运用方法并不明朗。后世医家注解和非经类医书,对此都有进一步的阐发,并显示出越来越注重临床应用的倾向。如《备急千金要方》在五音、五声、五志对应的基础上,加入了5种乐器的对应:“角音人者,主肝声也,肝声呼,其音琴,其志怒……徵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宫音人者,主脾声也,脾声歌,其音鼓,其志愁……商音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其志乐……羽音人者,主肾声也,肾声呻,其音瑟,其志恐”。



施发在《察病指南》根据“五脏相音,可以意会”这一理论提出五音的表情性质:角声应肝“悲而和雅”、徵声应心“雄而清明”、宫声应脾“慢而缓大”、商声应肺“促而清冷”、羽声应肾“沉而细长”。在这一基础上总结出各个脏器的病理状态:“声悲是肝病”“声雄是心病”“声慢是脾病”“声促使肺病”“声沉是肾病”,并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判断五脏病机的转变和六腑疾病的虚实上。


《类经图翼·类经附翼二卷》从琴弦的长度和音乐色彩的角度对五音进行描述:宫为“极长极下极浊”、徵为“次短次高次清”、商为“次长次下次浊”、羽为“极短极高极清”、角为“长短高下清浊之间”。当代医家干祖望发展了五音闻诊理论,干老的五音理论,即不是5个音,也不是5个调,而是抽象成不同的声音属性,从音色、音调、音高、音域角度查看病理状态:“音调属足厥阴,凭高低以衡肝气之刚怯;音量属于太阴,别大小以权肺之强弱;音色属足少阴,察润枯以测肾之盛衰;音域属足太阴,析宽窄以蠡脾之盈亏。肝刚、肾盛、脾盈,则丹田之气沛然而金鸣高亢矣”。



“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临床运用指导,没有这一理论,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养生观念无从提起,更谈不上用音乐调节自然、社会、身心的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天人合一。正如张仲景所言:“律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知律吕声音之道者,可以行天地人事也。律吕相感而声音生,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此矣”,“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自然、生命人事的哲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气韵生动”“弦外之音”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倾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使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他文化”音乐治疗的重要特征,把这一音乐治疗观念运用到当代中医音乐治疗的实践中,就必须回归“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的传统文化语境,理解这一理论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才能从中挖掘出现代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王思特,张宗明

《古琴养生文化视角下的中医“阴阳”“五行” 音乐治疗观》


图片:POCO摄影网@龙爷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黄帝内经   阴阳   自然观   古琴   中医学   音乐   渊源   深厚   宇宙   观念   中医   疾病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