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对孩子影响有多大?看了10秒监控录像后,我彻底崩溃了

“这个家庭,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尖叫,没有停止的尖叫。如果妈妈再不改变,我相信她在这个家会众叛亲离。”


这是《超级育儿师》中,育儿师兰海对一个家庭观察之后的评价。


这个家庭之所以向栏目组求助,是因为他们4岁的儿子浩浩非常爱闹,蛮不讲理,经常声嘶力竭的哭。


而育儿师带着摄像师、监控器到家中观察,却发现浩浩是一个完全能独立的孩子,而他经常哭闹的根源在于妈妈。


妈妈每天早上都是吼着叫浩浩起床,之后从吃饭、刷牙、玩玩具到出门,每件事也都是在责骂和嘶吼中完成。



育儿师为了让妈妈意识到问题,把她在家中吼骂孩子的声音集中起来,带妈妈来到一个专门的声音放映室,把这些声音播放给妈妈听。


音箱中不断传来妈妈尖锐刺耳的声音:


“烦死了,天天都是这样子……”


“坐那!怎么回事啊你!”


“你能刷牙吗?站起来!”


“不要再烦我了,你自己记住!……”


“要抱什么抱,不抱!”


妈妈只是听了一小会儿,就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哭泣,她哽咽着说:


“我听到我的声音,恐惧、害怕,感觉他们(指丈夫和孩子)肯定也会怕我,所以如果不是我的家人,可能就不想呆在那个家里。”



育儿师轻声的问妈妈,那你能感受到听到这样声音的浩浩,他会是什么感受吗?


妈妈痛哭着回答:


“恐惧、害怕、逃避、心烦、不想听……”



小浩浩面对的困境,其实也是我们身边很多孩子正在经历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吼过孩子,可能转念就忘了,可在孩子心里却早已经历过了一场海啸。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是毁掉孩子一生的根源。


这些充满了负面情绪的语言,其实都是毒教育的一种,他孩子的人生颠覆、拧巴,活得憋屈。



父母间相互诋毁

让孩子内心撕扯



曾经有一项针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心理普查,其中有个问题是:“你最害怕发生事情是什么?”


回答最多的是:


“最怕父母互相指责,说对方坏话。”


曾有篇学生日记在网上大火:


“每次学校让报兴趣爱好班,我都不敢对妈妈讲。


因为到交学费的时候,她总会说:


‘你爸没什么用,赚得少花得多,害得咱娘俩省吃俭用!’


我维护爸爸,怕妈妈会不高兴。


我顺着妈妈说,感觉是在背叛爸爸。”


父母间彼此中伤,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


因为在孩子心里,他是由爸爸和妈妈组成的,两个都是最爱的亲人。


当任何一方被否定时,都会让孩子内心冲突,陷入自我否定。


这极大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就像心理学家萨提亚曾说:


“父母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强迫孩子站队,会让孩子内心扭曲和分裂,对孩子的性格、婚姻,会造成莫大的影响。”


父母间相互贬损,无论谁赢了,最后输掉的都是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乌海》

哭穷会破坏安全感

限制孩子未来的种种可能



在一期《少年说》中,有位16岁的男孩吐槽妈妈从小学开始就骗他说家里很穷,这一骗就是十几年。


他记忆中,父母的口头禅是“咱家不富裕,钱你要省着花。”


就连小时候买支笔都要和妈妈磨半天,还经常担心哪天就吃不上饭了。


突然有天,家里添置了一台车,他以为苦日子到头了。


结果,父母告诉他说那是买彩票中的!


于是他天真地以为家里很穷,从来不敢乱花钱。


直到长大了他才知道,全家只有自己过得穷困潦倒,而父母都在过好日子。



妈妈不上班却每天还护肤美发,爸爸全身名牌吃着大鱼大肉。


他十分委屈,质问妈妈,“为什么要坑你儿子啊?”


面对儿子的吐嘈,妈妈表示:


“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上,你要省着点花。”



相信很多父母都对孩子哭过穷,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勤俭节约,感恩父母的艰辛。


却从没想过,不断哭穷,会让孩子养成“穷思维”。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学名词:稀缺心态。


他发现,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状态下的孩子,会逐渐形成这种稀缺心态,越是缺什么,长大越会在乎什么。


在孩子的眼里,稀缺的如果是钱,那么他会一直思考怎么省钱、存钱。


长大后仍看不到赚钱的机会,不愿尝试风险类投资,担心自己生存安全受到威胁。


但,这可能培养不出创造更多财富的孩子。


因为如果不去创业,马云也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中国首富。


不去炒股,巴菲特也不能知道自己能变成一代“股神”。


哭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抹杀了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


而更糟糕的是,哭穷的家庭,会让孩子从骨子里怕穷,到后来复刻了自己父母“怕穷、哭穷、过穷”的人生。



为孩子贴上“标签”

毁掉他的一生



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一个18岁少年犯。


除了简单哼哈,少年犯并不想同这位记者多讲些什么。


记者就这样在旁边静静观察,终于等到了这一幕:


少年的父亲来探望他,隔着厚玻璃,爸爸第一次对他说出那三个字“对不起。”


男孩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他声泪俱下,抑制不住冲动,一边拍窗,一边冲爸爸喊:


“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跟我说对不起?


这,不正是你希望看到的吗?


你天天对我拳打脚踢,骂我没出息。


是你把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恨你!


其实,蹲监狱没什么不好,这样你就再也打不到我了!


你以为我想有你这样的爸爸吗?


你有的挑,我没得选!”


原来,男孩的爸爸是个急脾气,每次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就打骂和贬低他:


“不知道造了什么孽,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白眼狼!”

“像你这样的废物,长大了迟早也要进监狱!”


这些话像是有魔力的诅咒,居然在儿子身上都应验了!


调查显示,有40%多的少年犯,都受过父母言语上的伤害。


图片来源:电影《犯罪少年》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证预言”的现象。


经常被父母贬损和挖苦的孩子,会从内心接受父母的暗示,最终让预言成真,变成了父母口中的“笨孩子”。


这些口出恶语伤害孩子的父母,难道不爱孩子吗?


不,他们内心都深爱着孩子。


但受到传统“打压”式教育的影响,满心的爱,却成了满嘴的伤害。


相信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都容易情绪失控说出这样的话:


“动动脑子行不行?你是头猪吗?”

“讲3遍了,还没听懂?这么笨!”


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孩子就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盲盒,有些孩子悟性就是低一些,反应也慢一些,父母能做的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


令我感动的一幕是,在一个视频中,记者让孩子给辅导功课的父母打分。


尽管孩子吐槽父母面目有多狰狞有多伤害自己,可很多孩子还是毫不犹豫地给父母打出高分甚至满分。


著名心理学专家郝滨说: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家庭环境对家庭教育的结果,有着很大影响。


也许失败的从来不是孩子,很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作为父母,请别轻易当孩子的差评师,你的嘴,预言了孩子未来的路。




193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约翰逊教授曾做过一个“恶魔实验”。


他挑选22名孤儿,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包含5名口吃儿童和6名正常儿童。


实验者总是褒奖A组的孩子,比如说:“你表达得很好,以后一定比现在更出色。”


B组孩子则经常被打击和指责,比如:“你说话有问题,表现出很多口吃儿童的症状。在想好前,你不要开口说话。”


实验持续了5个月,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果:


A组中只有1人的口吃变严重,其他的孩子都明显变得积极乐观、开朗向上。


B组的5名口吃儿童中,有3人说话更结巴了,原本6名正常儿童也有5人出现口吃的症状。


并且大部分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认知水平和情绪管理都变得非常差。


即便在成年后,多数人也表现得郁郁寡欢,言语表达没有自信。


这个实验在爱荷华大学档案室,一尘封就是62年。


直到2001年才被研究助理揭开了真相,而当年的孤儿都已变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


虽然得到了爱荷华大学的公开致歉和经济补偿,但对比一生受到的伤害,太微乎其微了。


这项研究最终被冠上“魔鬼实验”的恶名,永久载入耻辱册。


可是,又有多少孩子,每天都在接受这样的“毒教育”呢?


图片来源:电影《犯罪少年》


毕淑敏在《家问》中说的: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品。在家中,他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对父母而言,是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但对孩子而言,伤害可能会贯穿人生的始终。


养育孩子,虽然无法重新来过,但只要我们愿意反思和学习,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


父母的懂得闭嘴和情绪管理,恰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少年犯   孩子   录像   内心   情绪   爸爸   父母   声音   妈妈   儿童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