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的职场智慧:关键岗位请远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公元前361年,魏国年迈的老相国公叔痤病危,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前去探望公叔痤,询问其他走之后谁人能担任相国这一重要职位,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了自己一个年轻的门客——商鞅,且叮嘱魏惠王要重要他,托以全国之大事,如若不用他,就杀了他。彼时的商鞅仅是公叔痤的侍从(中庶子),比较年轻,且名不见经传,魏惠王就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既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几个月后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商鞅赴秦,帮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

商鞅剧照

说实话,每当读到这里时,无不为魏国感到惋惜,痛失了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无不感叹魏惠王怎么如此昏聩!

其实,我们今天站在上帝的角度去看待魏惠王所作出这样的选择,发出这样的感叹,也正常。但当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魏惠王的角度去想,面对一个从来没有任何突出表现的、陌生的年轻人,下意识地就将其排除出自己的视域也是很多人常见的做法,这本身也没什么错,魏惠王错就错在没有经过考察环节就将其排除,所以说魏国失去商鞅,魏惠王是有很大责任的。

那是否完全是魏惠王的责任呢?不见得,有很多史学家就之处,公叔痤直到临时才临时抱佛脚把商鞅举荐出来,早干嘛去了呢?

对于公叔痤为何此时才举荐商鞅,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公叔痤设计挤走当时魏国另外一位柱国大臣吴起,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对于公叔痤挤走吴起,《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

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大致的意思是,公叔痤的妻子为魏国公主,可能是因为吴起在魏国的变法触动了权贵的利益,于是就想挤走吴起,于是公叔痤就向魏武侯(魏文侯的儿子,魏惠王的父亲)献计,用公主配婚来试探吴起是否忠诚,如果愿意娶魏国的公主,就说明他愿意忠诚于魏国,下朝之后,公叔痤邀吴起来到府上,当他们来到公叔痤家里时,公叔痤的妻子(也是魏国的公主)在公叔的唆使下,故意侮辱公叔痤,吴起果然谢绝娶公主为妻。魏武侯因此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杀,就投奔了楚国。

就这样,一代名臣离魏去楚,在楚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变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公叔痤一方面营造勤恳谦卑的姿态,在没遇到威胁自己地位的人才时,他可以大度,但是一旦真的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在他身边,他马上就会切换成隐秘防守模式,或挤走、或雪藏,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允许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

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眼中,国家、公司、机构等公家的利益没法和自己的利益相比。公叔痤又未尝不知道,逼走吴起无异于自毁长城,商鞅是人才,但直到自己临死之前才向魏惠王推荐,就是害怕施展才华后的商鞅会威胁自己的地位。

魏惠王剧照

所以太史公司马迁也在写《商君列传》时也特意加上一句,“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特意点了出来。在临终前推荐人才,或许一方面真的是为国家考虑了,但同时也多少有点为了博得荐贤之名而已。所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利用一切机会给自己捞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魏国   秦国   楚国   主义者   精致   相国   资治通鉴   剧照   岗位   利益   公主   智慧   关键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