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田间地头,守护公平正义

“可能在大家印象中,我们法官都是坐在审判台上的,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10月22日,来自广东的党的二十大代表、信宜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彭秋香走上“党代表通道”,现场分享她守护大山里公平正义的故事。

来自山区基层法院的彭秋香可能刷新了部分公众对于法律从业者的某种刻板印象:不是所有法官都可以端坐于法庭之上,哪里有定分止争的公共需求,哪里就应该也必须有对司法正义的忠实守护。彭秋香代表的讲述,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于时代的严肃命题,那就是远不止于司法便民的诸项司法改革措施,其具体的落地过程如何有效对接和呼应多元的公共场景?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里到山外,统一的司法裁量、便民的公共服务,都应当给予每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确定无疑的正义期待。而在其中,像彭秋香一样的众多基层法律工作者,就承担着这样的使命。

以初具规模的智慧法院建设为例,基于互联网迭代的技术背景,包括起诉、出庭应诉以及执行在内的一系列常规司法流程,客观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在线服务系统,使普通司法业务实现“家里办”“网上办”已经成为并不陌生的社会公共体验。而相关司法的点滴进步,一旦真实对接具体的社会化单元,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因“山区”这一关键变量而出现的实践考验。

首先是物理层面的司法服务送达困境,需要基层法律工作者付出很多艰辛。“有时候为了调解一个小纠纷,就得先翻两座大山,为了送达一份法律文书,就得先花半天时间在路上……彭秋香代表的18年基层工作体会令人动容,而在其讲述的过程中,一句“曾有过心酸”也能让人感受到这些年来基层司法条件的显著改善。

更重要的,基层法律工作者的艰辛背后,也是普通社会公众寻求和享受优质司法公共服务的艰难。减轻司法诉累在山区基层法院语境中,除了常规的提质增效努力,可能还有因“山路十八弯”而导致的真实司法成本增加。而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纠纷,实现的不仅是节省时间和成本的目标,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同时,大山深处不仅意味着距离的掣肘,可能还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让在线司法服务面临如何进行适老化改造的现实难题。“来自大山,熟悉大山”的彭秋香代表,这些年来主动下沉基层联系各乡镇人大代表、村干部了解群众诉求,不仅实践出符合群众需求、具有山区特色的“繁简分流”新路子,综合利用“送达组+信息化手段”提高送达效率,改革庭审方式、建设巡回办案点和简化裁判文书制作,而且打通了“法院+志愿者”的司法赋能路径。以人大代表、志愿者、各种基层社会组织为主要依托的“司法+”模式,让司法改革的诸项成果不因山路崎岖而流失、走样,高质量的公共司法服务也在大山深处得以共享。

把司法便民深植于实践中,具体问题创新解决、务求实效,不仅从制度层面给基层法律工作者切实减负,更让大山里的纠纷化解有便捷、畅通的司法公共服务快车道。彭秋香代表的“现身说法”,无疑正在启发更多的具体司法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信宜市   在线   地头   田间   人大代表   法官   山路   志愿者   层面   便民   基层   山区   纠纷   司法   法院   群众   代表   公平正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