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消亡还是自救?


继往开来的辉煌


风在这片大漠戈壁上,已经呼啸而过了千年。

提及敦煌,似乎再多的美誉放在这里也不为过。穿过敦煌厚重的历史,我们得以窥见莫高窟的佛法与信仰,汉唐的瑰丽与强盛。

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很多学者们认为佛教最初传入也与敦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这座边陲小城,自公元366年开始,不断有信仰者在此凿下佛窟,进行修行。

人们相信世上还有一个神佛世界,神佛怜悯世人,消解一切罪孽。于是他们请来工匠一丝不苟塑造佛像,请来画师画下这佛陀盛世,神佛身着叠翠缠枝的五彩华服,脖颈坠挂宝石璎珞,出行伴随玲珑华盖……一方洞窟由空白逐渐变成有着重叠花纹、神佛共生、享受无上荣耀的佛国。

唐朝建立后,敦煌佛教依托丝路的繁盛,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在莫高窟的壁画上有许多像《观无量寿经变》这样的作品描绘天上佛国的盛景,而这些天国的原型恰是昔日的敦煌。

研究唐宋文学的大家,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傅璇琮先生曾这样评价敦煌:“敦煌在当时虽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但它终究还处于西陲之地,敦煌的艺术已经是那样的不可逾越,那么那时的文化中心长安与洛阳,该更是如何辉煌绚丽!”

但如今,时代沧桑变迁,我们身处莫高窟,心头却涌出缺憾与悲凉。“敦煌,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是陈寅恪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所发出的喟叹,是出于民族情怀,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忱而遗憾的唏嘘


民族的阵痛


一切似乎发生如此偶然。

清末光绪年间,一位名为王圆箓的道士,透过漫天黄沙与层叠朦胧,窥见敦煌辉煌一角。

王道士兴奋地奔走呼告,想要向世人展示其伟大成果。但七年时间内的多方走访,非但没能为藏经洞中的经书寻一处庇护之所,却将藏经洞的消息彻底传播开来,西方群魔纷沓而至敦煌,从这一刻起,敦煌开始了它历时百年的死亡。

英国人斯坦因用草草200两银子换了九千多卷文书和五百幅佛像绢画,装满了整整二十个大木箱。

这些经书跋山涉水来到欧洲,引发空前轰动,也带来了贪婪与掠夺。

英国《泰晤士报》宣称:“任何一位考古学家都没有做出比这更多的惊人的发现。”

此后,各国的斯坦因们都慕名而来。

法国人伯希和在藏经洞里精挑细选了三个星期,只用了500两银子,他带走了整整10箱敦煌精华文物,还凭借这批窃取的文物成了赫赫有名的汉学专家。

在斯坦因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队从中国西北荒凉沉寂的地方不断传出惊人消息,埋藏在那里的汉简、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文书上的多种文字都牵涉到久远的时代,并暗示出被丢失的记忆。法国人、俄国人、日本人、德国人接踵而至,捆载而归装满举世珍宝的车辆从西北驶向海外,车轮倾轧沙漠,留下一圈圈敦煌的阵痛。

就这样,几万卷敦煌文书几经辗转,颠沛流离,大部分已遗落海外、从发掘无人问津,不懂得经卷价值;到后来因其价值连城,抢夺拆散,再到举足轻重的敦煌学建立。眼看如此国宝惨遭涂炭,失落异邦,成为了无数国人心中的痛。


数字敦煌的召唤


如果抛开这段惨痛的历史,在当下的敦煌,我们做的就足够了吗?

未必。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敦煌的美逐渐被大众熟知,不远千里来一睹敦煌芳容的游客日益增多。但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过多的游客与长时间的逗留,对敦煌壁画与彩塑也会带来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会加速壁画的退化。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自传中所言,她深知莫高窟会慢慢走向衰老甚至消失,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她不愿任凭其消亡,而是想办法尽可能延缓它的衰老,延长它的寿命。

为了实现对莫高窟的最大限度保护,敦煌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临摹看似可以救敦煌壁画一时,但终究也如壁画一样会褪色、模糊,直至老化;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也曾组织专业人员为莫高窟拍照,甚至推出了时长两小时的彩色纪录片《敦煌》,但照片和胶卷仍会褪色和损坏,并非一劳永逸的手段。

美术史家巫鸿就指出,敦煌艺术是“空间的艺术”,而且是多重的空间,壁画中的内容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空间,整个洞窟是一个空间,整个敦煌也是一个丝绸之路上的空间。这也赋予了敦煌艺术独特的“空间性”,仅凭平面无法构造出敦煌的美育震撼。

如果临摹、拍照都不是永久保存之计,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敦煌石窟艺术逐渐消亡吗?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她敏锐地觉察到这似乎是拯救敦煌的最后一个机会。

经过敦煌人数十年的探索,如今莫高窟配备了高科技大数据监测中心,每一个开放洞窟和部分重点洞窟均安装了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监测中心,装置了能够显示莫高窟窟区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游客数量、参观线路、安防情况等多个内容的屏幕;24个屏幕组成的大屏上实时传送着各个洞窟和窟外情况的各种监测数据和画面,以便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掌握最新情况。

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节目。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采集精度为300DPI的洞窟近200个以及11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工作。“‘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是传统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典范。

正如樊锦诗所说那样:“我们用数字技术很好地实现了文物保护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将艺术珍品请出洞窟。数字敦煌,会写进历史。”

两千多年,敦煌仍然在时间长河中矗立。在敦煌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无论是西出敦煌的玉门关还是悬泉置地、汉长城,皆成古迹。

无论敦煌最终的宿命是否走向消亡,数字敦煌的推出势必会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焕活文物,敦煌的辉煌,也终将延续。

部分图源:敦煌莫高窟网,数字敦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10-25

标签:敦煌   敦煌石窟   莫高窟   斯坦   洞窟   壁画   文物   数字   艺术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