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闽南散记(一)定格500年的“水上小故宫”

【缘起】

几十年前,沈从文先生写下了《湘行散记》,燃起了无数人对湘西的向往;几十年后,虽无先生文采的我,却很想把自己所见之闽南,分享给每一个人。

在福建有一座被遗忘的古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时间了,仿皇宫样式参建的276座古厝傍水而居,呈轴对称排列,每一座房子格局大小一模一样,其规划之整齐,有“水上小故宫”之美誉。

在网上,偶然看到一段视频,水绕古厝,红瓦翘檐,土墙石径,横是横,竖是竖,斜斗也齐整的古厝群,深深地吸引了我。

从前的闽南流传着一句古语:“有埭美厝无埭美富,有埭美富无埭美厝”(闽南语),意思是说:就算与埭美同样富有,也没有与埭美同样的房子;有埭美同样的房子,也没有埭美富有。这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亲眼去埭美看一看的草。

再次来到厦门,便决定利用工作之余,圆个梦,去被称为“闽南第一村”的埭美古村走一走,亲睹“水上小故宫”的芳容。


【游】埭美古村

从厦门出发,按照导航,驱车1个半小时,便可抵达埭美古村。如今古村依然不收门票,且为了方便自驾游的游客,村口修建了一个个很大的免费停车场。

将车停好,步行进村途中,看到路边大片的地中种满了这种绿色植物,其间盛开着一朵朵黄花。据说,这种花的花期仅为几个小时。再仔细端详,才发现花朵后的果实,原来这是秋葵。

埭美盛产秋葵,当地人喜欢把秋葵花制作成秋葵茶。热情的古村人家很喜欢用自制的秋葵茶招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没想到口感、味道都还不错。

来到村前,只见一条犹如绸缎的河水,将整个村庄紧紧包围,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

“埭”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道:“堵水的土坝”,由此可看出埭美是一个傍水而建的村落,水上之说可谓恰如其分。

进村的小桥旁的白色影壁墙上,用黑色的笔墨勾画出埭美村的全貌,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神韵,让我有些恍惚。

幸好,在小桥旁见到了几株开得正艳的红色鸡蛋花,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现在我国南部才有栽培的植物,仿佛在悄悄地告诉我:这里不是江南,是闽南!

跨过小桥,步入埭美村,只见环绕全村的小河边有几棵树冠巨大的古榕树,大榕树下摆着石桌、石凳,是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村里古榕遍地,其中有一棵被称之为“迎客榕”,是村民心中的吉祥树。

古榕树群下立着石碑,讲述埭美古村的历史。埭美古村,别名埭尾村,是明朝时代,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陈仕进、陈尚豫开基的陈姓聚居地,且与台湾陈氏一脉相承。如今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站在大榕树下,透过茂密的枝桠,望见不远处一片屋脊向上翘起,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高高翘起的燕尾屋脊······典型的闽系红砖古厝建筑风格扑面而来。

闽南话把房子叫厝。闽南红砖古厝,红砖红瓦,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

刚一进村,靠近大榕树附近的房子明显翻新过,但依然保留着白墙、红瓦、燕尾脊这几样埭美古村特有的标准配置。

和闽南大多数古村落一样,埭美村的村口榕树下也有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供奉妈祖,始建于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妈祖是海上女神,保佑水上人家。埭美村村民称自己的居住的就是水上古民居,因此信仰、崇拜妈祖。

天后宫是闽南村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庙虽小,但香火不断,因而,小庙拥有一座很大的香炉,且装饰得华丽且古典。

虽然这是一座典型的村中小庙,但屋顶上、屋檐下、墙壁上,到处都装饰着各种花花绿绿的造型,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走过天后宫,我们沿河而行,向生态采摘园方向走去,一路上一棵棵古榕树如影相随。

在闽南,榕树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传说古榕树是有灵性的。如今被保护起来的古榕树,在阳光斑驳下的倒影还是那么郁郁葱葱。

路遇一棵树形独特、神奇,已有300多年树龄,和水面几乎要亲密接触,一根粗壮枝干连接河流两岸的古榕树,被村民称为“跨河古榕”,是当地居民口中的“救命树”。

听说,在以前没有桥的情况下,这根枝干还充当起桥的角色。两岸的人们踏着老榕树,来来回回,岁月在榕树上刻印下深沉的痕迹。

埭美古村四面环水,一条水宽十几米到二十几米不等的内河如长龙玉带般环绕村庄,河水起着护村的作用,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护城河。

虽然村口现在已经有桥梁连接外面,车辆直接可以进村,但漫长的环村水道上还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简易浮桥,方便村民到对岸的田地里干活。

跨过一道粉红色的浮桥,我们来到护城河对岸,中午就在生态采摘园里的农家乐吃饭了。

这里的土鸡土鸭是自家养的,蔬菜水果是现摘的,秋葵茶是自家炒的,饭菜都是用土灶现煮的,味美价廉,但一般需提前半天进行预约喔。

坐在农家乐的餐厅里,悠然自得地眺望,护村河将古厝群紧紧拥在怀里,一簇鲜艳的三角梅,装点着这个低调的闽南版的威尼斯水城。

一排整齐的古厝与我们隔溪相望,一岸风景如画,一岸古厝成群。

清澈的河水如一条水龙盘踞在村落四周,一片红褐色的古厝,看上去像是修建在岛屿上一般,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上小故宫”。

隔岸相望,古厝群傍水而建,布局呈轴对称排列,多层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横竖整齐。现今保存较好的四行三纵36座古厝,一律坐南朝北。

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厝,前排横向建造9座,后排再对准前排依次向后建造,古厝旁边还附带着纵向排列的三排“护厝”,这种“九宫建筑”体系是要有显赫官家背景的家族才能建造的,可见当年埭美家族是多么显赫。

古厝、绿水,一切都是那么安宁而又美好。古厝群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处处是画。

回到对岸,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古厝群,横、竖古厝之间,皆是一眼就能从村头看到村尾的笔直的小路。

踏入村庄,行走在保留原貌的红砖村道上,古建斑驳、清幽宁静,仿佛时空穿梭至五百年前富甲一方的陈氏家族,而今早已物是人非。

村里的人们仿佛依然生活在昨天,显得那样质朴。村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少看见骑自行车的,或许他们早就习惯了打着赤脚去探寻生活的每一天。

排列整齐,如复制粘贴一般的一座座古厝,家家门口都留有十多米宽,用四四方方的红砖铺成的大埕(埕,闽南话,院子的意思),或闲时泡茶,或农忙晒谷,自成一趣。

在这排沿河古厝的正中位置,便是陈氏祠堂,也被称为古厝群的官厅房,始建于清朝。

祠堂前有略微宽敞的大埕,视野开阔,可以眺望远处起伏的群峦、头顶鱼鳞云。

祠堂前的大埕内竖立着三组旗杆夹石,昭示着埭美陈家文脉鼎盛,人丁兴旺。

与一般村里的民居不同,祠堂的正面两侧的窗户不设玻璃,而是蝙蝠、云龙等吉祥花纹的青花砖雕。

祠堂正门两边,悬挂着“饮水思源怀祖德,慎终追远念宗亲”的木刻对联,这十四个字凝聚着对生命来源的追溯,对先人功绩的感恩。

正门两边的侧门上分别写着“入孝”、“出悌”,寓意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迈过高高的门槛,走进祠堂,天井当中一口古旧老缸,线条简洁流畅;上方正中高悬着“义方有训”四个金色的大字,明示这里皆为做人处世的道理。

继续往里,正梁正中立着“钦赐举人”的牌匾,两侧分别为“文魁”、“武魁”的牌匾,昭示着埭美古村人才辈出。

牌匾之下,则是“厚德宗年”的牌匾,以及镶嵌着“陈氏家训”的雕花屏风。

陈氏家训:不论贫富,建房均由族里统一规划。这条祖训规划,后世子孙竟然延续了五百余年。真可谓,一张蓝图划定了埭美村500年不变的格局。

在祠堂内看到这两幅画作,让我猛然间想起,村内的村民多为陈姓,原是朱熹高徒陈淳,以及开辟漳州的大将军陈元光的后代。

站在祠堂天井内,向外望去,门外碧水青山,足见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与此同时,祠堂的燕尾屋脊上,镶嵌着色彩鲜艳的彩塑,凤凰、麒麟、鸳鸯、花鸟等各种吉祥物云集红瓦之上。

陈氏祠堂里精美的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有磨损,但从其精妙的构造和工艺,仍可看出当年埭美富贵人家的气派。

走出祠堂,我发现村中的古厝与古厝之间留有一条仅隔一米多宽的小巷子,形成了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通道。远远望去,相邻两家的翘角均已呈相握之势。

巷子内有贯通南北的花岗岩排水沟,一方面,多大的暴雨从不积涝,致使50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洪涝;另一方面,排水沟边的人行通道因有上面外伸的屋面,使得雨天能避雨,晴天能遮阳。

更为神奇的是,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当所有的边门一齐打开时,一条从村头连到村尾的便捷通道迅速形成。

整个村落,276间古厝,井然有序,横平竖直,互通有无,既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也蕴含了守望相助、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

500多年前,村里就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便是:禁止更改建筑格局。从那时起,埭美古厝就有严格的建筑标准:每栋房子规划土地面积13米*13米;屋脊必须采用燕尾脊,且绝对不能超过祖厝。

漫步村中,不禁为村民恪守禁改建筑格局的祖训而惊叹。时至今日,全村所有房屋风格、规模、朝向、高低以及建筑材料等,都由族里统一规划设计。因此,每一栋古厝都惊人地相似,若没有村民带路,就仿佛进入了迷宫,难辨东西。

村中无论贫富贵贱,家家都是二进四开间的典型闽南四合院,采用木架结构,竹编墙体抹上纸根灰建造而成,有利于防震。因此,埭美的古厝历经数百年,多次地震却屹立不倒,保持原貌原样,成为闽南建筑史上的奇迹。

严格意义上讲,古厝是采用中轴对称、左右匀齐的传统院落式布局,由正屋和正屋前面两侧相对的角间围着正中的一个天井,形成的“三合院”。

古厝的正屋都是飞檐翘角、弧线优美的燕尾脊,而角间多是屋顶平直、格调朴实的马鞍脊。

穿行于古厝间,最吸引眼球的则是那饰有各式彩绘图案,高高翘起、直指苍穹的燕尾脊。

按闽南民间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燕尾脊。为此,我不禁在心中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村里为何家家都可以使用燕尾脊?

最打眼的则是家家屋顶上的图案,不仅精致,且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它更像是家家高悬着的门牌。

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家家户户大门上方都有一个八卦图。

古厝门口对联的横批,大多是非常简短的两个字或者三个字的词语。这家用了“颖川”两个字,不仅表明本家陈姓,且暗指祖籍颍川郡(现河南许昌),宗族的归属感竟然在门庭上表露无疑。

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在窗户上贴着喜庆的春联,平安、迎春、招财、进宝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承载着村民各种美好的愿望。

走着走着,突然一座闽韵水乡猝不及防地闯入眼帘。

边舟、古厝,水中影;小桥、老树,梦中景,满眼皆是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归真,是静静流水般不急不慢的生活,好一番别样的闽南水乡风情。

埭美古村,被外人揭开神秘面纱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商业化痕迹还不是很浓,偶尔可以遇到一两家兜售当地特产、小吃的人家。

由于这个村子一直处于闭塞的状态,所以将古代村落的原貌保存了下来,埭美古村不仅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

穿过成片的古厝群,来到河边,这里新建了一座观景楼,每人交了5块钱,上到屋顶露台,整齐划一的村落格局一览无遗。

埭美古村是占地规模最大、福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建筑群,这里的古厝建筑多达276座。

放眼望去,276座房子格局大小相同、呈轴对称排列、布局整齐划一地在眼前一一呈现,一排排红砖古厝井然有序,马鞍脊、燕尾脊错落有致。

站在村外的高处俯瞰古村,虽久经沧桑历经风雨,但见一座座,整整齐齐,一户户,相同的模样,纵看是一条直线,横看还是一条直线,就像战士在接受检阅,蔚为壮观!

276座几乎一模一样的闽南传统大厝,如同秦皇陵兵马俑一般整齐地排列在世人面前。哪怕是再冷静的学者、再淡定的专家,面对这巨大视觉冲击力,都会被震撼,强烈的震撼,不由自主的震撼。

有着“一张规划管五百年”赞誉的埭美,不愧是“闽南红砖建筑群”的典范。望着成片红瓦覆盖的屋顶,我感觉瞬间红艳满眸!

村内的闽南古厝,最早修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来,埭美村民严守陈氏祖先禁改建筑格局的祖训,不论贫富,各家的宅基地都是一样大小,朝向统一,让整个村子显得非常和谐。然而,随着岁月的沧桑演变,古厝群中偶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竟然显得与周遭格格不入。

站在这里,俯瞰埭美,我深深地领略了这座古村之美,沒有奢华,沒有奇丽,却在村民的长期呵护下,独领风骚数百年,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


【独白】

不到半天的时间,我们匆匆地走过古厝、古榕、古墙、古道……,一座完整的水上古厝群,为我们展现出独特的闽南神韵。

一律的红瓦白墙,一式的燕尾翘脊,横平竖直的排列,绕村回环的河水,郁郁葱葱的古榕,青黛起伏的远山……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则无法感受到这个古村落别样的美丽,世外 桃源 般的魅力。

这是在时代变迁中难得存留下来的一处古迹,这个着硬山燕尾红砖文化的闽韵水乡,静谧而美丽的闽南古厝,它经历了沧海桑田,经历了战乱依旧傲然挺立,仿佛是一个记录闽南变迁的钟表,生动地记录着生活的点滴与时代变迁。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闽南散记(二)鲜为人知的最美“悬空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闽南   妈祖   燕尾   水上   故宫   散记   红砖   祠堂   村落   榕树   定格   村民   游记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