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圣心,通往贤者之路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故事的起源从这里开始……

仁者降临

公元1472年,一个叫王云的孩子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

小时候的王云异常的聪慧,但是到了他4岁还不会开口说话,这可就把家里人急坏了。

5岁那年王云与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耍,不远处来了一位气度不凡的和尚,和尚摸了摸王云的头感叹的说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了天机!”和尚说完这句话就飘飘然的走了。

孩子们当然不懂高僧是什么意思了,但是在孩子们旁边的一个邻居听到了,就赶忙领着孩子们来到了王家大院,把刚才的情况告诉了爷爷王伦。

王伦就一直琢磨着高僧为什么要单独给孙子说这几个字呢?是不是在暗示什么或者预言孙子的未来发生什么?王伦就和儿子王华探讨了好多天都苦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呀王伦突然醒悟了,按压一声大叫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天机,这不就是在说孙子的名字吗。王云的云是云彩的云,这个云在文言中有说的意思,道破了天机,所以孙子一直不能开口讲话。”

祖父王伦恍然醒悟,于是就给他改个名字叫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阳明。

天生神童

有一天父亲王华正在书房里写字,只见他在纸上写下大学之道这四个大字,然后沉吟了半晌嘴里念叨着这四个字。

这时候王阳明跑了过来,听到他父亲念道大学之道这句话,于是便接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他爸爸听了之后呆若木鸡,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一是因为这个孩子终于开口讲话了;

二是这一开口,那可就是四书五经的内容;

这简直就是个经天纬地的神童啊。

过了好一会儿他的爸爸才问到:“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呀。”

王阳明回答道:“这是我听爷爷念书的时候默默记下来的。”

才华横溢

公元1481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参加殿试,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留京为官,担任翰林院修撰。

第二年王华让家人赴京一同居住,王阳明就跟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祖孙二人在途经镇江金山寺的时候,一帮文人听说状元的父亲来了,于是就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的才学。

王伦苦思冥想了半天,可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尴尬之际才11岁的王阳明站了起来,他念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楼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瞬间震撼全场,众人震惊之余便想,这肯定是王伦早就已经准备好的诗,然后他有意假装做不出来,让孙子出来震慑我们的。

文人们见窗外月色皎洁,于是就让王阳明“蔽月山房”为题再作诗一首,王阳明略微沉思之后,昂首吟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感叹于这个孩子的诗太有气魄了,众人真是齐声叹服,真是不服不行啊!

雄心壮志

到了京城,王阳明就开始接受系统教育了。12岁那年在一次课堂上,王阳明一本正经的问先生:

“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

先生回答说:“像你爹一样,读书当金榜题名。”

王阳明道:“恐怕未必。”

那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读书做圣贤!”

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纪却有如此的志向,令人感慨。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可谓是少年雄心。王阳明身体力行,从小就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志向。

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上自己的道路,这才能够有一定成功的可能性,后来他果然成为了圣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金山寺   翰林院   孙子   高僧   神童   圣贤   天机   孩儿   和尚   年少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