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丹成之地”-郸城县各乡镇名称的来历

郸本为单,是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在今永城市境内。

《汉书·地理志》载:“郸,莽曰单城。”东汉时复名郸县,县治仍在永城境内。

直到隋朝才在今县城置郸县,唐代废,清为郸城镇,1952年,以郸城镇为名,置郸城县。

另说本为丹成,传为道教始祖老子炼丹的地方,用作地名时写为郸城。


洺南街道

因该地位于洺河南岸而得名。


洺北街道

因位居洺河北岸而得名。


新城街道

因地处新建的城区而得名。


吴台镇

三国时,孙权北伐中原至此,命建5座庙宇,称五台庙;因孙权为吴主,亦称吴台庙,镇因庙名。


南丰镇

曾称孤柳树、箍柳树、轱辘坟,后更名为南丰,是豫东名镇之一。


白马镇

相传唐宋时期,该地为驿站,驿站所饲驿马均为白色,故名。


宁平镇

汉朝时,该地为宁平公主封地,宁平县治所;西晋废县后,称宁平城,后简称宁平。清代属鹿邑,为县境重要集镇。“宁平”,属祈愿性地名。


宜路镇

西汉时,系宜禄县故城,客商过往日益频繁,有人以“驿路店”书之,后演称为宜路乡,也称梅露店,宜路由此得名。


钱店镇

因钱姓人氏从山东枣林庄迁入开店而得名。


汲冢镇

原名杨宪镇,后因汉淮阳太守汲黯葬于境内,改称汲冢。


石槽镇

原名王庄;元末,一场洪水过后,村北庙前出现一石槽,故改为石槽。


城郊乡

因在郸城县城周围而得名。


虎岗乡

因村附近有一岗岭,状如卧虎,该地坐落在虎头上,故名虎岗。


汲水乡

原名坟店集,旧时集西有汲心台,周围每年秋天积水似湖,清代改坟店集为汲水集。


张完集乡

1958年称水箭,1962年更名张完集。


丁村乡

原名崇文集,后因丁姓迁入,改名丁村。


双楼乡

清代为双陆店,因村内盖有两幢楼房,后改名双楼。


秋渠乡

宋朝秋侯丞相墓在该地,且该地离皇姑河较近,河、渠字异,意思相近,人名、河名各取一字,故称秋渠。


东风乡

1975年,从钱店、石槽、宜路公社析出置东风公社


巴集乡

境内有何、李、童、王、鲁、巴、潘、张八姓,巴姓人丁兴旺,且“巴”与“八”谐音,后改称为巴集。


李楼乡

明朝初年,陆姓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并建有东西两座楼,名为陆楼;

到明朝中期陆姓人渐少,将楼卖给李姓人,改为村名为李楼。


胡集乡

原名胡岗店,为避免胡岗与虎岗相混,胡岗店改名胡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洪洞县   豫东   南丰   乡原   郸城县   石槽   镇原   郸城   明朝   东风   来历   境内   老子   名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