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一帘烟雨的距离

烟雨濛濛,沿着清幽的青石板路走向和顺古镇。高高的石牌坊迎面矗立,有种返璞归真的美。文治光昌。士和,民顺。让人感受到了古镇的真谛!白粉饰壁,青砖拱门。鸢飞鱼跃。预示着古镇的美好和繁荣。友善.诚信.爱国.敬业………这些近代的大红警示牌。展现了今日古镇人的精神风貌。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和顺”,是一座始建于明朝历史悠久的汉族古镇。和顺主村落分布在座南向北的一大片缓坡地上, 背靠大山,地势高爽, 眼界开阔。村前有发源于村东陷河、龙潭、酸水沟的“三合河”环绕而过,形成了“河顺乡,乡顺河, 河往村前过”的景象。 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潺潺的流水,翠绿荷叶,鲜艳的菡萏初露尖尖角,迎风摇摆。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古祠堂,红灯笼高悬的洗衣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古镇处处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这里仿佛是上天雕塑的充满了自然美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摄住了我的心灵。 古镇是遥远的。自海南漂洋过海到达广西的北海,经北海坐高铁至南宁,再转高铁到云南的昆明。从昆明改坐普通火车至大理。再转长途汽车抵达腾冲县。最后,乘公交车才算是来到了和顺古镇。起始之间,跨越了三个省。轮船,高铁,火车,汽车。各种交通工具颠簸,千里迢迢。不可谓不远。 古镇是遥远的。古镇始建于明代,距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我能与之相约而聚,是跨越了时空,穿越了古今。贴近是一种距离上的美丽。也许更像是一个传奇。彼不曾见过我,我也未曾见过彼。只是现实世界繁华的无奈,让我们相知了彼此。我来这里打开掩埋多年的心结,把它发酵成浓浓的醉意,让那芬芳染香那悲伤的过往,让未来充满了希冀。而和顺之幽深的古韵,在苍凉与繁华的轮回之间,趟过平仄的街角,避开纷杂的喧嚣,平静而自然的梳理着我们那凌乱不堪的思绪。唤醒我们那留滞心底的真善美。让我们对生活多一份理解,给美妙生命多一份感激,使我们回忆人生多了一份无悔。 和顺遥远吗?和顺真的很遥远。但和顺离我们又很近,很近。彼此只是隔着一帘烟雨的距离。撑上一把雨伞,烟雨濛濛之中,穿过斑驳的石板路,走上九曲石桥,跨过湖心亭,在满池翠荷的簇拥下,你就走近了古镇。走进了这别具一格的,具有江南风韵的水墨中。“远山莽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陂陀下, 绝胜小苏杭”。古人的赞美诗,诚不欺我。 瞬间穿越。走进古镇,呼吸到了几百年前的生活气息。老式建筑,散发着浓厚的中国建筑美学,雕琢着岁月久远的痕迹。青石长街迢迢,柔顺编织古镇。所有生活单元,有机的融合。小桥水声涓涓,空气湿润美好。所有行人面带微笑,打着伞穿过雨巷。开心的圆着属于他们自己梦。 双虹桥: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 元龙阁: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阁内许多名家名联,愈加增添了元龙阁的高古气氛。 百岁坊: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木牌坊。其中,贾氏百岁木牌坊中门门楣有云南省都督蔡锷题书“民国人瑞”、水碓李氏石牌坊上有云南省主席唐继尧题写的“天姥峰高”。百岁坊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 洗衣亭:沿着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有六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建于清道光年间)。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 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和顺文化的摇篮,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殿阁雄伟、雕梁画栋、石栏回环,气势轩昂。现被辟为腾冲神马艺术馆、魅力名镇展厅。 艾思奇纪念馆: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艾思奇纪念馆”院内串楼同栏,点缀西式阳台。环境清幽典雅,中西合璧的房屋建筑风格独具。 弯楼子:“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也是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弯楼子”民居为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被辟为“民居博物馆”。 龙潭:和顺龙潭为地下涌泉形成,潭方数十亩,碧波荡漾,水体澄澈,游鱼可数,潭周边以精美石栏饰之,潭中石亭翼然,潭畔古木苍天。元龙古阁临潭而建,阁身倒映潭中,如诗如画,为和顺侨乡一胜景。传说古时和顺有龙为患。和顺先民修潭敬龙,因此风调雨顺。 陷河: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和顺图书馆:位于和顺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物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门额悬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蓝底白字,十分醒目。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胡适先生题书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内设和顺茶馆,这里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是品茗休闲、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 我喜欢,和顺濛濛细雨的飘逸。可以欣赏领略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 我喜欢,和顺柔柔清风的洒脱。可以欣赏江南小桥流水的身影。 我喜欢,和顺青青翠莲的幽香。可以欣赏西方、南亚建筑元素的融合。 我喜欢,和顺泉涌龙潭的碧波。可以保佑风调雨顺,如梦如幻。 我喜欢,和顺寂静夜晚的优美。可以敞开心扉,眺望星空,坚守一份淡泊。 我喜欢,和顺历史深厚的底蕴。可以感悟过往与未来,探讨人生哲理不迷茫。 我喜欢,和顺民心顺和的真谛。可以佛道儒共存,士和,民顺,文治光昌。 我喜欢和顺。曲终人不散,往事可随风,但记忆永存。闲暇时,用它烹茶填词,留住难得的清雅,萦幻心间。忙碌时,用它守心自暖,把岁月梳理成诗,品味夕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和顺   古镇   龙潭   木牌   宗祠   主楼   烟雨   典雅   年间   大门   距离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