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皆苦 之 一朵花上总是长出一个好人

心灵之语:有些时候,只要我们坚持着善良,总会挺过那段艰难,然后让我们的灵魂升华,让我们的生命出彩。


正文

01 庆伟的变坏和无奈

其实,我们都是好人。我们在婴儿时,总是会傻呵呵地对着周围的人笑着;我们在孩提时,总是会看见一位奶奶或者爷爷们走到大门口,然后自己赶紧去帮忙开一下大门;我们也会有孩子在看到叔叔阿姨们劳累后,给他们深深的一鞠躬......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的行为,天真、善良与感恩。

然而当孩子们长大后,就有了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这是因为每一孩子都要面对着生存的问题了。

刘博涛再次见到庆伟的时候,他发现庆伟变了,不再是那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了,而是有些冷漠和冷血。

刘博涛不知道在庆伟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于是就想一探究竟。但庆伟似乎对他充满了敌意,将他赶走。

刘博涛无奈地走后,一直就在琢磨着这个问题。他趁着庆伟不在的时候,询问了庆伟的母亲。

庆伟的母亲摇摇头,表示她也不明白,自从儿子找到一个工作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找不到原因,刘博涛就暂时放弃了。但有一天他在警察局里看到了庆伟。那天他去警察局办事,恰好遇到庆伟戴着手铐被押着走了出来,也恰好警察局就是让他来解决这些人的心理问题的。刘博涛心里咯噔一下,他的母亲知道吗?怕是不能让她知道的,她身体不好,知道了会出事的。


庆伟也是这么想的,他看见刘博涛像是看到了救星,他想商量刘叔叔编个瞎话回去安慰一下母亲。就这样刘博涛与庆伟有了一次长谈。

从庆伟的口里,他说,“在念书时,我是一腔的热情要做出轰轰烈烈地让祖国和母亲自豪的事情,但到了社会上,我妥协了。因为在这么大的社会上,我没有一技之长,找一份工作是多么的不容易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即使它在宰客,我仍然是不敢反抗和辞职的,因为我要生存,找工作对我来说太难了。”

他说,“就我们店里,十个人中就有五六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学生们也被动的参与到了宰客的事情里面去了。

刘博涛此时的心理有一种伤痛,觉得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确实影响了部分孩子们的行为。这些学生刚刚进入社会,其自身还是不成熟的,是要被社会塑造的。因此有些人就被塑造成了冷漠、冷血。有些人幸运地在好的公司发展仍然是一腔的热情和爱心,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还就是那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社会就是朱与墨,在社会形形色色地混杂着,我们这些孩子就在街上走着走着,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也不知道是朱还是墨,走进了墨里就染黑了,走进了朱里就成功了。

“难道你就不觉得这样违法的行为迟早是要被制裁的吗?迟早是要进入警局的,被人憎恨的?”刘博涛痛心地问着。

庆伟说,“想过是想过,但也是存在侥幸的。因为他们说:既然敢开这个店,就证明是有背景的,不会被抓的。所以在开始的痛苦的良心的煎熬下,我就慢慢地妥协了,变质了。”

庆伟又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想这个样子的,但是经不起诱惑的,我需要生存。”


02 一位博士对待接班人的谅解

刘博涛突然想起了一个博士朋友的话,他的博士朋友在一个大企业里做技术总监,当他快退休时,他准备找一个接班人。当他将物色好的人告诉手下的一个得力干将时,这个得力干将说,要考验考验这个人的人品。但被博士制止了。后来这个人经过10年的努力成为一个成熟的技术总监后,这个曾经要考验他的人说出了当时的想法。当听到这里时,这个成长起来的技术总监突然哭了,他说当时家里的父母都病着,妻子也下岗了,还有个孩子要上学,如果当时你们真得拿双倍的工资来诱惑我,我是顶不住的,因为我当时确实是特别的需要钱的。(这里有个“如果”当时你们诱惑我。)

刘博涛陷入了深思,生存是大多数人要面对的现状的。而为了生存能顺利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的也只是一部分人,仍然还是有一部分人要自己在社会上跌跌撞撞的,所以想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那就需要社会完全都是正向的。但无奈,这个社会是不完美的。

“刘叔叔,如果这个社会只有善良那该多好;如果我们不是为了生存,可以在面对善与恶时,有足够的金钱底气离开,那多好;或者如果我能有一技之长,被很多企业所需要,那我也可以做出选择......”

如果,哪有那么多的如果呢?如果,那将是每一个人的美好;如果,每一个人都开在花上,那每一个人就都是好人,每一朵花上总会长出一个好人的。

我们理解这种无奈,不过那个后来的技术总监还是坚持了下来了,不是吗?如果当时你们诱惑我,说明他没有被诱惑也还是坚持了下来。我们不去讨论其是因为没有人诱惑而坚持了下来,我们只看到他还是能坚持下来的,不是吗?所以还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经受得住考验。因为大家都经受得住考验,那恶就没有了缝隙可钻了。



03 古人的劝诫

《三字经》有1888字,讲的是人性、礼仪孝道等等。摘取前面一部分,来看一下我们古人对人的劝诫。也是再次告诉我们每一朵花上总会长出一个好人的,我们都是好人,只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可行的标准,这个《三字经》可以作为借鉴。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这里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生下来时,都是好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这里是告诉我们社会上有不良的习俗,所以孟母为了孩子的良性成长选择了搬家。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这里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后面的礼仪、仁义和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弟”通“悌”,尊敬友爱。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后面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当人人都来学习,并谨记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在面对不良的环境时,坚定信念,做出选择的。当我们一些人遵循了善念,坚持了下来,并弘扬,就会有一批批的人被我们所感染,从而改过走向善。随着越来越多的善的到来,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好。

愿人人都有章法可循,愿人心皆善,人心皆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长出   孟子   好人   机杼   人心   总监   礼仪   善良   母亲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