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更多中国年轻人奔赴“美丽乡村”

德国“中国平台”网站10月20日刊登报道,题为《逃离城市和“美丽乡村”的复兴》,记者为法比安·佩尔奇,全文编译如下:

“这里是人间天堂”,张静蕾(音)这样描述她的新家。

这名现年32岁的电影制片人在北京生活了10年。10个月前,她收拾行装,搬到了几千公里外的云南省大理市才村。她在这里找到了一处一室一厅的住所,租金1000元。她在北京的房租是这里的3倍,而且还只是合租公寓中的一间屋子。

这名老家在拥有1400万人口的大都市天津的女士表示,她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更简单。她养了一条狗,甚至还有一头猪——她正用绳子牵着它散步。

中国政府数十年来一直在推进城市化,但也出现了一股反方向的“移民潮”。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人口密集区的房价和热门城区的竞争是一种负担。此外,中产阶层也逐渐意识到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许多中国人发现了祖国的丰富多彩。据中国旅游门户网站携程统计,中国过去两年的自驾游比例有所提升。户外运动和露营也更加火爆。

中国政府对这股“逃离城市”的新潮流表示欢迎。中国政府在2017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此框架下,大型农业企业将进一步取代小农,中国也为资助中型环保企业制定了新计划。另一个目标则是扩建学校、医院、住房、公路和铁路网等基础设施。

“为了让年轻人才振兴乡村地区,中国进行了许多尝试。”哥本哈根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埃莱娜·迈尔-克莱门特说。她的研究重点之一是中国农村和半城市化地区的城市化和行政与土地改革。她表示,个别地方政府会有意识地促进创业和旅游业。“这一趋势几乎在其他所有后工业国家都能见到。”

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一过程是与高速推进的城市化同时发生的——“几乎就像一种人口交换”,迈尔-克莱门特说。农民正搬进城市,推动城市的内部消费,而受过教育的年轻城市居民则将有创意的新点子带到乡村,把当地的经济塑造得更加公平与可持续。

迈尔-克莱门特说,这也包括建设“美丽乡村”,“为此要修缮现有的村庄,或是修建全新的传统村庄式的房屋”。广西小镇龙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坐落在山区中,溪水流过,带动水磨,一片诗情画意。

作家兼文化学者沈兰(音)和她的丈夫年初搬到了浙江良渚附近的一座艺术家村庄。当地依山傍水的风景与中国文化史密切交织。这里几千年前就有人居住。

在这个如画的环境中,沈兰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自然哲学、隐居和艺术的书。在这个村庄里还居住着其他和她一样的人:一位作家、一位专业舞蹈家还有一位人类学教授。气氛很友善,她说。

沈兰在上海生活了7年,住在静安寺附近一栋宽敞公寓里,后院还有一座小花园。

但她在城市里没有找到她想找的东西:平衡与灵性。她认为,乡间生活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有着密切联系。沈兰说:“我们中国人与自然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世俗的因素当然也对沈兰的决定产生了影响。

她和丈夫在良渚租了一处140平方米的住所。网络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都很完善。她说:“你可以在线点餐或去市场购物或直接从农民那里买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舒适便捷结合起来。”

她的长期目标是更环保、更可持续地生活,或许有朝一日自己建立一个生态居所。

来源:参考消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大理市   克莱   哥本哈根   中国   龙潭   中产   乡村   中国政府   可持续   住所   北京   村庄   基础设施   人口   年轻人   美丽   更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