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为何屡遭讨论,是否真的有害呢?

最近味精又冲上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味精能够屡次引发广泛的讨论?在许多人潜意识里有害的味精是否真的不能吃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味精是什么,有害论从何而来以及验证实验。


味精的制备过程是将淀粉糖化、发酵、提取、精制,采用中温利用双酶进行发酵,发酵后形成4%-8%的谷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通过一系列的压缩提纯,最终形成谷氨酸钠含量百分之99%以上的味精。由此我们可知味精基本等同于谷氨酸钠,谷氨酸钠的化学式为C5H8NNaO4,化学名α-氨基戊二酸一钠,是谷氨酸的钠盐,由钠和谷氨酸组成。钠是一种必需的矿物质,而谷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氨基酸,我们常可以在保健品广告中听到氨基酸的大名可见其对身体的功效之大。


谷氨酸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营养物质。食用谷氨酸后,96%在体内被吸收,剩下的氧化后·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尽管我们人体对氨基酸并没有必要的需求,但是它能与酮酸在氮代谢过程中发生氨基转移,并能合成其它氨基酸。它能够让你分泌更多的唾液,从而更大程度地诱导味蕾,发挥品尝的功能。它能够让你分泌更多的唾液,从而更大程度地诱导味蕾,发挥品尝的功能在肝功能损害时,谷氨酸可减少血液中的毒素,血液中的血氨量增加,造成严重的氮代谢紊乱,造成肝性昏迷,而谷氨酸可与氨气发生反应,降低血液中的氨含量,适用于血氨过高引起的肝性脑病,以及其它精神疾病。在理论上,味精有许多功效。

那为什么人们对味精的偏见如此之大呢?

1908年的某天,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往汤里多加海带味道会变得异常的鲜美,比不放海带的汤好喝很多。于是他经过一系列的提纯最终得到谷氨酸钠白色晶体,将其命名为味精。自此味精在东亚大火了起来,特别是在中国成了不亚于盐的配料。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自称是何文国或者是郭和文的高级研究员发了条简讯给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声称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在吃了中餐馆的食物后会经常身体麻木,并将这种症状称为中国餐馆综合征。由于中国人炒菜时对味精的热爱,导致人们形成一个固有印象,导致外国人下意识会认为中国餐馆做菜会放很多味精。而且由于欧美人骨子里的种族歧视,导致大部分人潜意识就认为黄种人发明的东西必然有害。

这件事将味精推上风口浪尖,引发科学界对味精的大讨论。其中将味精推向深渊的是发表于1969年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论文,该文通过研究证实味精正是导致头痛、灼烧感、胸痛等中餐馆综合征的原因。但是细看这篇文章会发现很多问题,该研究做了六组实验,其中第一、二、三实验组的测试者知道自己在吃味精,这导致他们有很强心理暗示。二号实验的样本只有四个人,无法保证科学性。编号五是效应实验,36名受试者不停吃味精,吃到有反应为止。编号六是唯一的双盲实验受试者理论上不知道自己吃了味精,但是样本只有八人,而且实验组的汤盅足足加了6克味精。这几乎是美国人日常摄入量的11倍。

该实验漏洞百出,实验者不是水平未达标就是有意为之。但它却登上科学杂志,以严谨号称的科学杂志却收录这种不严谨的文章可见欧美人的傲慢。以科学杂志的权威和知名度,味精有害这件事在欧美可谓是家喻户晓甚至传到我们大陆,自此味精被完全打上了“有害”的标签。

虽然1970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采取更多受试者更严谨的双盲条件,以及更接近日常的摄入量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均未出现所谓中餐馆综合症的表现。但这些反驳终究没能为味精证明,这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对味精的排斥,基本上是一种种族主义偏见,中国人乃至东亚人长期被描绘成来自异国的奇怪而危险的形象,而味精就成了这一切的承受者。最初创造中餐馆综合征这个词的何文国,或者郭和文早已被证实其实是白人男子霍华德steer。很显然,这个华裔的名字也是有意捏造的,整个事件都充满了恶意。

当然任何东西不谈摄入量都是耍流氓,就算是水喝多了也会中毒。而谷氨酸钠和盐一样都是钠盐,摄入量过多同样会像盐一样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味精是安全健康的调味品,但也要适量摄入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钠盐   味精   有害   实验组   东亚   谷氨酸   综合征   氨基酸   中国   餐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