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整个蜀国悲痛万分,有一人仰天大笑:苍天有眼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刘备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备受敬重的人物,后世很多人都写诗、写词来称颂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述更是不吝惜溢美之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刘备、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却遭到了一个人的痛骂与羞辱,诸葛亮去世之时此人甚至还高兴地大声说道:“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

那么,这个羞辱诸葛亮的人物是谁呢?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李邈是何许人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而乱世之中又会有英雄辈出,三国时期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

不过,除了卧龙、凤雏之外,在中原大地上博弈之人还有一些低调之人,蜀汉的李邈便是其中之一。

李藐在史料中的信息记载不是很多,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人家,若是在和平时期根本就无出头之日。幸运的是,战乱的东汉末年各路枭雄都急需人才,出身贫寒却身兼才华的李邈进入仕途。

李邈的第一任主公是刘璋,刘璋则是益州之主,占据着巴蜀天府之国。俗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让刘备夺取益州,庞统也建议刘备占益州为王。



更甚至,刘璋手下的张松、法正都暗中勾结刘备,劝说他进入益州割据自立。总的来说,在种种的因素交织之下,刘备带领着大军从荆州向益州进发。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土地吞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公元212年刘备发动了对益州的总攻,经过了长达2年的战斗,益州最终成为了刘备的囊中之物。

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能治理天下,想要治理好益州必须要招揽人才,李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为刘备效力的,只不过这其中还存在一些小插曲。

不像张松、法正等人,李邈对刘璋虽然称不上“死忠”,但也算是一个让人敬佩之人。益州受汉中的张鲁威胁,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本是为了共同防御,可刘备来到益州却不走了,到了后期更是取而代之。



从某个角度来说,刘备的行为与当年的董卓无异,益州百官无人敢痛斥刘备的小人行径,唯有李邈此时站了出来大骂刘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耻小人。

刘备是何许人也,能够白手起家成就一番大业,心中的沟壑自然不是常人所能比的。对于李邈的羞辱与谩骂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还重用他,这让前者非常感激进而为其效力。

当然,刘备这么做自然不单单是为了李邈一人,更是想要通过这场作秀使得益州旧部归顺自己,不管刘备是真心还是假意,总归一句话李邈成了刘备的左右手。

作为益州本地人李邈对当地的民生发展非常了解,管理当地期间兢兢业业,使得益州的经济蒸蒸日上。诸葛亮作为蜀汉后期的肱股之臣,而且还是蜀汉的丞相,从人品与职位上来说都无可挑剔。



然而,同样都是蜀汉的重臣李邈却看不上诸葛亮,甚至在其去世时还怒骂不已,这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归根究底只有两个字——北伐。

诸葛亮与李邈的恩怨

诸葛亮本是卧龙岗上的一个隐者,所幸刘备慧眼识珠三顾茅庐将他请了出来,两人精诚合作赢得了赤壁之战,并且以荆州为跳板打下了前期功业的基础。

周瑜死后、东吴人才陷入真空期,刘备趁机入主巴蜀、占据益州西川等地,实力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态。奈何,因关羽大意失荆州,局面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撕毁了与东吴的联盟合约,双方在夷陵一带展开大战,结果东吴大将陆逊技高一筹,将刘备的所有家底少得一干二净。



刘备携带几十个骑兵逃到了白帝城临终托孤,把江山、儿子都交给了诸葛亮,甚至还告诉他可以“可以辅佐则辅佐,不可辅也可以取而代之”。

故事到了这里不免让诸葛亮心中生出了一个想法,刘备先是有知遇之恩,后又有信任之义,若是自己不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怎么能够报答他的恩情,所以“北伐”就成了诸葛亮的情意结。

夷陵之败几年后,诸葛亮先是平定了蜀国的危机,随后又南下平定了孟获之乱,蜀汉兵败的后遗症也得到了恢复,此时诸葛亮便想要北伐。

在很多人看来亦或者说在现代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北伐都是正义的、是忠义的表现,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此事,李邈便是诸多的反对者之一。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打的是人口与农业基础等,曹魏占据天下九州蜀汉仅仅只有一州之地,无论是人口、人才还是农业经济都不如他们,发动对曹魏的战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蜀汉发展的这些年曹魏也没有停下来,尤其是曹操建立的“屯田制度”更是让曹魏的综合实力远超蜀汉,双方若是战争爆发蜀汉老百姓则会苦不堪言。

上文提到李邈出身贫苦,他更懂得底层百姓的生活,和平时期尚且只能保持温饱,战乱年代何谈小康社会,所以诸葛亮上书请求北伐时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李邈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诸葛亮则是一朝的丞相,他的建议怎么会被采纳呢,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兵祁山第一次北伐战争开始,后续又进行了4场战争。



北伐战争一共打了7年之久,小战役蜀国虽然胜多败少,但五次北伐皆以失败而告终,战争的消耗使得蜀汉元气再度大伤,人口锐减、国力下降。

多年后,邓艾兵临成都皇宫之中,他找到了蜀国的户籍册,发现蜀汉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但从军、官员人数却高达十几万,可想而知老百姓的压力有多大。

从小生活贫困的李邈见到这样一种场景自然是痛心疾首,奈何他人微言轻根本阻止不了北伐战争的继续进行,只能通过谩骂来表达内心的愤懑。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消息传来之际蜀汉皇宫陷入一片悲痛,甚至很多将领都为之痛惜不已,但李藐却仰天大笑:“苍天有眼,诸葛孔明一死,蜀国有救矣。”



李邈为何会这样说想必大家也清楚,因为诸葛亮一死似乎意味着北伐战争就要结束了,蜀汉的老百姓也不用承受战火带来的痛苦,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只不过,刘禅并不认可李邈的观点,反而还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对相父的一种侮辱、亵渎,最终将其处死,李邈与诸葛亮的恩怨到此结束。

孰是孰非无从道也

正所谓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一样,李邈讲得十分有道理,诸葛亮实施的也有自己的考量。

蜀国本就偏居一隅,再加上又丢掉了荆襄战略支撑之地,求自保尚可勉强,要图中原几乎不可能。



如果等到蜀国发展壮大再北伐也是梦想而已,毕竟大家都在发展,魏国是不会给予蜀单独强大机会的。

从这一点来看李邈的想法很有道理,毕竟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受苦受难的都是蜀汉的老百姓,作为贫苦出身的李邈深知其中的艰难,自然不愿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才会上书阻止并在后期怒骂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北伐有错吗?也没有错。曹魏对蜀汉、东吴的战略就是两个字“发展”,曹魏占据天下九州,东吴、蜀汉仅仅只有一两州之地,和平发展下去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长江天堑,曹操、曹丕都曾在那里吃过亏,若是执意用兵南下吃亏的是曹魏。然而,若是和平发展下去,曹魏的综合实力必然会一点点碾压两国,到时候不战就能屈人之兵。

诸葛亮也知道曹魏的图谋,所以他才会选择北伐,亦或者说北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是为了延缓曹魏的发展速度延续蜀汉的国祚。

蜀国采取赌一把的办法或许有一点希望,虽然机会十分的渺茫,但总比坐以待毙的要强。可惜的是,大势所趋、实力差距之下,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

就算诸葛亮有偷天换日的仙术,却始终人算不如天算,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诸葛亮北伐或许忽略了百姓民生,但若从家国大义来考虑,他的做法是对的。



李邈仰天怒骂诸葛亮也没有错误,对于儒者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朝廷更加的强大这是他的信仰。

正如一句话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来的答案也不同,孰是孰非又有谁能够说得清。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蜀国   北伐战争   益州   蜀汉   东吴   卧龙   荆州   仰天大笑   贫苦   悲痛   老百姓   战争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