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40岁的左宗棠一枝花

左宗棠大摆鸿门宴,师爷筹军饷保长沙

1. 背景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朝廷急调张亮基任湖南巡抚。张亮基刚刚抵达长沙时,各地前来救援的士兵多达上万人,经过计算,每天需要5000两银子。府库已捉襟见肘,筹措军饷成为张亮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细柳营将军江忠源的力谏下,身为平民的左宗棠开始为清廷建功立业。



左宗棠曾连考三次科举未能如愿,对考场舞弊之风深恶痛绝,从此对科举取仕心灰意冷,回乡里耕田读书,他对自己的能力极度自信,常自诩有诸葛亮的才华,并以“今亮”自居。在获得张亮基的完全信任后,左宗棠便着手解决军饷困局。


2.形势分析

(1)朝廷军饷远水不解近渴;

(2)军队军心涣散,城内人心不稳;

(3)巨富名绅财力雄厚,关系后台比较硬;



3.处理措施

以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名义,设宴款待长沙三大巨富:永泰金号黄冕、普济药店贺瑗、利生绸缎孙观臣,并请自己的好友十里香酱园欧阳兆熊作陪。自此一步连环计上演。

(1)戴高帽夸赞巨富们为三湘贤达;

(2)陈述形势困难,请求济困;

(3)求助受阻邀好友欧阳兆熊助攻,抛砖引玉;

(4)以情入理晓以利害关系——城破玉石俱焚,城保本息奉还朝廷褒奖;

(5)武力相逼终于达成目的。


4.读有所感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盖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左宗棠的雄心壮志没有被现实所击败,虽然回乡躬耕,但他从未荒废自己的学业,居家数十年,一直专心学习经世济民之道,对国家、对百姓存有一腔热血,在国家危难之际,能放弃对湖南官场的偏见,毅然投身于长沙保卫战中。正是基于这种初心,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厚积薄发,成功让奸商借出钱财来保境安民,这不禁让人感动和由衷的敬佩!


他在40岁时入仕为官,施展抱负,成为晚清中兴的一代名臣,也成为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很值得后世之人学习。联想到急功近利的时代和35岁现象,大家都在一边赶路,一边焦虑,一边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患得患失中沉沦。我们欠缺的不是机会和时间,而是坚韧的意志、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迎接磨难淬炼的心态。我相信,所学终有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太平军   欧阳   军饷   巡抚   巨富   科举   长沙   湖南   读后感   危难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