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汶水西流”和“三季人”想到认知格局问题

山东省泰安市有一条大汶河,是少见的自东向西流的河流。6500年前,这里就有人们繁衍生息,创造了“大汶口文化”。看到滚滚向西的汶河,当时爱动脑筋爱思索的人,会向人们宣扬一个“规律”:一切河流都是向西流的。当时的人们还真没法反驳,因为眼前的汶河就是向西流的,找不出反证。

后来,人们走的远了,才知道,汶河的水向西流入大野泽(今之东平湖为其遗留水域),从那里又流入黄河,转头向东流入大海。汶河只是黄河的一个支流。四顾其它河流,原来全是自西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似乎又成了定律。

再后来,发现不对。还有向北流的如额尔齐斯河,还有南流的如澜沧江等。后来才知道,河流是自高向低流的……

后来,发现也不完全正确,在克服重力的情况下,用外力可以让水向低处向高处流,比如南水调工程……

所以,所谓规律、真理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就不成立。在一定范围内就是绝对真理,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谬误。

这是认知的空间格局。

在汶河南岸60公里左右,是孔子故里曲阜。而孔子姥姥家据说就在汶河边上的宁阳县的一乡村。孔子体验“登泰山而小天下”时,一定会涉水汶河的。在孔子老家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孔子的一个弟子遇到一个一身绿装的人,问他一年有几季?孔子弟子脱口而出“四季!”,那绿衣人却坚持说是“三季”。各执一词,争辩不休,最后让大学问家孔子评判。没想到孔子也说“三季”。绿衣人得意地走了,弟子满脸疑惑:“您老不是老糊涂了吧?”孔子说:刚才那人,通身发绿,是个蚂蚱精。蚂蚱春生秋灭,在它的世界里,就只有三季,你跟它争辩是不是很无聊啊!弟子恍然大悟!

这是影响认知的时间格局问题。

《庄子·逍遥游》说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我怀疑,这个传说是人们看了《庄子》之后附会在孔子身上的,因为在民间都知道有个孔子,很少有人知道庄周。

对此,白居易的一首诗,也反映了认知的时间格局问题。

诗为《放言五首·其三》,曰:“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诗中说的很在理:对历史人物评价,不要过早下结论。人们常说“盖棺定论”,即使有人死去,随着时间的流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评价。

对人是如此,对事亦然。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下子陷入了低潮,“共产主义运动就此结束”,“社会主义道路此路不通”等论调甚嚣尘上,个别学者甚至抛出了《历史的终结》一书,要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结语。然而,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当时认为社会主义道路走不下去的人们的结论为时过早了!

所以,要看清楚一个人或一件事,要站得高,有空间大格局;也要过得久,有时间的大格局!否则,就会得出自认为正确实际上不正确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认知   格局   孔子   黄河   绿衣   蚂蚱   范围内   弟子   河流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